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 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练习题及答案(基础与拓展)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下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攒(cuán)成 窜(cuàn)向 确凿(què zuò) 轻捷(qīn jié)
B.脊(jǐ)梁 脑髓(suǐ) 倘若(tǎng ruò) 罕至(hán zhì)
C.倜傥(tì tǎng) 宿儒(rú) 绅士(shēn shì)执拗(ǎo niù) D.蝉蜕(tuì) 菜畦(qí) 狗窦(dòng) 和蔼(hé 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迹罕至 盔甲 倜傥 云宵 B.人声鼎沸 纳凉 觅食 油蛉 C.淋漓尽至 倘若 蝉蜕 油蛉 D.高枕而卧 锡箔 秕谷 签赏
3.选出字形和释义全对的一项( )
A.渊(广)薄 倜傥(潇洒、不拘束) 琳漓(形容畅快) 质(品质)朴
B.鉴(欣赏)赏 人迹罕(少)至 秕(不饱满)谷 方正(正直)
C. 宿(老的)儒 人声鼎(铜铸的锅)沸 缠络(缠绕) 博(丰富)学
D.菜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确凿(明确、真实) 轻捷(快、迅速) 敛(收拢)在盒子里。
4.阅读《思,在百草园》选段,完成习题。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我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阳光下洒下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瞻仰者数说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摘桑葚吃的儿时的老桑树,虽然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多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的长吟,没有看到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蹿向云宵的情景,但当年的那堵短短泥墙,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1)指出文段中出现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错字: 改正: 错字: 改正: (2)文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把修改后的答案写在下边横线上。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用错了,请找出来把修改后的答案写在下边横线上。
5.文章中所描写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生活,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6. 阅读《童趣》,完成练习: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吓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出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文中有哪些成语,请至少找出三个来。
(2)第一段中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 A.明察秋毫 B.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3)作者回忆了童年哪些趣事?从中可以看出本文的作者在童年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文中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1.B 2.B 3.D
4.(1)“宵”改成“霄” “蹿”改成“窜” (2)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 (3)我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5.略,答案需言之有物有理有序。 6.(1)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2)B
(3)三件趣事: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作者当年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富于幻想、有正义感、珍惜生命的孩子。 (4)描写: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
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此为示例,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
练习题及答案(基础与拓展)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下面词语中字的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kǎi) 搓捻(niē) 疲(pí)倦 小心冀冀(yì) B.惭槐(kuì) 觅食(mì) 繁衍(yǎn) 花团锦簇(cù) C.预兆(zhào) 迁徙(xǐ) 企盼(qǐ) 美不胜(shèng)收 D.穿梭(sōu) 煎熬(áo) 悔恨(huǐ) 混(hùn)为一谈 2.仿写句子。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温情的祝福,只要你张开眼睛就能看到; 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 ,只要你 。
3.在莎莉文老师的影响下,“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请你具体说说有什么变化?
4.你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再塑生命的人”?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莎利文老师的形象特点。
莎莉文老师是个热爱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老师。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我已经掌握了语言的钥匙,急于想加以运用。
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别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与学习,并且摹仿着说出口。但是,耳聋的孩子却必须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慢慢 才能学会。但无论如何艰辛,结果总是无比美妙。我从每一件东西的名称慢慢学起,由期期艾艾地发音,进展到可以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像。
起初,老师告诉我许多新鲜事,我很少发问。由于我知识有限,概念模糊,字词掌握得很少。随着我对外界的了解逐渐增加,词汇也多了,问题也就多了起来。我常常对一件事物一而再,再而三地探个究竟,想了解得更多些。有时从一个学习的新词,常常联想起以前发生的种种经历。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心脏但是对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爱是不是太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么?”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的,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
(1)“我从每一件东西的名称慢慢学起,由期期艾艾地发音,进展到可以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像。”句中“期期艾艾(qī qī ài ài)”一词是形容人 的样子。
(2)“我已经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一句运用 修辞,“钥匙”是指 。
(3)莎莉文老师教“我”理解“爱”的概念时,可谓循循善诱,您能概括一下莎莉文老师的教导过程,并据此分析莎莉文老师的特点吗?
(4)文段最后,小海伦领悟到爱像“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请你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略,言之有理,对仗整齐即可。
3.之前的“我”整天处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转变之后的“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4.“再塑生命的人”是指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是指莎莉文老师
的教育唤醒了“我”的灵魂,让我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重获新生。是莎莉文老师让“我”走出了生命的黑暗,重燃求知的热情,重新认识美好的世界,并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我”的生命的人。 5.略,答案需言之有物有理有序。 6.(1)口吃
(2)比喻;学习语言的方法。
(3)莎莉文老师先是告诉海伦“爱”是从心而生的,不是花香或太阳那样具体可感的事物;一两天后,又抓住机会引导海伦理解了“想”(头脑中的思考)这一抽象概括;最终用形象的比喻让海伦明白了“爱”是给人们带来幸福甜蜜感受的美好情思。从这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和耐心,善于抓住机会,循循善诱,富有教育智慧等特点。。
(4)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关爱。是爱如无数线条一般将人与人的心灵相连。因为有了爱,人们彼此关心,互相爱护,从而让对方感受到幸福甜蜜。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和父母之间,父母的关爱让我们健康成长,幸福快乐;而我们对父母的爱的回报,也会使父母感到欣慰、幸福。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
练习题及答案(基础与拓展)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年代久远,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技巧的朗读能够有效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朗读请注意:一、把握停顿,读准节奏,切忌太快;二、揣摩虚词,读出韵味,注意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1.下面各项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论(lún)语》 不亦乐乎(yuè) 三省(shěng)吾身 B.学而不思则惘(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人不知而不愠(yùn)
C.传(zhuán)不习乎 笃(dǔ)志 匹(pǐ )夫 D.不舍(shě)昼夜 一箪(dān)食 曲肱(gōng)
2.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博学而笃志。 C.思而不学则殆。 D.人不知而不愠。
3.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个词语,按照其本义展开联想,可以引申出新的义项。如“花”可以由“花朵”(名词)引申为“开花”(动词),也可以引申为“漂亮的”“美丽的”“像花一样
的”(形容词)。在“朱雀桥边野草花”一句中“花”就是名词作动词来用,是“开花”而非“花朵”的意思。词类活动现象主要存在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下面四句中对词类活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传不习乎”的“传”本是动词“传授”,这里活用为名词“传授的知识”。
B.“饭疏食饮水”的“饭”本是名词“饭食”,这里活用为动词“吃”。 C.“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善”本是形容词“好的”,这里活动为名词“好的方面”,指优点。
D.“温故而知新”的“故”本是形容新“旧有的”“原来的”,这里活用为名词“旧知识”“学过的东西”。
4.文史常识填空。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弟子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5.根据要求写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1)生活中最难免有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时候,所以我们都应牢记一句有关君子风度的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照阅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以上两则讲述的内容有相通相似之处,谈论的都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请参考第二则,并结合你的学习体验谈谈何谓“见贤思齐”。 参考答案: 1.D
2.A 3.C。
4.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5.(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见贤思齐”是指看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通过学习使自己得到提升。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尤其是向比自己好的同学学习他们的长处,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意对,言之有理有序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