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河象》教学设计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2、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明确推想的依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三、教学准备辅助课件、学生收集化石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河象》(齐读课题),老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看看都是什么?什么是化石?(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二)学习第一段

  1、多么神奇的化石啊,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图片)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有什么特点呢?翻开书,认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出有关词句。

  2、学生自读(出示句子),读句子,引导体会特点。

  归纳板书:高大  完整

  3、你从哪些词句看出它高大? 完整的?(列数字   举例子)

  4、比较句子体会列数字的效果(准确 具体)。举末端趾骨没有失掉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突出说明它保存完整)

  5、谁能通过生动的朗读表现出它的两个特点?(抽读句子——齐读)

  (三)学习8自然段

  1、(再看图片)古代黄河象化石竟能这样完整的保存至今,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实属罕见,它是怎样被发现、发掘出来的呢?让我们回到发掘现场去看个究竟。

  2、轻声自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答案。(读句子)

  3、刚被发掘出来的黄河象化石是什么样子的?再默读句子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画上波浪线。

  4、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引导:它怎样站立在沙土里?脚下踩着?)

  归纳板书:斜站沙土  脚踩砾石

  5、根据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我们能想象出它保存完整的原因吗?(继续往下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读句子,理解“推想”——推理、想象)

  归纳板书:没被移动   骨头关联

  6、通过黄河象化石被发掘出土时的样子,科学家不仅推想出它保存完整的原因,还推想出了它的来历。

  (四)学习2-7自然段

  1、默读2-7自然段。思考黄河象骨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2、先来做个小练习,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经过(课件)

  5、学生看课件读读经过。(这个悲壮美丽的故事是真实的吗?科学家根据什么推想出这个经过的呢?——化石出土时的样子)

  6、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样子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最后,得出结论,推想出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板书:推想来历   陷   喝   渴   热

  7、这样的推想,合情合理,十分严密,连细节之处也想象周全了——(出示句子)

  请看这句,一起读一读。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详细吗?为什么?

  8、引导分析:弯弯、缓缓二词暗藏的作用。

  9、第二部分(2-7自然段)里还有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合理想象的细节?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找。

  10、交流想象细节之处。

  (五)总结

  科学家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一步一步合理的推测和想象,最终得出结论,这就是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极为重要,只要运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勇敢地进行科学探索,就能揭开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六)思维拓展

  你能学习这种推想方法,根据板书提示,按其他顺序重新叙述课文内容吗?

  (七)课后思考

  《黄河象》是科学家根据发掘时看到的大象骨架的样子,进行的合理想象,假如事实不是这样,你认为还可能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化石特点    高大  完整

  出土样子    斜插沙石  脚踩砾石

  保存原因    没被移动  骨头关联

  推想来历    陷--喝--渴--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