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9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1 NO.9 2010年9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e.Sei) Sep.2010 论音乐欣赏、情感因素及人格成长 王丽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本文分析了音乐的本质,并围绕音乐欣赏中的核心问题:情感因素与美感需求、音乐与人 格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欣赏;情感因素;美感需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O9—0145—02 广义的音乐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 引发多种心里活动,如悲痛、忧郁、欢乐、愉快等。尽管欣赏 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词 者对音乐的旋律、调性、和声、织体、曲式、体裁和风格,对作 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 品内容表现的意象、情志、意境等,还没有完整深入的理解 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与体验,但欣赏者能初步感受到音乐好听与否,能否带来愉 音乐艺术是最具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本质是表现 悦、感动、激情等。虽然这些愉悦、激动之情仅仅是生理感官 人类的思想感情,音乐世界充满着艺术魅力,音乐的艺术魅 上的,但却是感受音乐美的出发点。可见,音乐是以情感人、 力是音乐作品创作和表演的复杂功能所产生的综合的美感 以美育人的一种高尚艺术。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 效应。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 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所以高雅的 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在作者与欣赏者之问产生共鸣, 音乐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就起到了美育的作用。音乐艺术的本质是情感,情感因素是 优秀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好的寓意,或是抒发 音乐教学中的核心,注重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是音乐欣 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是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 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起到净化心灵、丰富精神生 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只有优 活、陶冶情操的作用。 美的曲调才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这种曲调和音韵美,吸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欣赏 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是以时间上流动的音 效。音乐艺术是最能影响人的心理艺术,他强烈地作用于人 响为物质手段,按一定的乐音规律构成“音乐语言”,利用特 的情感领域,使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法国作曲家圣桑说: 定的音响变化: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疏密、刚柔、明暗等, “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精神的最精致的产物 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力,通过想象联想在内心唤起一定 之一。” 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音乐发出的音响,具 三、人的美感需求与情感因素 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它可以与人的情感形成某种契合,产生 什么是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 共鸣。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 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 验音乐,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 和评价。 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由于审美感受的差异,即使对同 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有美的需要,美的需要与真和善的 一音乐作品的感受也会同中有异,但最终脱离不出作品的 需要一样,是人的精神上的需要,这是人与动物相异的主要 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它是通过优美 特征。有这种美的需要就会有美的态度,有美感活动。美感 的旋律来表达感觉和心灵状态的,不仅给人以悦耳的美感, 的活动,即审美活动,也就是心灵的自由创造活动。在人类 还能把音乐美升华为间接的空间感受,以一种特殊的艺术 的自由创造活动中,人的精神得到鼓舞和感染,从而使人们 美感,撞击着人的心灵,构成一种有意义的审美形式。 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美感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 二、音乐欣赏活动的初始化 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检,是对美好事物的体检。美感作为一 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始,应当是从感知音乐作品算起,是 种美的欣赏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美感作为一种特 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的声音状态,是运用听觉感 殊认识的反映形式,它的特点是认识与情感的结合,它不仅 官作为审美感官,也就是“感受音乐的耳朵”。当人们从音乐 能使人认识到生活的本质、真理,而且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 中受到某种情绪的感召时,会促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进而 审美享受。 一145— 美感认识中的理性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而是 就在对于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与体检之中,包含着理性思 维活动的评价和情感体检。美感中的感性认识是理解之后 的感觉,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 曲》,初听时只能感到旋律节奏的美,对其内容不太了解,听 过多遍之后,不仅对旋律节奏有更深的理解,对其内容也有 了一定的把握,逐渐品味出乐曲蕴含着的作曲家对时代、对 人生、对他个人严峻的命运历程的深刻思考。 美感是一种情感,但它与普通情感有明显的不同,这是 由于在美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13常生活情感有着更丰 富更深刻的社会内容,有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有无限 的情趣和韵味,它比13常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 活,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它能给人精神上美的喜 悦和享受,它能震撼人的整个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 界,使人的心灵更高尚、更完美,使人的精神境界更纯洁.更 宽广、更丰富。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的内容是 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在情 感领域里,它不仅胜过文学,而且比其它任何艺术更直接, 更富有感染力。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抽象的,它是表现 艺术而不是再现艺术,是现实生活在作曲家心中的折射,是 问接地反映生活。音乐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以特殊的 方式反映现实生活,它可以埔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节 奏的张弛、音响音色的变化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的喜、 怒、哀、乐等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当我们欣赏管弦乐《红旗 颂》时,那音色雄厚、气势不凡的旋律,给人以光辉热烈庄严 的感觉。在钢琴清脆的和弦和木管闪动的音型伴奏下,主旋 律显得格外清澈绚丽,人们被带到幸福激荡的回忆之中: 1949年1O月】13,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那激动 人心的场景,主题演化为雄壮的进行曲时,表现了中国人民 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战斗昂首向前的时代精神。听完此 曲,使人热血沸腾,并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情感因素是音乐教学中的核心 素,教师必须了解和 懂得青年学生在艺术领域里的美感需求,引导学生正确理 解作品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不 能把情感理解成狭隘的抽象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理解作品 的同时,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引领学生体验不同的音乐语 言。欣赏管弦乐《春节序曲》,感受到的是热烈欢快、喜庆的 情感;欣赏《春江花月夜》,感受的是优美恬静;欣赏《黄河大 合唱》,感受的是气势磅勃雄浑苍健,寄寓其中的是作曲家 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它已成为具有倔强生命力的 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欣赏《百鸟朝风》,感受 的是热烈欢快的生活情趣;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的 则是如怨如诉忧伤悲愤的情感。音乐欣赏必须从学生的年 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他们朝气蓬勃、年轻热情的特 一146一 点,选择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和符合他们所处的时代音乐,让 他们从欢快热情、动感的音乐中,感悟一种健康向上、追求 美好、热爱生活的精神,感悟人生的内涵。 四、人格形成与情感因素 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不仅 能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而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 格、品德。人是能动的,自主的,是万物之灵。人具有选择和 自我调整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发挥着 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者人格品质,制约着个人行为。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量事实表 明,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 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其中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格形成 的要素很多,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价值观念、 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各要 素的和谐统一。人格的发展不仅包括情感,而且包括情感行 为,情感体验,人的个性形成与情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感发展又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过程,同时情感为个性形 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不但可以使灵魂高 尚,而且可以使行为优美。”音乐具有道德力,能引人向善。 古代《乐记》就多次提到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终而德 尊”。音乐美可以引导主体追求崇高的理想,音乐美可以塑 造主体较完善的人格与崇高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 的道德品质的确可以受到音乐的影响,这有许多事例可以 证明。”音乐美可以培养主体良好的性格,使积极的性格特 征得以发展,使消极的性格特征受到抑制。歌颂正直善良、 诚实等品性,鼓励人们以积极态度对待现实的作品,能使人 的性格趋向积极、朴实、忠诚;反映人类与自然抗争、卜j命运 斗争的作品,能培养人的进取精神和坚强意志,如古筝独奏 《战台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等,都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 和勇气;热情、乐观、气势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性格内向的人 摆脱羞怯、孤寂,敞开心扉,如《春节序曲》、《喜洋洋》、 £京 喜讯到边寨》、《金蛇狂舞》、《红旗颂》等;宁静、深沉的音乐 又可以使性格外向的人免于浮躁,使之心境平和、沉静,如 《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良宵》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 对乐曲的反复欣赏,感知自己,寻找自己,把音乐世界和自 己的内心世界加以对比,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生活, 使它升华、净化和提高,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 个有进取心的人,一个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人。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