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情形包括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以及被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调解在解决民商事纠纷中起到重要作用,因其本土化、成本低、社会效果好等优点,成为部分法院维稳、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制胜法宝,几乎所有的民商事案件都可以调解。
法律分析
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情形如下:
1、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
调解的概念及作用如下:
1、所谓调解,是指调解机构在纠纷各方当事人中间斡旋,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活动;
2、处理民间纠纷历来崇尚“和”的解决思想,主张“以和为贵”,而现阶段民事立法不发达、成文法滞后的特性,导致法律层面很难与现代社会纠纷的复杂性、多变性、紧迫性以及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相适应;
3、因此,注重和事、了事的调解,因其本土化、成本小、社会效果较实施法律判决副作用低等优点,在现在民事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成为部分法院维稳、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制胜法宝。除少部分案件外,基本上所有的民商事案件都可以调解,在案件处理的各个阶段,诉前、诉中、执行等各个诉讼阶段也都可以调解。
拓展延伸
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议内容不明确,缺乏具体细节和明确的条款;二是协议缺乏法律效力,未经法院或相关机构的认可;三是协议中的一方未履行协议义务,导致协议无效;四是协议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违背公序良俗。为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协议的起草和审查,确保协议内容明确、具体;二是在协议签署前,确保协议经过法律程序的认可和确认;三是加强协议的履行监督,确保各方按照协议约定履行义务;四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协议合法合规。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问题,保障协议的有效性和权益的实现。
结语
人民调解在解决民商事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解协议的有效性却受到一些限制。协议内容的明确性、法律效力的认可、履行义务的监督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等方面都是确保协议有效的关键。只有通过加强起草审查、法律程序认可、履行监督和合法合规等措施,才能预防和解决调解协议无效的问题,保障当事人的权益。调解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实现社会稳定与公正提供有力支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在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后,可以径行调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