体系分类法把概括文献内容与事物的各个类目组成一个层层隶属的等级结构体系。一事物已与一些事物成类就不能再与其它事物成类。而一个事物可能有多个属性,按照不同的属性可以与不同的事物成类。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它有国籍,体裁和时间三种属性,可是按照体系分类法的原则,它只能归入一类。这也是导致集中——分散矛盾的根本原因。
微观结构的体现。类目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的,一般是由到小,由属到种,由整体到部分,由总论到分论层层划分的,这势必会造成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得不到统一,使在分类标准的引用次序选择时造成集中—分散的矛盾。而类目的排列要求系统性,整体
性,等级性,逻辑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尤其是同位类的排列。这 就不可能说在一个同位类排列中插入其它不是他们同位类的类,也 就不能让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得到集中。而且类名的确立要有科学性,就不可能用不同的类名来表示同一事物。既不能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把它归入心理学然后又以同样的类名归入教育学。
宏观结构的体现。一事物由若干概念因素构成,这些概念因素分属于几个类目,但该事物概念在分类表却只能有一个位置。如“拖拉机曲轴车削”这个主题概念,除了可以归入拖拉机制造类以外,还和曲轴制造类有关,而它的实际位置只是拖拉机制造类。
2.将sina的分类目录体系和《中图法》的类目体系做比较,说明网络分类目录的多维性。(举例说明)
传统的分类检索语言以信息的学科属性作为聚类的依据。如《中图法》
将学科分为5大部类,22个大类。而新浪共有18个大类,分别是:新闻,财经,科技,体育,娱乐,汽车,博客,视频,房产,读书,女性,乐库,空间,论坛,游戏,城市,生活,短信。新浪是以事物主题为立类原则。这样符合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使某些在传统分类法中位置较低的类目(如娱乐业在《中图法》中得位置是最低层,分类号是F719.5)在新浪中却属于大类,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检索。
传统的类目划分是把一个类目划分为若干小类,按照严格的逻辑划分规则,从上而下,层层划分,形成严密的等级结构体系。如,传统分类中“教育”类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而在新浪中,教育被分为“精选”,“中小学教育”“商学院”“四川教育”(我是四川的上网用户)“教育博客”“高考”“考试辅导”“教育视频”“外语学习”“求职就业”等。其中的“四川教育”可能就包含有“教育视频”等,使类目间存在相同信息,隶属关系模糊。但这样对用户开放,也极大的方便用户的检索。
类目排列的非逻辑性。传统的类目排列应体现系统性,整体性,等级性,逻辑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尤其是体系分类法中,类目排列坚持相关排列准则,同位类的排列次序要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发展和联系。同位类之间不相从属,相互排列。比如在传统类目排列中得同位排列。F 经济下的同位类:F0 政治经济 F3 农业经济F4工业经济。而在新浪中,经济类目被财经取代,下位类中按股票,基金,财经新闻等排列。没有严格的逻辑性,主要从用户关注的视角和需要来排列。
类名的通俗化:传统的分类法类名要满足科学性,确切性和简洁性。一般不采用同义,旧称,俗称,不通行的语词作为类名。类名要能准确反映类目的实际范围,而且类名要精练,简短和概括。而在新浪中,像“环球视野”“时政要闻”等,缺乏相关规范,但是见词知意,通俗易懂。
3.叙词语言是如何在体系分类法、标题词语言、单元词语言和关键词
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首先,叙词语言吸收了单元词语言用组配来表达主题概念的方法, 但摒弃了单元词语言字面分解和字面组配而容易造成语义失真等消极因 素,将字面分解和组配完善为概念组配。其次,叙词语言适当借鉴了标 题词语言的先组方式,将一些通用的专称,俗语,专指作用很强的词组, 专业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经常用以检索的词组等以先组词的方式直接 收入叙词表中。更重要的是采用了标题词语言对语词的规范化处理,保 证了语词与概念的一一对应,形成了自己的参照系统。叙词语言还吸收 了体系分类法层层划分类目形成等级结构体系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的范 畴索引和词族索引和参照系统来揭示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叙词 语言还借鉴了关键词语言的轮排技术,通过编制轮排索引加强了其族性 检索功能,也增加了检索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