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平均数教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周的作业,有三位同学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励给他们。大家看统计图,哪三位做得最好,分别获得了几支铅笔?(叶雨7支、叶茹5支、李新3支)(课件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把叶雨的7支拿2支给李新,这样每人都是5支。课件展示)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板书)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15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5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板书)。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从不等变成相等,都是5。

  教师指出:这里的“5”就是“7、5、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简单的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吗?(学生思考或者讨论,教师在听取汇报后总结。)

  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说到平均数,同学们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的哪个数学概念。(平均分)是呀,平均数是5,那么他们每人的铅笔支数应该都是5,是这样吗?(质疑,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

  师:难道,老师真的不公正吗?他们的铅笔到底要不要重新平均分配呢?告诉你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叶雨书写最干净,而且明显进步,而李新最近书写有些下降了。同学们觉得老师做得公平吗?刚才的平均数只是一个反映今天奖品发放总体情况的数,不是真的把奖品平均分了。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平均数?说一说。(见课件)

  看来平均数的用处还真大,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哟!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上个月我们班每个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小红星。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统计结果。

  第一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茹李新吴玉刘超

  14111013

  第二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雨付涛张新江南夏丽

  15128119

  其中,叶雨的个数最多,我宣布第二小组为优胜组,你们同意吗?

  生1:不同意,她一个人怎能代表全组,就算叶雨最多,可是张新才8个。

  师:那你们说怎么比呢?

  生2:可以把每个组的个数加起来,看哪个组的个数最多,哪个组就好。

  生3:可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了一个人呀!怎么能比?

  同学们认为怎样比最合适呢?(平均数)

  对,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也就是把两个小组的平均数分别求出来再比较。(大家领悟到比较平均数最公平,从而认识平均数在统计中的用处。)

  下面,我们就各显神通,先求出第一小组的平均数吧!

  小组讨论、汇报。

  (将叶茹多的两个分给吴玉,刘超多的一个分给李新,这样,她们每个人都得到了12个,也就是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他用的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的个数。)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先合再分法)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法比较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我们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可是14、11、13、10这几个数里,没有一个是12的,它们有的比12大,有的比12小;第二小组的平均数是11,可是15、12、8、11、9这几个数里面也只有一个11,并不是每一个数都是11,它们有的比11大,有的比11小。所以说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