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孔乙己》对话导学设计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