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青海西宁 810000)
摘 要:针对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如何将城市设计运用到村庄规划中,以解决规划如何与乡村公共空
间整治与塑造进一步结合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村庄规划中的边界问题加以研究,得到可行空间模式并在规划细则中加以体现的方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设计
1 相关概念1.1 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中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工作、实施用途管制、核发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规划以单个或多个行政村为编制单元,包含村域全部国土空间。要求科学指导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从上而下的规划方式,以宏观角度,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条件等客观因素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目的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城市各部分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等进行统一部署安排。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处于城市建设前端。1.3 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是一定时期和地区范围内,对土地主体做出的长期安排,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上作出的整体部署。旨在保证土地利用可以支撑社会各部分的发展要求。土地规划包含
土地实施管控的规则,是一切建设行为和进一步规划的基础。1.4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是“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城市设计诞生于西方二战后对良好城市空间的探索,是从下至上的解决城市更新问题的方式,位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中间地带,衔接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1.5 村庄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村庄规划从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原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结合)的优势,主要解决了原有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中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也具备原有规划思路自上而下,与具体使用空间存在脱节的问题。而城市设计可以补充规划与建设之间的衔接空缺,将实际空间问题反馈到规划方案。国外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城市设计相对成熟,如波特兰市的城市设计导则,其中提出了清晰有效的框架,包含城市空间设计策略、城市中心区基本设计导则。
5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青海国土经略·2021年第4期
我国在2005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包含城市设计内容,但并未规定具体内容、层次、深度。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后,自然资源部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下称《指南》)中,对城市设计在规划各层级中的运用原则、任务、内容和管理要求等作出了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设计在新型规划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但《指南》中并未对乡村层级做出具体表述。因此,本文将对城市设计在村庄规划中的内容做出探讨。2 村庄规划编制情况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要有效引导城乡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差距,科学处理村庄建设用地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的关系,合理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边界,有效引导并管理村庄规划建设,达到促进村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效果。
目前,对村庄规划编制范围的要求是有条件的村庄或村庄联合体,应编尽编。从已经发布的规划文本可以看出,国内各省村庄规划的编制情况差异巨大,较发达地区的村庄规划编制成果明显优于其他,具有自身特色。这种差距主要来源于主导单位及编制队伍对空间规划的理解、研究深入程度、相关人员的专业构成、编制工作的资金情况、村民的参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以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位置来说,它属于底层的详细规划,不但需要将上位规划的各项要求结合村庄情况实际落实到位,还要在村庄现状基础上对各要素进行整合,得出具有可行性的规划方案。这要求编制单位不仅需要切实掌握村庄现状的方方面面,还要有足够专业的队伍,包括但不限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水电等专业技术人员。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对以往单独面向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方面的单位及公司是一项挑战。
以青海省为例,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是由县级自然资源部门主导、青海本地或外省编制技术单位进行编制。从目前的试点村庄编制情况来看,外省单位难以做到对村庄现状的全面掌握,而青海省内的编制单位则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支撑,对三规融合后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解不足,再加上经费问题,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青海省的村庄规划试点编制成果较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由于此次多规合一是主体功能区规划、
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结合,编制技术导则中主要对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了要求。而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为主导的文本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文本主要由文字和平面图表达,难以直观地对规划空间和效果产生相应概念,且要读懂文本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不利于公众参与;二是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思路都是自上而下的,存在“接地气”的问题。而加入城市设计层次,以从下而上的视角对规划文本进行补充,协调实际建设与规划的衔接,完善重要节点和要素的空间形态控制,以图件的方式展示,可以降低对阅读文本专业性的要求,给人以形象的认知,使村民一目了然规划内容对自己和所处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让规划真正为公众服务。以下就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村庄规划文本为例,探讨城市设计在村庄规划中的运用。3 案例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村庄规划属于青海首批村庄规划试点村庄之一,规划成果主要以说明书、文本、图集结合呈现。本文主要以卡阳村村庄规划中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内容为研究对象。
从规划中可以了解到卡阳村是集聚提升类村庄,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未来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村庄东西向有河流穿过、南北两侧为山地,现状风貌属于较为原始的村庄格局与建筑形式,需要结合本次空间规划进行整治。
在梳理卡阳村规划文本前,首先对《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进行梳理。《导则》中提出了明确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现状调查。包括资料收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土地利用、区位交通、村庄建设、自然环境、走访座谈及驻村规划,对各项内容进行了细化要求;另一方面是规划编制。明确要求了规划文本必须涵盖的十二项内容,包括村庄分类、发展定位目标与规模预测、国土空间布局与用途管制、产业发展布局、住房布局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案、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案、景观风貌与绿化方案、安全与防灾减灾措施、近期规划实施项目安排以及规划管制规则与实施保障。其中与城市设计有关的内容包括:住房布局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案、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案、景观风貌与绿化方案。
技术交流
5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表1 《卡阳村村庄规划》城市设计相关内容梳理
名称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图村庄总平面布局村庄总平面图、村庄分
段平面图
村庄鸟瞰图道路系统规划图道路断面示意图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建筑方案设计、村庄户
型建设引导图
空间景观设计村庄居民点控制引导及
图则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则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保护村庄各项整治效果图景观小品引导图
表达内容各类用地分布
对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公园广场配套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路网的提升安排,阐述新增、整合、预留数量
总平面布局
—道路分级系统各等级道路断面示意
道路分级规定、停车场面积及公交站
点数量、行道树间距宅基地住房相关说明,及各层平面、
效果图
村庄绿化布置
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地块
控制指标设施保留与新增情况、功能要求保护村庄选址及整体格局、建筑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风貌塑造护坡整治、建筑整治、巷道整治、宅
旁空间整治、河道整治标识系统、座椅、垃圾桶意向图
表现形式平面图文字表述
表达深度规划图纸深度仅对数量、面积、新增功
能进行表述
规划图纸深度
—规划图纸深度没有人行道及道路绿化空
间示意道路交通的粗略管控建筑图纸深度粗略的空间意向描述规划图纸深度粗略的功能意向简单阐述保护原则与要求
缺乏研究不成系统,简单堆图
出处图集文本
平面图效果图平面图剖面图文字表述文字表述及效果图文字表述文字表述及效果图文字表述文字表述效果图意向图
图集图集图集图集文本文本及图集文本文本及图集文本文本图集图集
城市设计部分应直观体现村庄规划重要节点的空间形态,以及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使规划与建筑、景观层面结合。但规划成果中这种文字表述与图纸分离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阅读流畅度低,且部分内容在空间设计上表达深度不足,如图集中的道路断面示意简图,仅表达了单一宽度的水泥路面本身,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对道路剖面做不同等级研究,并体现人车分流及道路绿化空间形式。
城市设计部分如果仅以各项效果图表达,而缺乏前期研究与说明(如图1、图2且从效果图中体现的整治前后图像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只是将规划中的建筑模式与现状地貌进行了简单拼合),那么本应协调规划与具体空间的城市设计部分反而会直接体现出建筑与环境相割裂的状态。这说明在设计空间时未
能有效利用原有现状空间条件,且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立足空间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设计中缺乏对人工环
图1 村庄护坡整治效果图
(图片来源:《卡阳村村庄规划图集》)
5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青海国土经略·2021年第4期
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解。除此之外,设计自身不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关联,使村庄风貌缺乏特点。
4 研究成果
4.1 在村庄规划中以城市设计模式加入对边界的研究
研究村庄空间,首先要建立村庄空间的整体性思维。不论是村庄内小的生活、生产还是生态空间,都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存在,且相互影响,不能完全独立地去看任何一个功能空间。其次,村庄与城市不同,建筑多是顺应地势布置在自然环境中,因此,在进行村庄的空间研究时不需要像城市空间一样对整个地块进行整体的研究,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建设用地边界进行研究,找出不同边界合适的模式,再通过制定不同边界类别的规划细则来引导具体建设。
将对村庄边界的研究形成几种相应的模式,如广场空间、街道空间、临山、临田、临林等边界模式(图3)。
图2 村庄巷道整治效果图
(图片来源:《卡阳村村庄规划图集》)
图3 村庄边界类型示意图
以空间形态来说,村庄规划包含两类边界,一类是以建筑立面及其他人工造物包围出的公共空间边界,另一类是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边界。对于公共空间的边界,主要受现有建筑立面与村庄道路影响(图4)。根据立面和道路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对行人友好的开放型空间和拒绝人停留的拒绝型边界。关于边界及人性化空间的研究,在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及《人性化的城市》系列书籍中有充分的研究,并提
出了柔性边界对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不加以赘述。
对于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边界,一方面是村庄形象的重要展示面,另一方面是协调人工建筑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如何提升村庄形象,重要在于把握重点展示面,及空间的节奏美感。而处理好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共存关系,则需要对边界两边的空间需求加以研究协调。
在美感方面,吴冠中先生作品中江南水乡之美,
技术交流
5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图4 村庄边界示意图
图5 村庄边界示意图
世界闻名。而分析其作品,水乡之美主要由起伏重叠的白墙乌瓦、相映成趣的植物水流组成。白墙乌瓦看似不难,植物水流也天然易得,但吴冠中作品的美在于其中的空间节奏,在于水乡浑然一体的风格。由此,在研究各村庄建设空间与自然空间边界时,应考虑空间的节奏,并寻找具有自身地域及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
在和谐共存方面,边界意味着功能、属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对应着边界两边主要问题与需求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多时候是矛盾的源头。在规划图纸上,边界只是一条划分区域的线,但世间不存在完全孤立的空间,村庄与外部环境是互相渗透的。因此边界研究中,需要在找出两边空间特质后,选取适合的建筑及景观形式来进行协调(例子见4.3)。
5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青海国土经略·2021年第4期
4.2 研究思路
图6 村庄滨水空间平面空间模式示意图
4.3 可参考的城市设计模型,以及在村庄规划中如何使用
下图城市设计模型(图6、图7)来自一处村庄滨水地块,沿河岸是湿地生态保护区域,研究模型截取滨水区的一个地块单元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以湿地与村庄中心高密度建设用地空间过渡方式为研究目的,通过对村庄原有建筑空间与湿地空间各自系统特点的研究,得到了两个主要矛盾点:一是在节约集约的用地理念下,村庄的复合空间建设中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与湿地的地下水涵养问题;二是村庄建设导致的
地表硬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截断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以村庄与湿地的共生体为主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地上停车楼,避让浅表的地下水;二是以相应的景观与建筑空间形式,为湿地系统打开通路。以此得到了如图4、图5所示的村庄空间模型,既保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又不影响建筑空间的使用,使村庄与湿地有机共生。下一步则结合相应地块,在规划细则中将空间模型的各项要素落实到规划的控制中,使理论模型转化成具体管控与引导要求。
图7 村庄滨水空间竖向建筑模式示意图
技术交流
5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在村庄规划细则的制定中,可以从相应边界模块中提取所需的空间模式,将理论模型与实际地块相结合,得到相关控制要求,不仅包括建筑红线、密度等硬性要求,还包括建筑、景观材质等软性要求。在统一的空间模式控制下,发挥各自地块现状的特点,形成统一而有特色的村庄空间风格。5 总结
综上所述,在村庄规划中加强城市设计部分,并加入对村庄边界的研究设计,对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城市设计不仅能做到进一步整合村庄空间、合理利用空间资源,还利于整体村庄风貌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村庄规划中以城市设计的形式先一步对一些重点区域进行空间形态控制,提出相应可操作的边界模式,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既可以节省接下来建设中的资金,又能够对建设效果心中有数,易于管理与建设。以城市设计部分提高村庄规划的落地性,提升空间规划效果,有效地使村庄、村民的生活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村庄规划的规划作用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8:554-600.
[2][丹麦]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187.
[3][丹麦]扬·盖尔,欧阳文,徐哲文译.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6:3-229.
[4]徐衠衡.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探讨——以丰城市湖塘村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20.03.
[5]徐晶.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与实施机制探讨[J].中国土地,2020.08,(8):21-24.
[6]段进.从“设计导向”到“管控导向”——关于我国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7,(6):67-72.
[7]杨震.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J].城市规划学刊,2016,(1):88-98.
[8]王剑锋.城市设计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03.
[9]袁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分级谋划与纵向传导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0,(6):43-48.
[10]陈小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下乡村空间规划探索——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1,(1):74-80.
[11]吴鹏.国土空间体系下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关系研究[J].城市建筑,2020,(365):34-36.
[12]林隽.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导控实践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07.
6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