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大思政视域下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来源:小奈知识网
科教论坛 ScienceandEducationForum

高校大思政视域下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文/丁斐

摘要: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既是社会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时代育人需求,同时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它赋予了高校思政育人新的内涵。大思政育人体系要求思政教学、学科专任教师、各级行政领导、学生管理工作者、后勤和物业等所有人员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所以在大思政视域下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体系,对于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传统的育人体系都是各自为政、割裂的关系。如专任教师只负责学科教学;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管理事务;各级行政领导与工作人员专注于行政管理事务,与学生接触较少。传统的育人模式,造成了育人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与学生相分离的局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多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提出全新的“大思政”育人理念,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指引了方向。大思政是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谓的大是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范围很广,比如将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充分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范围中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方参与形成强大合理,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教育理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冲突,而且更能适应当下经济告诉发展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水平。大思政的育人理念,有助于有机融合各部门的育人路径和功能,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切实有效地提升高校育人工作成效。

1 协同理论对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适用性分析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在研究物理、动物和人类等各种系统时创立了协同理论 ,亦称 “协同学”,它属于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其核心理念是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一个统一整体,每个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在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大思政视野下育人工作系统的育人主体不仅包括高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党政部门以及辅导员、班导师、思政教师等思政工作者,而且也应当把那些占据人数较多的专业教师作为重要的责任主体。

大思政视野下育人工作系统的育人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各参与主体应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及其主要内容;二是应当让学生逐渐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运用其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如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中心论、矛盾论、唯物辩证法等,正确地认知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主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公德意识、礼仪修养、公民道德规范等个人思想品德。

协同育人涉及学校与二级学院 、系等纵向部门及宣传部、党总支、团委、学生处等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涉及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人员之间如何进行协调分工及相互配合,最终实现课上与课下、网上与网下、理论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的有效对接,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和效力,让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由被动接受逐渐过渡到主动接受和知行合一。2 大思政视域下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大思政育人理念与协同育人体系相扶相成、相互交织和渗透,协同育人体系一旦构建完善,对于更好地践行大思政育人理念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2.1 大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体系层级

育人工作体系中,需要协同育人,更需要有所区分、有所侧重、各司其职,充分协同各部门、各方人员的育人力量。团学工作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处、学生会等,是开展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主体,属于第一层级。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施主体,也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属于第二层级。各专任课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融入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第三层级。2.2 营造互助合作的协同育人工作氛围

各级部门在协同育人工作初期,常会出现协调困难、相互推诿、小团体等严重影响整体功效发挥的情况,这就要求各参与主体之间要围绕育人工作产生良好互动,这是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其次,各参与主体之间围绕育人工作进行协商是大思政育人工作系统有序运行的关键环节。最后,各参与主体之间围绕育人工作实现合作是大思政育人工作系统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各参与主体还应当提升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那些人为障碍和主观制约因素,这些对于保障高校育人工作效率实现最大化,以及最大程度实现、协同效应同样十分重要。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协同创新是对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减少资源的分割浪费和重复,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创新效率。2.3 建立多元化的育人工作路径

协同育人体系可以从课程设置、社会实践与网络平台构建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等育人工作路径。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等改革与创新,二是设计与开展校内公共性集体获得和校外公益性教育活动,三是搭建网络平台,提升大思政育人工作等参与度和认可度。

总之,大思政视域下构建协同教育模式非常有必要,而且需要制定详细等措施确保能够如期施行,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参考文献:

[1] 郭治安,沈小峰,译.赫尔曼.哈肯.协同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

[2]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史瑞杰.创新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简评《协同育人论》[J].中国行政管理,2016(01).

[4] 王学俭,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5(10).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250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