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网络工程 年级:2011级
组长:吴春林106052011164
组员:谢秀玲106052011165 张丽霜106052011207
本文主笔:张丽霜
一、实验器材与软件环境
每两台PC机为一组,双方软、硬件配置相同
硬件:带串口及USB接口的蓝牙模块(SEMIT6603),USB电缆,串口连接电缆、电源
软件: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显示设置采用Windows标准字体,分辨率为1024×768),TTP通信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实验软件
实验环境:终端(PC)连接TTP6603
二、实验内容
1、数据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的分析(点对点通信)。
设置测试包长度,测试:
(1)两台主机各自用串口电缆连接蓝牙模块,建立连接后测得实际速率。
(2)两台主机各自用USB连接蓝牙模块,建立连接后测得实际速率。
2、文件传输
加上误码率,在CRC校验的信道编码的情况下权衡通信的可靠性(比较最终收到文件和发出文件所得出的误比特率)和所付出的代价(实际传输的字节数/所要传输文件的字节数,实际传完所消耗的时间)。
3、性能仿真
(1)点击主界面图上的“仿真2”查看连续ARQ和停止-等待协议的差错率和帧传送平均延 时的关系。
(2)点击界面图上的“仿真1”观察陆地和卫星通信信道环境中,各种参数下最佳帧长和信道利用率的关系。
(3)点击主界面图上的“仿真3”-“仿真7”观察共享信道技术、网络负载和吞吐量之间 的关系。
三、实验步骤
连接PC与SEMT TTP6603,然打开程序软件
1、数据速率
①设备连接电源,打开设备,在主界面选择“测试窗口”。
②在“链路管路”区中选择“与蓝牙模块相连”及使用的端口为“COM1”。
③初始化设备
④启动蓝牙设备,查询周围设备,选择物理地址为“00:06:6E:12:8D:7E”设备
并点击ACL按钮,建立物理链路ACL连接
⑤接下来进行速度测试,分别改变包的个数和帧长观察测试结果,并一一截图
2、文件传输
①、本设备先作为发送方。
② 发送方设置误码率、差错控制编码、数据帧长和最大重传次数。
②、发送方选择要传送的文件。
③、点击“开始传输”,并截图记录。
④、对方设备在作为发送方,发送同一文件,本设备接受文件
⑤、点击“文件比较”,选择发送和接收的文件。
⑥、点击“比较”得到结果,并截图记录。
⑦ 分别改变误码率、差错控制编码、数据帧长、查看结果并截图
3、性能仿真
①、点击软件主界面上的“仿真1”。
②、输入所需参数,后按点击“开始”,并截图记录。
③、改变参数,再截图记录
④、依次完成“仿真1”-“仿真7”。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数据速率
(1)包个数相同情况下,改变帧长
分析: 数据帧,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所谓帧长就是数据帧的长度。由图3-1、3-2结果比较得知,帧长越大,传输速率越大。
(2)数据帧长相同情况下,改变包的个数
图3-3
图3-4
分析:由图3-3、图3-4结果比较得知,改变包的个数对传输速率没有影响。另外改变两个模块之间的距离,增加金属模块,会对传输速率都会有影响。
2、文件传输
(1)不同误码率下的文件传输测试:
图3-5-1
图3-5-2
图3-6
(2)不同差错控制编码下的文件传输测试:
图3-7
图3-8
分析:由图可得最大重传次数仅对CRC编码有效;而误码率=传输中的误码/所传输的总码数*100%,在误码率大时,最大重传次数小时会导致文件无法进行。发送方程序会记录传输该文件锁消耗的时间和重传次数,显示在文件传输区下面的列表中。接收方程序会记录接受文件的错误比率。
3、性能仿真
仿真1:
图3-8
图3-9
图3-10
图3-11
图3-12
结果及分析: 图3-8跟图3-9是在其他参数而传播时延不同时结果的比较;图3-9跟3-10是在其他参数相同而误比特率不同时结果的比较;图3-10跟图3-11是在其他参数相同时而卫星链路延时不同时结果的比较;图3-11跟图3-12是在其他参数相同时而控制信息长度不同时结果的比较。而图中不管是什么情况下,信道的利用率也达不到100%
由于每个数据都必须包括一个控制信息,所以信道的利用率是不可能达到100%的。当出现差错时(误比特率来表明出现的差错有多少比率),数据帧的会不断的重传将使信道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很明显信道利用率与帧长的关系如下:如图3-9、3-10得当数据帧长取的短时,控制信息占的比率就增大,导致信道利用率下降。如果帧取的太长,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就增大,于是重传的次数增大,这也会使得信用率下降。所以应该存在一个最佳帧长,在此帧长下信道利用率最高。
仿真2:
图3-13
图3-14
分析:在实验中假设的是出错概率很小,线路传输速率的大小跟数据帧的长度都影响着数据帧的发送时间。很明显在图3-13中设置的传播时延很小,而它的数据帧发送时间比传播时延大的多,此时可以看出连续ARQ与停止等待没多大区别。而在图3-14中传播时延变大时,此时可以看出连续ARQ与停止等待差别比较大。由此可以得出当传播延时,重发时间,处理时间都远小于一个数据帧的发送时间时,采用连续ARQ与停止等待没多大区别。当传播延时很大时,停止等待协议就很不适用,这时最好采用连续ARQ协议。
仿真3
图3-15
分析:对于非坚持CSMA,该方式中当用户无信息包要发,便不检测信道,当用户有信息要发送就要检测信道,若空则发送;若忙则停止检测。
由图3-15时如果延时等于0,那么同一时刻发生两个以上包的概率为0,发出的信息必然是成功的,且每个忙期只有一个信息包,而当传输延时大便会使性能劣化。所以该方式适合传输延时比较小的公用信道。
仿真4
图3-16
分析:坚持ALOHA是说监听到信道忙时,扔监听下去,一直坚持到信道空闲为止。由图3-16可得会有信息包的碰撞,考虑了信息包碰撞和传播延时后,会影响通过量。
仿真5
图3-17
分析:CSMA/CD多了一个功能,就是边发边监听。只要监听到发生了冲突,则冲突双方就必须停止发送。
仿真6
图3-18
分析:当延时相同时,时隙ALHA的吞吐量最大,大概是纯ALHA的两倍,而CDMA/CD吞吐量相对较弱。
仿真7
图3-19
图3-20
图3-21
分析:当发送帧的概率比较小时实际的吞吐量基本能达到最大的吞吐量,而且站的数目对吞吐量的最大值会有影响,对实际的吞吐量影响不大。当发送帧的概率达到最大值0.5时,对吞吐量的最大值影响比较大。
五、思考题
1.推导汉明码(32.24)的监督位生成式和纠错方法。
答:码长 n=2^m-1,信息位数k=2^m-m-1,监督码位r=n-k-1,这里m为>=2的正整数,给定m后,即可构造出具体的(n,k)汉明码。这可以从建立一致校验矩阵着手。我们已经知道,H矩阵的列数就是码长n,行数等于m。对于纠正1位差错来说,其伴随式的值就等于对应的H的列矢量,即错误位置。所以这种形式的H矩阵构成的码很便于纠错,但这是非系统的,可调整各列次序来实现 H0=[QI3],有了H0 ,就可得到系统码的生成矩
阵为:G0=[T4*Q(转置)],也可得到系统码的校验位。汉明码的译码方法,可以采用计算伴随式,然后确定错误图样并加以纠正的方法。
2. 文件传输中最佳的帧长结果与8.4.1节性能仿真中的结果又什么差异,如何
解释这种差异?
答:实际传输中存在误差、干扰,仿真结果是理想情况。实际传输必然会存在失真的问题。
实际中通信系统需要一定手段来保证传输可靠性,这往往需要牺牲传输速度,在可靠性与有效性之间寻求平衡。数字通信可靠性因素就主要地、本质地说,主要还是信噪比问题,另一因素是设计的信号本身抗扰能力。但数字信号传输最终反映在判决输出的码元符号是否正确,因此其可靠性指标均为码元或码字的差错概率,即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差错率。一般通信系统,差错率主要决定于信噪比输出大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