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图式;物理概念;复习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因此,无论是在新授课中,还是在复习课中都应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以此为基础来教好、学好物理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物理概念的复习有兴趣,并能通过学习真正理解概念。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利用图式的形象性、直观性、层次性、关系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将它引入到中学物理复习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图式理论的内涵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对现代图式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一般性”,即图式中贮存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二是“知识性”,图式既描述某类事物的必要性特征,又描述其特点性特征;。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所以说,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图式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变量或槽道。图式不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顺应”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二、图式理论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从图式的结构看物理概念教学
图式是由变量或槽道组成的,每个物理概念也都是由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把物理概念看成是一个图式的话,构成物理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槽道。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形成关于某一概念的图式,首先要分析该物理概念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即该物理概念图式的变量,然后从中找出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以便从全局上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样就能为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该物理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关于“向心力”这一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我们首先要找出它的图式的变量。它包括质量、线速度、角速度、半径、力的方向、力的特点。在教学中,深入透彻地分析这几个关键变量,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向心力”的正确图式,进而准确地掌握这个重要物理概念。
2.从图式的关系看物理概念教学
。图式理论指出,图式不是变量的机械相加,而是按一定规律结合的有机整体,图式的变量之间有相互约束的关系。
。。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3.从图式的形成看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物理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物理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比如对“功”的概念的构建,应该说到了高中,学生对功的学习跨了一大步,功的量度公式由W=Fs扩展到W=Fscosα,提出了正功、负功概念。继而深入讨论了功能关系,用能的转化来说明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初中由功说明能的做法被颠倒过来,这是对功的认识的飞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多数学生的认识并没有做到跟教材同步,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原因在于功和能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不断地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各种力所做的功。在学习了力学后,再学习热学、电学、光学等知识时应不断充实有关功的内容,以便学生真正理解功的概念,运用功和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讲到热学时,可根据分子力做功跟重力做功的相似性,将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减少关系表示为W=EP1-EP2;。其遵循的规律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这是包括内能在内的能量守恒定律,公式为E=Q+W。从这个公式可求得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为W=E-Q。热力学第一定律使功和能的关系扩展到功、热量和能的关系,对于功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在讲到电学时,根据电场力跟重力的相似性,电场力做功可以根据电势能的变化来计算,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即W电=EP1-EP2=qU1—qU2=qU,式中U1、U2为电势,U为电压,U=U1-U2。这是电学中常用的计算公式,电场力做功用电势能的变化来表示,这是静电场具有的一种性质。在直流电路中,电流做的功为W=UIt。学习磁场知识时,我们知道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这是由于洛仑兹力始终垂直于运动电荷的速度。由此可以推得磁场与静电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光电效应问题中,可根据功能关系得出光电子克服金属原子的引力所做的逸出功为W=hγ-E0,其中hγ为光子的能量,E0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通过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充实、强化功的概念的内涵,学生头脑中功的认知图式得到了逐步扩展,最终达成了对功的概念的较为深刻的理解。
那么,根据图式理论,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对于新概念图式的形成,一方面要看它是否能通过“同化”学生已有物理概念图式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则应考虑通过“顺应”的方式,不过运用这种方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或选择形成物理概念图式的一些例子,既要比较它们的必要特征,又要比较它们的无关特征,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有关物理概念的图式。
总之,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心理组织结构的理论。我们这里所讲的图式是一种认知图式,它不仅可以用来表征各种概念和理论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表征不同操作水平的知识,它对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可以使教师从教育心理学水平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
【关键词】文化图式 中医 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人文因素,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学习研究中医及其翻译策略,主动衔接基础专业教学,对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国学文化素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更加生动深入的阐释文化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图式理论简要
“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中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发展了图式理论,193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著作《Remembering:a case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从此,“图式”成为一个心理学术语。
三、几种翻译策略
兰凤利认为,“如果一味强调中医翻译理所当然地应是科技翻译,强调译文要摆脱中医语言中的文、史、哲影响,那么,在中医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无疑人为地摒弃了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认同此观点。
中医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对西方来说是外来文化,文化图式缺失和文化图式冲突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显现的尤为突出。在文化图示理论指导下,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中医文化图式的进行精确解码和重新编码,帮助目的语读者新建文化图式,使其纠正理解偏差,克服文化图式的缺失,最大程度的理解中医,促进中医文化与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和共生。
1.音译。在目的语文化图式缺失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音译策略。方梦之认为,音译是不同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的转写。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针灸穴位名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针灸穴位名称统一采取汉语拼音,并全部进行编注了国际代码。这是中医音译的典型范例。同时,中医中的一些承载文化厚重的基础理论术语如:气、阴、阳等用汉语拼音直接音译。音译策略简洁明了,可以维护中医的民族性,促使“中国英语”融入英语当中,但是,其表意性差,极易影响外籍人士学习中医的热情,所以,在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中,除了约定俗成的音译英语外,不宜自己“创造”音译词汇。
国内中医研究者也反对对音译法的滥用,较多的意见是应尽量控制其数量,只适用于其他译法难以表达的术语。
2.直译。陈宏薇认为,直译是指在合乎英语文化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使得内容与形式完全相符的策略。
如:“提壶揭盖”(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s“热结旁流”(fecal in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风寒束肺”(wind-cold tightening the lung“风热犯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heat),“热胜则肿”(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直译既保留了中医语言特色,忠实传达了原文含义,又具有较强的回译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但是,直译容易引起歧义,造成误译。比如将“贼风”直译为“thief wind”,将“木舌”直译为“wood tongue”,都是不可取的。
3.意译。意译是指在不得不舍弃字面意义的情况下,通过释义、添加、还原等方式,以求译文与原文传达的含义相似或者相符的翻译策略。
如将“贼风”意译为“pathogenic factors-wind”,将“木舌”“stiff tongue”,兰凤利将“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气调神大论)译为:The yin and yang and the four seasons are the root of every thing. The sages cultivate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conserve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order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reserving health,thus according with the universal law“engendering in spring,growing in summer,reaping in autumn,and storing in winter。译文将“生长”暗含信息详细的解释出来,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易懂,语境效果更加逼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已有图式,很好的传递了原文信息。
但是,意译也有不足:一是回译性差;二是若无对应词汇,则造成译句冗长;三是受译者主体性影响大,不利于标准化。
4.借用。一是借用等值词翻译。中医术语一般多义,寓意深厚,根据语境,同一中医词汇借用不同等值词汇翻译。如中医中“痰”包括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两种含义,若是有形之痰,就译为sputum,若是无形之痰,就可借用西医phlegm来译。“恶露”等同于西医“产褥排泄物”,用lochia翻译,“无物移睛”等同于西医“玻璃体混浊”,用vitreous opacity翻译。二是借用西医术语中丰富的词根词缀,按照其排列组合方式来翻译中医词汇。如“风秘”翻译成“anemo/genous constipation”,“湿泄”翻译成“hygro/genous diarrhea”,“外感胃脘痛”翻译成“exo/genous stomachache”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采取借用策略进行翻译,不但表意准确,而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但是,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词汇词根知识的受众则不便传播。
5.加注。即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详细解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其生五,其气三”译为“Life has(the number) five,breath has(the number) three”。此处括号中添加了(the nunber),使译句通顺。结合语境,“五”易理解为五行,而“三”却不易理解,故又在脚注中注明:“According to the author―Wang Bing the three factors are:the heavenly climate,the subtle spirit of the earth, and good fortune”.又如“虚”“实”在中医中具有深奥含义,在英文总很难找到与其文化图式完全对应的词汇,所以,暂且将其分别对应“asthenia”和“sthenia”,然后,进一步添加脚注,对意译归化为英语中的“asthenia”和“sthenia”,然后以脚注的形式将“asthenia”解释为:symptoms shaving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resistance of disease,将“sthenia” 解释为:symptoms of high fever or disorders as stasis of blood, constipation,etc.suffered by patients who are physically strong as a result of combating of resistance against evils in the body.
四、结语
我国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东学西渐,中医翻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刁骧,胡幼平.浅谈词素翻译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3):266-268.
[3]黄欣贤.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40-241.
[4]代建军.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90-91.
培养其主动探究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与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着眼于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学科特点,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掌握新知识。。以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节教学为例,笔者课前制作了PPT课件,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电影《后天》里讲述的地球气候因温室效应而出现异变,冰山融化导致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全球各地极端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尤其是自由女神像被汹涌的海水淹没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笔者由此导入课堂,简述了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各地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并引导学生们对地质时期以及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内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后天》里的这一幕会不会真的发生?。由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激发,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培养其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地图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影响、决定其整体地理知识水平。而且在历年高考中,识图能力通常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地图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以及对各类地图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学生简单看图,能明确地指出图中各类标识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着眼于学生识图能力给出未标明的地图,要求学生对其中各类图标所代表的意义予以判断;最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画图能力,选择不同地图要求学生临摹地图,掌握基本画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一改以往单纯做识图题的练习模式,而通过对绘制一幅完整地图来全面掌握所需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知识点。学生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于地图中所蕴藏的各类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掌握。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极地俯视以及侧视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地球公转与自传动画,同时要求学生对照个人画图进行学习。教材知识点讲述完毕后,笔者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绘图作业,并通过投影仪向其他同学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评估,分析其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中的错误。通过这一方法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径学习了本章节知识点,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三、总结
直接加固法
直接加固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结构抗力。加固前最好能在原结构上卸载,经加固后再恢复使用荷载,但在原结构上往往很难实现。工程中,国内、外直接加固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
2.1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即采取增大结构或构筑物的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砖混等结构的梁、板、柱、墙等构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⑴该方法优点:
①传统加固方法,技术成熟,便于操作;
②质量好,可靠性强;
③提高构件抗力R及刚度的幅度大,尤其对柱的稳定性提高较大。
⑵该方法缺点:
①如果设计中未能从整体结构角度上分析,仅仅为局部加大而加大,这样会造成整体结构其它部分形成薄弱层而发生重大破坏。
②加大构件截面,其质量和刚度将发生变化,结构的固有频率也随之改变,很有可能进入到地震或风震的频率中而产生共振现象。
③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④对原有结构的外形以及房屋使用空间上有一定的影响。
2.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即在混凝土、砌体等构件四周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分干式、湿式两种形式)。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构件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和刚度的加固。此法主要适用于混凝土、砖混结构中的柱以及梁、桁架弦杆和腹杆的加固。这种加固方法的优点是施工方便,现场工作量少,工期短,受力可靠,对建筑物外观和净空影响小;缺点是用钢量较大,加固维修费用较高。当采用化学灌浆外包钢加固时,型钢表面温度不应超过60℃;当环境具有腐蚀性介质时,必须采取可靠防护措施,以提高其耐久性。
2.3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
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是以减小结构的计算跨度和改变传力路径、减少变形,提高其承载力的加固方法,适用于房屋净空不受限制的较大跨度的结构加固。
按支承的受力性能分为刚性支点和弹性支点两种:
⑴增设支点法
刚性支点法是通过支承构件的轴心受压将荷载直接传给基础或其他承重构件的一种加固方法。
⑵弹性支承法
是以增设支承结构改变上部结构受弯或桁架作用来间接传递荷载的一种加固方法。
2.4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外加预应力加固是采用外设预应力拉杆或撑杆对结构构件整体进行加固的方法。通过施加预应力拉杆(分水平拉杆,下撑式拉杆和组合式拉杆)或撑杆受力,影响并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从而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能较好地消除一般加固方法中普遍存在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的影响,后加部分和原有结构能够较好地共同工作,结构承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预应力加固法主要用于大跨度支撑结构加固,以及采用一般方法无法加固或加固效果不理想的较高应力-应变状态下的大型结构加固。
2.5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即在混凝土构件外部粘贴钢板,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此法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的一般受弯、受拉及受压构件的加固。优点是被加固构件基本不受损伤,可以充分发挥原构件的作用;加固后几乎不改变构件的外形且不影响建筑功能;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工期短。但该方法的耐久性较差,且要求环境温度不大于60℃,相对湿度不大于70%,以及无化学腐蚀影响,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2.6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纤维复合材料是由基体材料(环氧树脂)和增强材料(纤维)所组成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有材料的特性,又发挥组合后的新特性,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固设计,从而最合理地达到使用要求的性能。工程中常见的纤维复合材料有: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等。其中以碳纤维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其价格较贵,碳纤维片材加固的构件在较高温度、湿度、化学腐蚀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玻璃纤维极限抗拉强度较低,其弹性模量一般为1.7×104MPa,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2.55×104MPa(C20)较接近,若能保证粘贴牢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在加固过程中能保证与混凝土的变形一致。
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可广泛适用于梁、板、柱及墙体的加固。其操作简单,施工方便,加固效率高,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加固方法。
3间接加固法
间接加固法是通过各种途径减少作用效应,达到提高结构安全度。其主要方法有:
3.1改变用途法
将重负荷楼面改为轻负荷楼面。例如将楼面使用荷载4~8kN/m2,改为一般用房的2kN/m2,使用荷载降低至原有的0.5~0.25,结构安全度大大提高。
3.2隔震法
利用隔震技术来阻止和减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从而保证结构的可靠度。如在高烈度大地震中,很难用提高结构抗力R的方法抵御巨大的地震力作用。如果采取在上部结构与基础间设置隔震层,当地面运动强度超过规定值,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将产生滑移,即地面运动不能或不能全部地传递至上部结构,这样就有效减少了上部结构所受到的地震作用,从而确保了建筑物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
还可采用改变结构动力特性的方法以降低结构动力反应,有如改变结构刚度分布,达到间接加固的目的。
4综合加固法
根据结构的受力特征、传力路径、结构状况等具体条件综合采用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的各种方法,称为综合加固法,是目前采用最多、效果和效益最好的方法。
⑴综合加固法十分重视结构检测的具体手段、原理、方法和过程,不同的检测手段对应不同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精度。
⑵鉴定中首先必须查明被鉴定结构的传力路线,并寻求新的传力路线,按照传力路线的计算分析、结构构造特点,采用相应优化的加固对策。
⑶为保证加固结构受力体系中的承载力和变形或刚度协调,尽可能采用预应力技术、植筋技术、碳纤维粘贴加固技术、钢板粘锚技术和加大截面外包加固技术等。这些技术均能够有效地减少应变滞后现象,保证新、旧结构共同工作。
⑷在传力路线转移上,宜采用增、减构件,或改变节点约束条件,改善自身结构的受力特点,通过荷载转移达到综合加固的目的。
⑸利用结构造型变化减缓风荷载效应,改善通风、采光、地震,这样既加固了结构本身,又改善了使用功能。
5受拉构件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方法
混凝土强度不足对轴心受拉构件的承载能力不产生影响,故无需对受拉构件进行结构加固,但从耐久性的角度出发,应对开裂部分作表面密封修补处理。
6受压构件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方法
一般的轴心受压构件承载能力随着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几乎成正比下降。若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幅度较小,以致受压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不超过5%,或者按实测强度等级对原结构进行承载能力复核仍能满足设计使用要求,可以不作结构加固处理。否则,应根据结构受力情况和使用环境,进行结构加固处理。主要采用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预应力法、外粘钢板法、外粘玻璃钢法、碳纤维(CFRP)加固法等,共同的特点是:加固截面或构件的应变,滞后于原截面或构件的应变,形成二次受力。经加固的结构总体承载力不是原结构抗力与加固部分的简单叠加,不同的加固方法有不同的理论与方法。
7受弯构件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方法
对于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受弯构件,通常可根据受弯构件在变形和裂缝方面的表现、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配筋情况、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幅度(即前述的强度等级下降系数)及混凝土结构设计和使用的要求确定处理方案:
⑴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足的幅度较小,构件控制截面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下降的幅度均在5%以内时,可不进行结构加固处理。
⑵按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原结构进行承载能力和变形验算,若能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时,除了进行结构裂缝密封修补处理外,可以不作结构加固处理。
⑶若实测的混凝土强度等到级使得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不满足上述1、2条的要求,则应进行相应的结构加固处理。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传力途径法、粘贴片材材料(钢板、碳纤维等)加固法等。
8结束语
⑴混凝土强度不足时,框架柱构件实际承载能力随着混凝土强度的下降几乎成正比地下降,表明实际工程中应特别注意对柱构件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的检查及处理。
⑵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因素很多,以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为基础,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混凝土强度不足对不同类型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截面裂缝宽度及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不足会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受压构件截面承载能力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剪承载能力受拉构件截面承载能力;同时,混凝土强度的不足也会使构件截面裂缝宽度增大和构件的耐久性降低。
因此,在混凝土浇捣施工的过程中,应进行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对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已建结构,应及时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及结构构件的重要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确保建筑物能够满足安全和正常的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卜良桃,王济川.建筑结构加固改造与施工.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22-81.
[2]卜良桃,陈大川,毛晶晶.建筑结构加固改造与施工.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80-184.
[3]建筑结构补强加固技术编写组.建筑结构补强加固技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5-37.
[4]王永维.我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现状与展望.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1-6.
[5]王济川.建筑结构试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00-103.
[6]周详,刘益虹.工程结构检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一座集商业、办公公寓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地下一层地上裙楼四层,A座无虚席24层,B座29层,总建筑面积74500余平方米。结构型式为框支剪力墙结构。本工程地下室为停车场,有消防水池、水泵室、配电室及发电机室,一层至四层主要是商业及办公用房,五层起为电梯公寓。本工和基础地下室部分按后浇带分为6个作业分区,1、3区为了1600厚筏板基础,其余为400厚基础抗水板,承台设计底标高-5.2米,采用C40防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为0.8Mpa,整个基础底板的混凝土量约为4000立方米。除2区、5区、6区外,其它已经浇筑完成,本本方案适用于2区、5区、6区的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
二、施工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1、材料选择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对主要材料要求如下:
(1)水泥:考虑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确定采用水化热比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标号为525#,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
(3)细骨料: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0.5mm,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4)粉煤灰: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5%。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值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以内,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
(5)外加剂:设计无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比较及过去在其它工程上的使用经验,每立方米混凝土2kg,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具体外加剂的用量及使用性能,商品混凝土站在浇筑前应报告送达施工单位。
2、混凝土配合比
(1)混凝土采用搅拌站供应的商品混凝土,因此要求混凝土搅拌站根据现场提出的技术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
(2)混凝土配合比应提高试配确定。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及《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3)粉煤灰采用外掺法时仅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
3、现场准备工作
(1)基础底板钢筋及柱、墙插筋应分段尽快施工完毕,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2)基础底板上的地坑、积水坑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模,不合模数部位采用木模板支模。
(3)将基础底板上表面标高抄测在柱、墙钢筋上,并作明显标记,供浇筑混凝土时找平用。
(4)浇筑混凝土时预埋的测温管及保温随需的塑料薄膜、草席等应提前准备好。
。
(6)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后勤人员、保卫人员等昼夜排班,坚守岗位,各负其责,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灌的顺利进行。
三、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应力
根据设计要求,对基础底板混凝土进行温度检测;基础底板混凝土中部中心点的温升高峰值,该温升值一般略小于绝热温升值。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3d左右产生,以后趋于稳定不在升温,并且开始逐步降温。规范规定,对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度;本工程设计无具体要求,即按规范执行。表面温度的控制可采取调整保温层的厚度。
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施工段的划分及浇筑顺序
由于基础底板已经分为不同的3个区,底板厚为400mm的2、5区基础混凝土采取正常的喷水养护,因此基础底板以分区为一个自然施工段。
2区由2台混凝土泵管输送混凝土,从⑾轴右侧的后浇带1/3处的两个位置,从11轴右侧向18轴方向浇筑。混凝土浇筑量约为600立方米,计划浇筑完成时间为20小时。
6区的混凝土浇筑采用2台混凝土输送泵送筑,在1轴和B轴处架一梭槽至筏板的中央,后退浇筑,另一台泵从3轴与S轴交界的位置接入,置于筏板的H轴位置,同样是后退进行浇筑,混凝土总量约为2000立方米,计划完成浇筑混凝土时间为48小时。
5区的混凝土浇筑采用2台混凝土输送泵送筑,混凝土总量约为500立方米,计划完成浇筑时间12小时。
2、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现场,每区采用2台混凝土输送泵送筑。
(2)混凝土浇筑时应采用“分区定点、一个坡度、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工艺。钢筋泵车布料杆的长度,划定浇筑区域,每台泵车负责本区域混凝土浇筑。浇筑时先在一个部位进行,直至达到设计标高,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流动,然后在其坡面上连续浇筑,循序推进。这种浇筑方法能较好的适应泵送工艺,使每车混凝土都浇筑在前一车混凝土形成的坡面上,确保每层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歇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同时可解决频繁移动泵管的间题,也便于浇筑完的部位进行覆盖和保温。
(3)混凝土浇筑时在每台泵车的出灰口处配置1~2台振捣器,因为混凝土的坍落度比较大,在1.5米厚的底板内可斜向流淌1米远左右,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下部斜坡流淌处振捣密实,另外2~4台振捣器主要负责顶部混凝土振捣。
(4)由于混凝土坍落度比较大,会在表面钢筋下部产生水分,或在表层钢筋上部的混凝土产生细小裂缝。为了防止出现这种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和混凝土预沉后采取二次抹面压实措施。
(5)现场按每浇筑100立方米(或一个台班)制作3组试块,1组压7d强度,1组压28d强度归技术档案资料用;l组作仍14d强度备用。
(6)防水混凝土抗渗试块按规范规定每单位工程不得少于2组。考虑本工程不太大,按规定取2组防水混凝土抗渗试块。
5、混凝土测温
(1)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应设专人配合预埋测温管。测温管的长度分部为两种规格,测温点约布置见附图2。测温线应按测温平面布置图进行预埋,预埋时测温管与钢筋绑扎牢固,以免位移或损坏。每组测温线有2根(即不同长度的测温线)在线的上断用胶带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测温线用塑料带罩好,绑扎牢固,不准将测温端头受潮。测温线位置用保护木框作为标志,便于保温后查找。
(2)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按两班考虑。对测温人员要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测温,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3)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每测一次,持续测温及混凝土强度达到时间,强度并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
(4)测温时发现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部门温度之差达到25度或温度异常,应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6、混凝土养护
(1)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先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二层草席,然后在上面覆一层塑料薄膜。
(2)新浇筑的混凝土水化速度比较快,盖上塑料薄膜后可进行保温保养,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同时可避免草席因吸水受潮而降低保温性能。
(3)柱、墙插筋部位是保温的难点,要特别注意盖严,防止造成温差较大或受冻。
(4)停止测温的部位经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同意后,可将保温层及塑料薄膜逐层掀掉,使混凝土散热。
五、主要管理措施
无论是高校内部的图书馆,还是面向社会成员开发的图书馆,其都是为了方便读者借阅图书、查阅资料而设置的。那么,图书馆最初就是基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这一目标而设置的。那么对于图书管理而言,也应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目标来进行。只有这样,图书管理工作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方便读者。
二、新时期图书管理方法
(一)引入并用好专业图书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与使用的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适合在中小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及院校图书馆使用。图书管理系统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大大的方便了图书管理员的操作,不仅能够有效的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性,同时也是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都比较人性化,通过操作图书管理系统,便可实现读者的身份验证、借阅图书、归还图书、打印催还单、信息查询、系统维护等等功能。其中,在信息查询功能中又包含了个人借阅查询的子功能中,读者可通过此操作了解未还书目、图书馆内的图书分布情况、资料的查询等内容。图书管理系统的引入与应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提高图书管理员的自身素质与服务意识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简单便利的图书管理系统引入图书馆,方便图书管理工作,但是,图书管理工作始终离不开图书管理员的操作、执行与监督。因此,要使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向新时期转变,必须要对图书管理员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图书管理理论、图书管理方法、了解图书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方向、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只有图书管理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就得到了保障,只有图书管理员树立其服务读者的意识,图书管理工作才能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图书馆才可以拥有长足发展的基础。此外,还应有一套合理的评价监督体系,对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图书管理员是整个图书馆的代表,因此,必须重视起来。
(三)改革完善图书管理制度
图书管理制度是图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图书管理制度包括图书管理具体工作的制度规定、图书馆内部的竞争机制以及图书管理员的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具体的图书管理工作制度,应特别强调几个方面:①对于图书需求申请的制度规定。对于图书需求申请,各图书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定每月的申请期限及相关批示审核资料。②对于新购图书的管理制度。新购图书必须经过统一的编号、盖章、录入系统、上架之后,读者才能办理借阅手续。③对于图书借阅的制度规定。为了方便读者借阅,不同馆内要说明借阅限额与借阅期限,也可设置集中的还书日。④对于损毁书籍的管理。对于读者损毁书籍的情况,图书管理员应及时发现,并处以相应的惩罚措施(所罚款项应交由办公室统一管理,用作购买图书使用,不得另行他用)同时,要对损毁书籍进行及时的修复。总之,对于具体的图书管理工作制度,要明确具体,责任到人,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对于图书管理制度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而言,他们的推行与实施对于充分调动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图书管理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便于创造出更好、更便利、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前文中曾多次提到,图书馆是以为读者服务为目的而设立的,那么图书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从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教育激励等多方面设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以激发管理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督促图书管理员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图书馆应在现有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实行多样化的分层激励体系,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竞争机制的存在从另一个方面使图书管理员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所在,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