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文
单良玉
方丽彦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零温度、零情感的生活亟需作为精神食粮的诗歌来弥补。在这样的
一个时代背景下,诗歌究竟该如何演绎自身?本文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诗歌入手,理性批判地去把握诗
歌的发展脉络、探索诗歌创作的理论,根据当代诗歌发展方向分析未来诗歌发展脉络,从而全面认识诗歌的审美意味和价值取向,并对未来诗歌的创作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
【关键词】诗歌创作;社会背景;艺术特色;发展趋势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0222109)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杜思文(1995~),女,黑龙江汤原人;佳木斯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单良玉(1996~),
方丽彦(1995~),女,安徽黄山人;佳木斯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诗歌,通过用各种抽象的意象,向人们传达着无法言尽
的情感。诗无达诂,言而不尽。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诗歌的创作从未间断。纵然在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内容和形式不断改变,诗歌的创作手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翻然改进,但作为诗歌功用的表情达意却成为诗歌在历史演变大潮中亘古不变的主题。然而诗歌发展到当代,却进入了消沉、低糜的状态,逐渐向文学的边缘化发展,这不得不说是当代文学的悲哀。中国当代诗歌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划即八十年代诗歌、九十年代分为三个阶段加以研究和解读,
诗歌、新世纪诗歌。每个年代的诗歌在其固有的生长环境中都有着与时代不可分割的纽带关系。
一、八十年代诗歌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当代诗歌的一个辉煌时期,诗歌重新获得了独立的品格也是在这一时期。最能代表其成就的,当八十年代的主要诗歌流派还有属朦胧诗。除了朦胧诗以外,归来诗以及新生代诗歌、后当代主义等等。这些诗歌在其特定的历史阶段有其时代烙印般的特点。
归来诗人的诗歌由过度夸张的歌颂和抨击转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诗人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体味和领悟。这一时期“自白”,的归来诗多是诗人个人心理情绪的诗人通过创作诗
歌来诉说自己。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来向时代发声。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是八十年代归来诗的进步之处,只有通过反思,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使诗歌带给人们真理性的感悟,进而让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有所阐发。在沉思中有批判,在沉思中也有执着。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手法,使得归来诗注重反映人的社会性,多以现实生活作为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艺术的手段进行提炼概论,从而揭示社会历史因素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等著名诗人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朦胧诗,在八十年代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与归来诗特点有所不同的是,朦胧诗是这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诗经》音。它承担着自以来的三千多年的诗歌传承与当代
诗歌救亡图存的意志表达的使命。朦胧诗将意象的作用无
限彰显,把意象作为诗歌的全部焦点。然而高频率意象的使用结果却适得其反,严重地破坏了诗歌的流畅性与灵活性。直到后朦胧诗人的出现,他们彻底摒弃了一味地抒情和意象的叠加,巧妙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创造性,为读者提供了具有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风格的诗歌,为诗坛增添了新的活力,新的生机。
所有的辉煌与成就都会在时间的腐蚀下渐渐地淡出人们
,《诗歌新的秩序响应时代的号召呼之欲出。1986年的视线,
《深圳青年报》“当代主义诗歌大展”报》和中带来了新生代诗
人向诗坛的问候。他们持有凌驾于朦胧诗艺术成就之上的决心,试图重建诗歌精神新秩序。而这种精神来自于普通人平
。“他们诗群”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对世俗人生的情感体验和“非非诗群”。“他们诗是新生代中影响最为显著的两个诗派
“诗到语言为止,”“非非诗群”“三还主张而的主张可以用群”
”、“三原则”原来概括,即: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处
理语言的三原则:非两值定向化、非抽象化、非确定化。即使“他们诗群”“非非诗群”主张有所差异,但和在美学特征上却相差无几。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了新生代的总体特征。在语言方面,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成为其共有的特征。
生长于八十年代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是归来诗、朦胧诗还是新生代诗歌,都不可避免地有着特定时期下共有的特征。出于对前期诗歌,尤其是十年浩劫中所出现的虚伪和矫揉造作的批判和修正,将其大喜大悲的歌颂和控诉转变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令真实性成为诗歌的主要特点。诗人还追求诗歌的个性化,无论是在诗歌内容,或是在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个性特征,拒绝普遍。因此,无论是对国家社会的历史现实还是对真实自我的精神王国,都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立场。在诗歌本体建设上,高度重视诗体形式、意象结构和语言句式的发展与革新。
二、九十年代诗歌
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九十年代诗歌,大体可以概括为多种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18(17)2·93·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第17卷第2期路向并进、多种美学探求并存的集合。这里的集中,包括对
八十年代的朦胧诗、
第三代诗的分延与再造,同时也有在生命形态和美学趣味上与八十年代诗歌盼然有别的新的诗歌
生长点的开启和拓展。九十年代后,在市场经济和商业化的不断冲击下,诗歌进入了一个“诗人无阵地,诗歌无读者的”困境。
第一,新兴起的影视文学、通俗文学、卡拉OK、互联网络
等都在压缩着诗歌本就有限的空间。周伦佑在诗歌《沉默之维》
中,直接阐释了商品化对诗歌的巨大破坏力量。“商品的打击比暴力更温柔,更切身、也更残暴,推动着精神全面瓦解。”诗人的这种对市场经济、商业化社会的焦虑心态已经成为九十年代诗人们的内在精神标志。
第二,诗歌所赖以依托的传播媒体的急剧衰落,如诗歌刊物的急剧减少、诗集出版社越发的不景气等,造成了大众对诗歌的集体遗忘,远离诗歌而去,这使诗人感到了前所未
有的孤独。“为有限少数人创作”或“为未来的读者创作”是诗人逃避现实,规避尴尬处境的自欺欺人。伊莎的
“饿死诗人”喊出的正是诗人的无奈与反抗。甚至有些人认为:当代的诗歌死了,人们所能见的仅仅是诗歌的幽灵。
第三,高频率、高效率的时代竞争压力,使阅读逐渐成为一种只是用来寻求快感的惯性行为。诗歌对于大众来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大众的情感和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高尚的精神消费品,却背道而驰地认为高尚的精神消费品是精神上的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上述种种因素导致了诗人意志的低糜,情绪的低落。因此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出现了包括戈麦、方向在内的大大小小的十多位诗人相继自杀身亡的悲惨事件。诗人的自杀成为九十年代诗歌不可绕过的事件。事实上,这也成为了九十年代诗坛最为轰动和悲哀的事件。九十年代的诗人
大体可分为三个队伍:老、
中、轻。每个队伍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老年队伍依然将过去的诗歌作为模范并加以发展;
中年队伍已经在写作上,有了反思,开始改进写作路子。青年队伍较为前卫,追求个人化,所创作的诗歌具有后当代特征。除了在年龄上对诗人的划分,九十年代的女性诗人也异军突起。她们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依托,大胆地宣扬女性意识、女权意识。从多方面思考了女性的生命及生活。这些诗人不仅使女性在地位上得以提升,同时也为九十年代的诗坛增添了无比绚丽的一抹色彩。
三、新世纪诗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诗歌的载体也不再单一化,网络逐渐成为诗歌的创作和传播手段。这毋庸置疑地影响着诗歌地的数量、质量、美学价值等。(一)诗歌文本的平民化。诗歌文本的平民化。首先表
现为诗歌作者身份的平民化。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人们表达自己的平台丰富且广泛,诗歌作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诗歌的创作,正如中南大学教授谭德晶所说:“在媒体贫困时代和媒体消费的时代,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话语权
的。你必须是统治阶级中人,必须是一个服从统治阶级的种种规范的人。但是在今天,不管你地位高低,学问大小,也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等等。在网络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均可为自己发声。”这种变化已经表明:诗歌已经不再是
·94·
高不可攀的文学状态,而是以一个平民化的姿态而存在。
(二)诗歌发表和传播的便捷性。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诗歌的载体也在发生着快速的转变,每一次诗歌载体的变革,都会转变诗歌的传播方式。诗歌经历了从口口相传到纸张书籍为载体,但是这两种传播方式都受限于生产和消
费,
因此就导致了诗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与读者所接受到的信息不对称。而今天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完美地弥补了这一缺失。网络使文化传播变得空间快捷和及时,使得读者和诗歌创作可以实现更加及时的互动和联系。诗歌创作者可以非常便利地将自己只有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随时随地即可进行发表,不再受限于编辑与媒体印刷。这在诗歌的创作和诗歌的传播中,
都满足了其所需要的时效性。这就使得诗歌与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焦点现象产生了微妙的联系。诗歌创作者将社会现象作为
诗歌的内容,例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这一网络诗歌,在汶川大地震时来寄托诗人的关怀与激动。诗歌的感召力、号
召力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三)网络诗歌内容的个性化。网络诗歌在空间容量和在文本内容上,都是没有拘束,没有限制的。因此,诗歌创作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当中,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意想象,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诗歌的创作自由化。这种自由化常常通过诗歌的意象或者修辞手法得以彰显。但毫无拘束的自由也给诗歌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人们过度地追求视觉和听觉刺激,而无暇顾及词字的优美。口水诗、下半身、梨花体等诗派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诗歌完全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凌驾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之上。这些诗歌以低俗、随意的日常化语言博取人们的眼球,完全脱离了诗歌的骨血———优美而高雅。按照这种趋势发展,对诗歌未来的前景是非常不利的。但任何的乱象都只是暂时的,
所有的纷乱都是为以后诗歌的发展做铺垫,都将成为未来诗歌辉煌的基石。
虽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歌有着当代诗歌无法比拟的地位,同时在古代社会,诗歌也是上流社会人际交往的精致模式,当代诗歌与其相比,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在成就上都相形见绌。但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诗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使诗歌所失去的土壤一寸一寸的逐渐被找回,诗歌被淡化的视线也在重新的开始聚焦。加之诗歌本身对社会所具有的感召作用,人们也越发地对诗歌重视起来,诗歌的回归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要真真切切的明白当代诗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究竟是什么。把握好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分析研究诗歌的美学价值。只有这样,当代诗歌才不会变成没有思想立意的文化形式,也不会变成空乏单调的文学体裁,并且我相信,凭借着当代诗歌创作者和相关领域学者的不断努力,当代诗歌会凭借着自身独有的想象力、联想力、表现力以及其独有的意象、隐喻等特点,重新对当代人和当代社会发挥着诗歌无可比拟的作用:陶冶人们的情操、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当代诗歌巨大的生命力在等待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挖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代诗歌定会不负众人所望,用其自身的成就向人们证明:当代诗歌注定走向衰败或者当代诗歌终究会成为一种小众文化的观点都只是设想,并不会变成事实。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18(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