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解除程序包括申请、审核和办理手续。申请人向公安机关提出解除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办案人员制作决定书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签字,同时通知领取保证金。
法律分析
取保候审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解除取保候审按下列程序进行:
第一,是由被取保候审人或者其委托人向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公安机关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的申请。
第二,是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对审核解除取保候审。
经办案单位审查同意后,办案人员制作《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书》,具体办理解除手续。
第三,是办案人员向被取保候审人宣布《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并由取保候审人在该决定书回执上签字,同时,办案人员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到指定的银行领取保证金。
拓展延伸
撤销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
撤销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通常涉及以下方面:首先,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取保候审的约定,如不得离开指定的居住地、不得接触受害人等。其次,被告人需要积极配合调查和审判程序,如出庭应讯、提供证据等。此外,被告人的行为表现也是撤销取保候审的条件之一,如是否存在再次犯罪的风险、是否存在潜逃的可能等。在程序上,通常需要律师或被告人本人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法院会根据案情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审查和决定。最终,如果法院认为撤销取保候审符合法律要求,将会作出相应的决定,并通知相关各方。总之,撤销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是基于法律规定和案件具体情况的,需要符合相关法律要求和法院的判断。
结语
取保候审是一项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解除取保候审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首先,被取保候审人或其委托人向公安机关提出解除申请;其次,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审核申请并办理解除手续;最后,办案人员向被取保候审人宣布解除决定,并退还保证金。撤销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通常涉及被告人的遵守约定、配合调查和审判程序,以及行为表现等。最终,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和案情作出决定。撤销取保候审需符合法律要求和法院判断。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对被取保候审的被告人的判决、裁定生效后,应当解除取保候审、退还保证金的,如果保证金属于其个人财产,人民法院可以书面通知公安机关将保证金移交人民法院,用以退赔被害人、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或者执行财产刑,剩余部分应当退还被告人。
第九十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这一规定即意味着,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都有对已经采取的强制措施的决定进行变更或者撤销的权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