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L积累诗歌中重要的字词的音形义,把握诗意,完成背诵默写。
2•围绕如下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能有情感地朗诵;能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形象、意 象、情感、
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总结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式。
3 .学习梳理意脉的知识和方式。
【教学主题】
诗歌情感、语言艺术、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L围绕如下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能有情感地朗诵;能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形象、意 象、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总结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式。
2 .学习梳理意脉的知识和方式。
【配套练习安排】
L【课前预习】
①请学生掌握注释并疏通诗意,完成语言素养基础练习; ②自主熟读,贴合风格、情感、韵律朗诵2 .【课后巩固】 ①完成课后提升作业 ②完成默写。 【课程梳理】一、导入
二、学习任务落实(详见教案分布)三、知识要点总结(详见教案说明) 四、布置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不含作业讲解)
【教学手段】
黑板,PPT,配课资料、练习等。
【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布置和落实,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始
一、学习任务一:课前自主朗诵,感诗情、韵律(预习性)
(-)自主熟读,贴合风格、情感、韵律朗诵L熟读本单元八首诗词作品,读准字音、节奏,并从中挑选一首自行尝试有感情地朗诵。
2 .有条件地组织“经典朗诵会”(可以单元学习之前,可以单元学习之后)。大家需要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 小组
合作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评判,并制作一张评分量表,说明理由。
3 .对照评分量表,挑选一首诗词,具体谈谈应该如何朗诵古诗词。
【教学提示】除了从普通话(字音)、朗诵节奏、情感把握、姿态神情等普适角度设计评分量表外,关键 指标是能否用朗读表现诗词的独特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选中的诗词每一句作注脚,注明该如何变化情感、 把握节奏等。
【设计说明】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有着独特的音韵美,因此,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本单元 要求学生背诵的诗歌就有《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四首。因此,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蕴,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任务二: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方式,解读诗歌
(预习、查阅资料环节在课外进行,结论在课堂呈现。细节赏析环节在课堂实现。)
L知人论世,感知诗人形象
(1)查阅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和陶渊明形象。
【曹操】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qid。县(今安徽亳b6州)人。东汉末年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 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 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 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 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耀gu而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 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 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墙丫立、应场ydng、刘桢) 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 其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 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一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沼阳 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 今隐逸诗人之宗工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日: “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 骞qidn翩桢思远翥zhti ”(《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 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 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 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注释]骞翩思远翥(骞:飞举的样子;翩:羽翼;骞翩:意为高举、飞起;翥:鸟向上飞;整句原意为: 期望展翅高飞,现在形容志向很远大。)
【过渡语】那么《短歌行》《归园田居》中的曹操形象和陶渊明形象,与上述陈述是否有共通处?我们 一起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作进一步赏析。
2.运用古诗词知识进行诗歌解读,梳理出意脉
知识学习即方法生成之源。如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文化,常见的传达情志的艺术方式,“意脉”概念,“意 脉形态”有哪几类,从中可以总结出鉴赏古诗词的哪些可依之法? 为何要学会梳理意脉呢?因为读懂、读细才是精准赏析的关键。 重点关注如下古诗词知识对于梳理意脉的作用:
(1)学习意象、意境、意脉等古诗词知识
①“意象”是诗人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的结合,“立象以尽意”。 ②“意”指诗意,包括意境、意蕴、情志,呈现方式有显性和隐性。
③“意境”是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气氛,老子说的“大象无形”,意境在言外,依靠读者想象来体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J由此知,意境在心理空间 即心境。
④“意脉”是诗意走向的脉络,古诗词的意脉形态或显或隐,或断或续,或静态或动态。 清晰关系:“意”“意脉”主导意象组合和意境生成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是为乌合”。“意脉”贯穿全诗,起主导 作用,
其他的构成元素比方意象组合、显性的情志词汇、虚实结合、用典等语言艺术都是因\"意”而生成、 变换。也就是说,诗人创作时,由整体的“意”“意脉”主导局部的意象组合和意境生成;反之,读者解 读时,由意象组合分析得出“意境”“心境”,在意脉梳理中属重要一环。
清晰古诗词意脉转换的一些表达方式:
会表达在开、承、转、合的结构章法中;会表达在语言现象中,如由显性情感词、诗眼、意象、典故 转换来推进意脉;会表达在一定的思维、逻辑转换中,如动静、感官、时空、虚实的转换,正反、因果、 转折的逻辑转换。可见,梳理意脉时需要按古诗词个案艺术特征,综合运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第二课时始
(2)学习比兴、用典、白描等语言艺术及其艺术效果
①[比兴]大家熟悉的《诗经》“六艺”指的就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 表现手法,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对此,宋代朱熹有比拟准确的解释。他认为: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 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互动】代表诗歌《关雎》,大家一起吟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I。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行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谷菜这一行为兴 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互动】同学们还能联想起哪些诗句用了 “比兴”手法?
②[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诗人用古人古事,引用或 化用前人诗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心绪、愿望等。用典既要表现出诗人情志,又能故中求新, 且讲究不露痕迹,非常考验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但也考验阅读者的文化积累,容易晦涩难解。
【互动】说说下面诗句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怎样的情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唐代王绩《野望》)
③[白描]在绘画艺术里是指单用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或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中国绘画形 式。 白描,在文学创作中属描写手法,特点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 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 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互动】我们一起吟诵如下古诗词感受白描手法的言简意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析:该小令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十个意象叠加的方式勾勒出游子深秋远行飘零孤苦思乡的情感。 【拓展:工笔】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 晰、深刻的印象。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评析:这一首短短的七绝,竟用了三个比喻来尽情描写了春柳概貌和枝条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语言精 美华丽,不仅如此,诗人还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春风如剪刀的比喻让人去具体体会春风和细叶的复杂关
系,真可谓匠心独运。
《林黛玉进贾府》描写王熙凤肖像用的就是工笔: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3)学以致用,完成学习任务:从以下角度赏析《短歌行》《归园田居》【学生自由表达】
①分析《短歌行》中运用比兴、用典等手法传达的情感。
②分析《归园田居》中以白描手法,以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的意境、诗人心境。 ③由局部到整体梳理出两首诗的意脉,比拟两首诗中的情感世界。 【总结】(可以图表简练呈现,可以短文简评形式呈现)
①《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主题:求贤假设渴,实现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诗眼:忧(统摄全诗)为何忧:人生苦短,功业难成,贤才不得,百姓离乱 意脉和手法:
(人生苦短,功业难成) (求贤假设渴,待贤以礼)(比兴,朝露)
(求贤假设渴,待贤以礼)(用典,化用古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明明如月, , , 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百姓离乱)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统天下)
(比兴,用典)
②梳理《归园田居》意象、意境、意脉,特别是隐性意蕴:
诗作开篇直陈个性取向“爱自然,不爱世俗利益纷争”,后以平静语调概括“误落尘网三十年”的生 平,节奏舒缓平静,用词平白,但从“误落”“尘网” “羁鸟”“池鱼”可以感觉到内心带着委屈和遗憾, 所以“思归”“守拙归园田”。而后诗作结构上转向田园场景的白描,意象组合营造的仍是平静、舒缓、淡 然、自然、质朴的意境。场景由个人田园转至村落,植物生命转向动物生命,静态转向动态。细推想的话, 诗人视觉上由近至远一个个景观关照过去,思虑里有由景观的外在特点转向内在品质的发现,至而得出“户 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发现和点评式陈述。“无尘杂”代表纯粹、干净,无利益纷争下的庸俗肮脏。“有 余闲”代表无官场生活的紧张、违心,可以沉着、舒缓、悠游。在此,有这份由外在至内在品质的发现,喜悦之情才充分。也就是说诗人用意象下的情绪构三、完成作业
因果关系才成立,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 成“意脉”,将全诗贯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