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卷(B)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B.(A.“荧”为“莹”;C.“niǎo”为“miǎo”;D.“戳”为“戮”,“chěng”为“chéng”)2.B(“骇人听闻”改为“耸人听闻”)3.A(问号改为句号)4.D(A.成分残缺,在“客观世界”前加“对”B.语序不当,“许多情形”和“虽然”互换C.中途易辙,“就已观察到这种结构”到的主语是“徐夤”。)5.C(形作名/名作状/意动)6.B(宾前,其它都是被动句);7.C(③中“一二星期”顺承上文诗中的时间词;①承接上文的时间,引出下文的“运输”②⑤④依时间顺序确定)8.D(原文对“以形写神”解释在第2段,“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关键点是抓住物象的特点表现出物象的神韵。所以除D外其他几项不妥当)9.B(“技法粗糙但有选择、有情感投入,也可以成就高水平的作品”无中生有)10.参考答案:①深入生活(社会实践)②情感介入充分认识表现对象(用心体验生活)③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④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远离程式化)(评分标准:1点1分,满分为止。要求分点明确,语言简练)11.⑴名词短语独立成句,(1分)辞彩绚丽。(1分)运用排比,写出众多动物的斑纹特点。(1分)(评分标准:以上共2分,分满为止。)⑵语言精练(句子简短;短句),富有诗意美;(1分)“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主语后用逗号隔开,停顿强调,写出斑纹就是人类的存在状态;(1分)长短句使用,富有诗歌美(或者音乐美)。(1分)(评分标准:以上共2分,分满为止。)12.①引入关于蛇的传说,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承接上文,为下文写其他动物的斑纹作了铺垫。(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13.①简明扼要的说明。对自动物习性和自然规律做了介绍和解释,如“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②生动形象的描写。准确,富有诗意。如“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岗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③富有哲理的议论。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阐释,如“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引发读者思考。④描写中富于情感(抒情),表达了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点明表达方式1分,相应的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4.①“斑纹”是具体的,是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语文试题卷(B)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②“斑纹”也是抽象的,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③“斑纹”带有哲学的意味,也可指一切存在。(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5.D(真实,实在。)16.B(A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B都可表转折;C介词,表被动/动词,担任;D竟然/于是)17.C(未能参加封禅大典的是司马迁的父亲。)1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断对2-3处给1分,4-5处2分,6处3分。错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处可断可不断)19.(8分)(1)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评分标准:“或”1分,“于”1分,“用”1分,判断句1分)(2)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评分标准:“是以”“则”“若”“亡”各1分,句意不通扣1分)20.春秋(每空1分)21.①抒情的方式一致:两首小令虽然描写的时令景物不同,但二者均采用借景抒情(2分)的手法。②抒发的情感不同:《普天乐》通过对柳树、红杏等春天景色的描写(结合语句分析1分),表达作者对官场名利的鄙弃(答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倾慕或抒写了自己“归去来兮”的浩然归志亦可,1分)。《阳春曲》通过描写水的流踪不定、山的高低错落、云的来去无常(结合语句分析1分)来描摹游子的漂泊、流浪,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评分标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22.减税(或采用彻法,采用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23.孔子主张维护社会等级制度(重“礼”)(1分),季氏财富超过周公,享用超过等级的八佾舞(天子用),都僭越“礼”(1分)。儒家具有民本思想(推“仁”),主张藏富于民(1分),季氏搜刮民脂民膏,不“仁”(1分)。这样无“礼”无“仁”之徒,冉有却尽心为他服务,也是无“礼”无“仁”之徒,当然要“鸣鼓攻之”(1分)。24.⑴疏林不做美⑵《诗》三百篇⑶风之积也不厚⑷宁移白首之心⑸则民无所错手足25.作文命题立意(1)阅读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社会、历史等)。(2)阅读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思维的)(3)阅读能够陶冶情操。(情感的)(4)阅读能够提升自我。(精神的)(综合以上立意亦可)。文言文参考译文: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二十岁南游语文试题卷(B)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淡烟暮霭相遮蔽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穷且益坚言之必可行也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遣迹,泛舟沅、湘水间。北渡汶水、泅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遣风,还在邹峄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儿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作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档案。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就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终于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为止的历史,从黄帝开始写起。于是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对帝王兴起的业绩,追本溯源,探究始终,观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略述三代,详录秦汉,从黄帝写起,直到当朝皇帝,著十二本纪、作了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总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赞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语文试题卷(B)参考答案第3页(共3页)一、作文原题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百度百科”这样解释阅读: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阅读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能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从广义看,阅读的对象可以不限于视觉材料,它可以是人、人生、社会、历史等。对“阅读”,你有怎样的看法和体验?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二、说明1.作文材料第一段提供了“阅读”的定义及特点。首先,给出“阅读”的定义,“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视觉材料”范围广泛,被看到的东西都可看做是视觉材料。其次,“阅读是主动的过程”,强调阅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和一般的“看”并不尽相同。再次,“阅读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能陶冶情”指出阅读是一种关乎思维、情感的精神活动。第二段中提供了阅读操,提升自我修养。的对象“不限于视觉材料,它可以是人、人生、社会、历史等”,拓展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段的提示词中明确给定了“阅读”一词。由此,本次作文的主题词为“阅读”,其它主题视为审题失误,可判为偏题离题。以“阅读”为主题的作文,涉及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但都应以“阅读”为核心来写,如果完全没有结合“阅读”写作或者以“阅读”为擦边球写套题作文的,得分不高于基准分。因文体不限,学生如果写记叙、抒情类散文,主要看情感真挚性(或多元性)、细节生动性和文句感染力等,如果写论述类文章,则主要看其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思辨和深刻,看论说是否有逻辑和力量等。2.写作切入点:阅读。→写作思辨点: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写作结合点: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如何看待“阅读”。→写作升华点:在“阅读”中,如何提升自我修养,成就美好人生。这四个点结合的越充分,文章层次越高。3.必须关注学生写作的正能量和正面导向,对于写作中表达出来的低俗、错误、负面的价值观要严格赋分,原则上不超过20分,严重的赋分5分以下。4.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如果出现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视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超过47分。5.高分作文对语言有高的要求。论述类作文语言要求明确、清晰、鲜明、有力,文学类文章语言需凸显可感性与生动形象性。作文分数愈高(原则上50分以上),对这方面的要求就要越严格。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宽。三、评分标准第一档(55-60)切合题意,文体鲜明,恰当结合自身体验,论述类文章要求对“阅读”的思考和认识能够不局限于单个的个体、单次的行为,进而上升到精神成长和生命思考上。有大格局,有深度。如是记叙、抒情类散文则要求紧扣“阅读”主题,所叙故作文评改标准第1页(共2页)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情感真挚,构思精巧,细节生动传神,语言富有文采,感染力强。第二档(50-54)切合题意,文体明确,恰当结合自身体验,论述类文章要求对“阅读”的思考和认识能够由单个的个体、单次的行为联系到精神成长和生命思考上,文章有一定深度。如是记叙、抒情类散文则要求紧扣“阅读”主题,故事真实,有构思,有细节,语言表达有一定文采和感染力。第三档(45-49))较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作,文体较明确,论述类文章要求对“阅读”有一定的思考,文章有条理有一定深度,语言有一定表现力。如是记叙、抒情类散文则要求符合“阅读”主题,故事真实平淡,细节描写不多,语言表达平实,通顺。第四档(40-44)基本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论述类文章缺乏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仅仅是解读材料,偏向于用个例证明观点,逻辑不够严谨。记叙、抒情类散文则是写人叙事能力一般,或者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语言表达尚可。阅卷基准分43分,符合本档基本要求,要打基准分或以上。具体操作(特别提醒,以上分档仅供赋分参考;例如依据标准判断为第三档,但是写的特别明确深刻的,就不能死板按档赋分。)作文具体赋分还是依靠广大老师的责任心以自身专业能力判断赋分。第五档(35-39)大体围绕主题来写,只抓一则材料来写,没有写出体验和认识,仅以罗列事例为主,文体模糊、不伦不类,语言风格不统一,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第六档(0-34)套题、离题、严重偏题,酌情可得0—34分。对主题、材料不了解,离题较为严重。但仍能够部分扣住主题写作,字数符合标准,可打25-35分。对于明显全文套题抄袭(包括抄本试卷上的素材)的,要严格打压,打分在15分以下。(第六档很难制定更为详细的参照区间,请大家根据以上大体的区间设定,并综合考量文章各方面情况打分。没那么严重的,不要轻易打15分以下。已经很严重的,也请千万不要打34分以上。低分作文是仲裁卷的一个重要来源,打分务必谨慎)注:①无题目扣2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标点错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②字数严重不足评分标准:600字至800字,缺50扣1分;500-600字,25-35分;400-500字,15-25分;300字以下,10分以内。作文评改标准第2页(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