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示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
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 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学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复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2.以浏览方式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
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
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