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 建材与装饰20lO年08月 对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探讨 吴铭湘 摘要:本文阐述了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裂缝控制方法,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工程设计、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着手,对混 凝土裂缝进行预防及控制。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设计;材料;施工技术;预防;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不断 扩大,新型建材的广泛应用,施工技术的更新发展,建筑行业取 得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大规模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 应该看到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如目前,在工程建 设领域中一个普遍问题:建筑物的裂缝(主要是混凝土裂缝)并 且日趋增多,它已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并长期困扰着大批 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众所周知,混凝土是由水泥、粗细骨料、水、外加剂等不同材 料按一定比例配合拌制而成的混合物,经过一定时间硬化而成 的人造石材,它是一种非均质材料。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 下,混凝土逐步凝结硬化,在此过程中,由于水泥浆的收缩、泌水 及骨料下沉等原因,混凝土发生了体积变形,骨料与水泥的接触 面产生不均匀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界面上抗拉强度,在骨料 与水泥石之间产生微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在0.05mm以内,肉眼 看不见且随机分布,形状和尺寸也不同,称为微观裂缝;但是随 着外界条件(温、湿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外部荷载增加,不均匀 沉降等)变化,混凝土内部产生更大拉应力,当其大于混凝土极 限拉应力时,此时在已出现微裂缝的某些薄弱部位(II抗拉能力 较小处),该裂缝逐渐扩散贯通而发展成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 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裂缝。因此,混凝土裂缝产生的直接原因 是其内部及表面出现拉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应力时,混 凝土被拉裂而产生。根据裂缝产生的根本原因,混凝土裂缝主要 有两类:一类是由荷载作用下引起的裂缝;另一类是由于自身变 形形成裂缝,由于混凝土自身在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或者在外界 温度变化情况下热胀冷缩,但这种趋势受到钢筋的约束而不能 自由变形的情况下,混凝土抗拉变形能力不足而产生裂缝。此类 裂缝,在工程实际中更为多见 几乎占全部裂缝80%以上,其主 要表现为收缩裂缝、温度裂缝等。 应该说,混凝土的微观裂缝是混凝土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 定的,是固有的物理特性。混凝土的微观裂缝的存在时是绝对 的,没有裂缝是相对的,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所谓的混 凝土裂缝控制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法,尽量 减少微裂缝的数量和长度,并防止其扩散和贯通成宏观裂缝,有 效地将宏观裂缝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对于建筑物结构构件裂缝 控制标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内有详细规 定:结构构件正截面裂缝控制等级分为三级:一级——严格要求 不出现裂缝构件;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构件;三级—— 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构件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允许值,详见 下表: 结构构件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环境类别 钢筋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裂缝控制等级 ‘0l (mm) 裂缝控制等级 ∞ -lIn) 0.3(0.4) 0.2 O.2 0.2 防治混凝土裂缝产生及控制其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它涉及到结构设计、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材料质量、环境状 态等诸多因素。我们必须以预控位核心,防患于未然,综合整治。 下面就以工程设计、建筑材料、施工措施等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 和看法: 1工程设计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中极为重要环节,设计质量的好坏直 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其技术合理与否是直接影响到建筑 结构构件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 1.1建筑设计 (1)设计布局合理,平面形体应尽量简洁规则,避免形状过 于复杂(如锯齿形、哑铃形等),这样可以保持结构平稳过渡,减 少结构刚度突变,避免出现刚度薄弱处而产生构件的开裂。 (2)合理设置构造缝。科学合理的考虑结构中构造缝设置能 主动地将建筑物形体划分成若干区域,减少结构构件应力的积 累和能量有效释放,即主动引导减少混凝土构件内的约束应力, 控制裂缝产生和发展。工程实际中通常采用伸缩缝、沉降缝、抗 震缝、混凝土后浇带等形式。 (3)加强重视屋面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这是防止和减少屋 面板裂缝的一个有效措施。 1.2结构设计 (1)结构布置合理,严格控制混凝土楼板厚度。现浇楼板设 计厚度不宜小于:100mm,厨、卫等不宣小于90mm;单向板板厚 宜t>L/30(L为板的跨度),双向板板厚宜i>L/35;多层住宅屋面 板厚不宜小于1 10mm。 (2)构件中钢筋合理配置。建筑物阳角处和跨度≥3.9m楼 (屋)面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屋面板应沿板的上下二层 设置通长钢筋,PI>0.25%。并且板内配置钢筋宜细而密,这有利于 建材与装饰2010年08月 施工技术 控制裂缝宽度。阳角处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跨度I>3.9m的 楼板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 (3)严格按构造要求配置构造钢筋,并在结构的薄弱部位 (突出部位、开口处等)配置加强钢筋,提高其抗拉能力。如省标 DBJ13—20—1999规定:建筑物外沿阳角的楼(屋)面板应设置不 少于7+6@150的附加斜向钢筋,钢筋平行于该板的角平分线布 置,长度为0.5L(L为板的短边跨度)。 (4)楼板中埋设电线套管应尽量布置于板的中轴位置,并与 度报告为依据,满足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施工标准、规范规定。 同时,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宜分散堆放并及 时清运。 3I3混凝土分项 (1)混凝土浇筑前,检查其配合比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对 首次使用的进行开盘鉴定,对预拌混凝土的坍落度逐车检查。 (2)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如混 凝土运输车罐体淋水降温,泵送管道遮阳防晒。 钢筋成斜交布置。若有管线交错叠放应加设钢筋网,以减少应力 (3)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应实行二次振捣,保证 集中造成其薄弱部位混凝土开裂。 2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是工程建设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建材质量是建设 工程质量保障前提。 (1)粗骨料: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钢筋净间距要求,粒径 增大可以减少用水量、水泥量,从而减少混凝土自身收缩,而且 骨料必须选择连续级配,控制针片状含量和含泥量不超标,可降 低砂率,达到减轻混凝土自身收缩目的。 (2)细骨料:细骨料级配合理,采用中砂比用细砂可降低用 水量,从而降低混凝土收缩值。同时对细骨料的含泥量也必须控 制在标准内,含泥量增大,不仅增加混凝土收缩,还会降低混凝 土抗拉强度,对其抗裂十分有害。 (3)水泥:水泥越细,强度等级越高其活性强度随之增加,而 引起的副作用是混凝土自身收缩增大。我们应在低水灰比条件 下选用水化热低、后期强度发展好的水泥。不要轻易采用早强水 泥。 (4)外加剂:混凝土掺入减少剂可减少用水量,在混凝土和 易性,工作性及坍落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水胶比从而 提高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增强抗裂防渗性能。同时可以减少水 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收缩。 (5)掺合料:混凝土中掺入细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可 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降低水化热,增加密实度,提高混凝 土强度和耐久性,减少混凝土收缩。 3施工技术措施 3.1钢筋分项 (1)钢筋间距安装要均匀,保证负筋位置的马凳设置间距不 应大于1000mm;钢筋保护层应均匀,防止混凝土碳化导致钢筋 锈蚀而引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另外,为防止钢筋在存放及制 作过程中发生表层保护膜脱落而锈蚀,在安装之前应进行除锈 处理,必要时还应作防锈处理。 (2)浇筑混凝土应保证不踩踏负筋,应设置施工便道,并于 板筋上每隔1m焊接一根标示混凝土厚度的短筋,作为面层平 整的基准点,以确保楼板混凝土厚度。 3.2模板分项 (1)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模 板安装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混凝土浇筑 前,模板应浇水湿润。 (2)模板及支架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应以同条件养护试件强 混凝土密实。采用二次抹压工艺,可消除混凝土干缩、沉缩产生 的表面裂缝,增加混凝土内部密实度,保证表观质量。但是,二次 抹压时问必须掌握准确,否则会失去预期的施工效果。 (4)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 养护,若采用浇水养护,应保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对于普通 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d,对于有抗渗要求或掺入缓凝剂 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屋面板养护时问为28d,墙、梁、柱、混凝 土表面不便浇水或覆盖的可采用涂刷养护液,对于大体积混凝 土养护采取控温措施。 (5)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1.2N/arm2前不得上人踩踏或进行 后续工序施工(钢筋、模板安装等)。同时,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 计要求强度时应尽量避免施工荷载、冲击荷载对混凝土的影响。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控制应以合理的设计为基础,具体施 工中从合理的选材入手加以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规范的管理, 信息化的施工,全方位、多层次的控制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裂 缝控制。 (作者单位:福建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有限公司)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