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及划分方法

来源:小奈知识网

医疗事故责任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医疗事故赔偿应考虑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和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关系。不属于医疗事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分析

医疗事故责任分为以下几种:

(1)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2)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4)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一)医疗事故等级;

(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拓展延伸

医疗事故责任分类及相关法律责任

医疗事故责任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医疗机构责任和医务人员责任两大类。医疗机构责任包括管理责任和设施责任,即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对医务人员进行管理和设施设备的维护方面出现的责任。医务人员责任则是指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责任,包括诊断责任、治疗责任和告知义务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医疗事故责任将根据具体情况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能包括民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结语

医疗事故责任的分类包括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确定赔偿数额需要考虑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以及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医疗事故责任主要分为医疗机构责任和医务人员责任两大类。医疗机构应加强管理和设施维护,医务人员应承担诊断、治疗和告知等责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遵守法律法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和安全。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九条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