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陈子昂 张若虚 刘希夷 盛唐诗人群
体
一、陈子昂 张若虚 刘希夷
新的时代理想不断改变着初唐社会的审美情趣和习尚,成为文学艺术沿革的内在动力;同时,它也有赖于文学艺术的表现和传播,使之更深入人心,进而影响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精神风貌。在这两者的交互运动中,抓着某些关键的契合点,新的文学理想就会脱颖而出,推进唐诗高潮的到来。在初唐诗坛上完成了这一文学业绩的,是陈子昂。
(一)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年龄:卢骆王杨---陈子昂)陈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相处不合。后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而死。42岁。他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恶的政治漩涡。有《陈伯玉集》。
从唐初到陈子昂数十年间,人们一直在呼唤文学新潮的到来,却未能把握问题的关键。魏征提出合南北文学之长的目标,但他认为只要“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就能“文质彬彬,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似乎文学变革主要是通过既有风格的调和综合,却把事情看得太过简单。令狐德棻也在《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中提出诗文“以气为主,以文传意”,和调远、旨深、理当、辞巧的主张,一般地说并不错,但是也未免浮泛。
四杰打破诗坛的沉寂,揭开了唐诗变革的序幕,对当时宫廷诗风的批判也很有力,然而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理论表述,却仍然是陈旧而空洞。如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以屈原、宋玉为“浇源”(浇薄之源),杨炯在《王勃集序》里也说“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
他们提出的补救之方,因之只能是“尽力于《丘》《坟》,寻源于《礼》《乐》”这样一些既脱离自身创作情况、更无任何实践意义的空洞说教。与前人相比,陈子昂的观点虽不无偏颇,却能真正顺应着时代的需要,提出清晰而透辟的理论主张。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说: 教材第228页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说以前五百年间“文章道弊”,这重复了当代人对前代文学的一般看法;以“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总括齐梁间诗,也并不全面。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在追求文学变革之际,人们总是会对前代文学提出尖锐的批判乃至否定,其真正的价值,并不在提供客观而公平的历史评价,而在于针对现实中的问题,通过揭示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提出文学发展的新方向。就这一点而论,陈子昂这篇短文在唐诗发展史上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他高出前人之处,就在于:第一,他对前代诗风的批判,不是从教化的角度着眼,而是主要从诗歌本身的审美特征考虑。所谓“兴寄”,“兴”指兴发,“寄”指寄托;联系陈子昂的创作情况,可以具体地解释为对重大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怀,和由此激发起的热烈情感。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虽不能作为对南朝诗歌的全面的概括,但确实指出了南朝贵族文学的一种偏向,即过分追求修辞性的华丽,而缺乏内在感发的生命。这比起“亡国之音”之类的简单指斥显为合理,而作者直接针对的对象,又主要是唐初的宫廷诗风。第二,作为纠正的方法,陈子昂也主要不是提倡儒家宗经明道的文学观,而是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梳理出“风骨”传统盛衰演变的线索,把建安、正始文学视为典则,鲜明地提出“汉魏风骨”这一口号。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乱离时世发出梗概多气的歌唱,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在忧患人生中发出抗志不屈的人格追求,两者情调不尽相同,但都具有英雄的性格。(胡说,何谓英雄?)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就是要恢复和发扬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矫正诗界软弱柔靡的倾向。但这绝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为了激发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黄钟大吕之声。陈子昂本人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说明。
贯穿在陈子昂诗歌中的,是对新的人格理想的呼唤和塑造。以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为例,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照与思考。如果说,在四杰的诗中已经反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想,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理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充实,更具有“崇高”之美。
首先,陈子昂总是以博大的胸襟,注视着时空无限的宇宙,把个人的生存放在这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表现出对永恒的渴望。《感遇》第十三:
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卧病于林间,闲观万物生生化化,追想那一切生命的本元(无生)。春色始萌,夏意已浓,而万物自此凋零,(?)这教人如何不感慨万分呢?
作品选第261页,《感遇》第二。
陈子昂嗜老庄、《周易》,其诗中颇多玄学意味。但是这里也有重大区别:魏晋玄学家的诗,在强调个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也面对整个宇宙而存在时,有一种逃避社会的意识。而陈子昂却由此出发,积极地走向社会,要求在短暂的生命中,建立不朽的功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三十五),“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岘山怀古》),诗人一再如此抒发自己的胸怀。《答洛阳主人》云: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这种充满了自信和展望的英雄性格,体现了唐人恢宏的气魄,已俨然是盛唐诗歌的先声了。
经过魏晋以来个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陈子昂即使在追求功业时,也不甘把自己视为君权的附属品,而要求获得相当的尊重,以带有某种平等性的君臣知遇为理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咏唱燕昭王礼贤下士,使得郭槐、乐毅等英才得以施展智能的故事。《蓟丘览古》中《燕昭王》一首不胜感慨地追怀道: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积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以强烈的不平反抗权贵,揭露时政锢弊,也是陈子昂诗的显著特点。这比之四杰对荣华富贵的泛泛讥刺,又明显进了一步。如《感遇》其四以“食子殉军功”的乐羊和“孤兽犹不忍”的中山相对举,痛斥统治阶层中人物为求一己之富贵变得残忍而虚伪,失去人性。对于牵涉到最高统治者的许多最敏感的时事,陈子昂也无所避忌,大胆地陈诸笔下。如《感遇》其九揭露武周集团借图谶愚民的虚妄,其十七斥责武后佞佛殃民,其二十九反对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都表现他的骨鲠之气。《感遇》其三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指陈武则天不修边备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令人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板书: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虽然唐代社会给普通士人带来许多新的希望和昂扬奋发的雄心,但官场中仍然充满陷阱。陈子昂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诤谏,每忤权贵,先后两度遭诬陷入狱。这些身世遭际自然也投影在他的诗中,最明显的,是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
两类反复出现的重要的语汇:燕昭王“孤凤”、“孤英”、“孤鳞”之类语汇,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但即使如此,陈子昂的孤独,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感遇》二十二),诗中的境界何等阔大!还有人所皆知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冷:《远游》:往昔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注家每以陈与主帅武攸宜不合而受贬黜后登楼作歌的本事来解释此诗。其实,这首诗中弥满的力量,正在于突破了一时一事的拘限。这里,无须藻饰,无须刻画,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这正是唐代具有浪漫精神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陈子昂的诗也表现出某种片面倾向。他的作品,以汉魏五言古体为主,几乎没有七言诗,律诗的数量也相当少。而后二者,正是在南朝兴盛起来的体式,看来他对此多少是有意回避的。另外,他的代表作《感遇》诗远承阮籍《咏怀》诗,在写法上,也有阮籍诗那种议论过多、有时显得枯燥的缺点。
但是,正如我们说过的,诗歌的发展不可能按照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行进;用一种偏向去纠正另一种偏向,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和更有力的。再则,并不是说出现了陈子昂,便切断了唐诗与南朝诗歌之间的联系,而直承汉魏。南朝诗歌的多方面成就,已经牢固地在唐诗中延续下来了,而陈子昂的作用,则是抓住历史的契机,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为唐诗注入蓬勃的生命力,清除南朝诗歌和唐初宫廷诗风的弊病。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更广义的精神上,开启了盛唐整整一代诗人,赢得后代的仰慕。
(二)张若虚 刘希夷
这一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刘希夷略晚于四杰中的卢、骆,而比陈子昂稍前。他的诗歌,颇多赏春、惜春之作,而以后者尤佳,如《春女行》、《春日行歌》、《代闺人春日》、《晚春》等。这些诗的基调,已不再是对贵族社会荣华难久的揶揄和嘲讽,而是对自身青春常驻的依恋和向往。他的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 作品选第254页: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常叹息。今年花落颜色
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方面是韶华易逝,青春不永,另一方面是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所以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诗中的情思,也并不限于女子的自叹自怜,而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生哲理。诗人用明快轻捷的七言歌行体来处理人世沧桑之感,笔调流丽,遂使全诗避免了沉重颓丧之感,而呈现为美丽动人的青春惆怅。
这种青春情调,到了张若虚笔下,又由惜春而一变为对春天的更为炽热的正面讴歌,并融合着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他的《春江花月夜》咏唱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新。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 而且,诗又岂止是提供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而已,它还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无限遐想,就连传统诗歌中不乏苦涩意味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在这里也都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这种对世界、对生活所作的单纯明净而又充满渴慕和欣喜之情的观照,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刘、张的诗较多摄取了南朝乐府诗的营养,风格明丽优美,与主要取径于汉魏古诗的陈子昂有很大不同。在唐诗唱初入盛的最后阶段,陈子昂以风骨胜,而刘希夷、张若虚又益之以情韵。他们的出现,意味着譗坛对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艺术经验的全靠扬弃同发展,唐诗的高潮正是这一࿇程水到渠成的结枔。
总结唐诗璄高潯,从何而来?
宫体诗的自豎。风骈与情韵的结合。
一.陈子昂文论观点
1、陈子昂(659-700)$初唐著名诖人,菗歌理论家,唐代诗文革新皔倡导者。字伯玉,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ᰑ年任ྠ,24岁举进士,擢
麟台正字,╅世或称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츊书言事,辚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缌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乽州台歌》等帺代表,作品指斥时帊,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㐆论的最好体现。
2、陈子昂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原文】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注释】东方公:对东方虬的敬称。东方虬,陈子昂之友,武则天时曾为左史,生平履历不详。文章道弊五百年:意谓文学刓作衰弊很久ᰑ。五百年,约⌇西晋至唐代初屶。汉魏顎骨ᰑ意欇汉末建安、曹魏筣始年间ᰑ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咄精要劲健、慷慨苍凉的艺术风骨,ฎ所谓“建安风骨”意思相同。晉、宋莫傳:ℏ谓晃宋间的觗䖇缺少建安飊骨。可征:征同证。可征,即可证ᰑ可以证明、证实。彩麗競㹁:意谓文学作品都ᰑ分ᰑ讲㩶美丽㚄文彩。兤寄:指诗▇อ纄䯔兴寄托。興寄都絕,意谓齐梁间諗文䈛作缺少诗人感情的比ᅴ䯄托。每以永吆:常常感叹、䏱息。逶迤頹靡:意谓沿袭颓废靁丽的文风。風雅不作:意谓《诗经〃“风”、雅”那样的诗橌作ᰑ不再燺玐,“风”、“雅”㚄优良传统不胝㻧承。耿耿:彃中䨍安的样奐。解三:人名,当是陀子昂和东▹虬瘄朋友。搎公:对对方(东方虬)的敬称。《詠ᰑ桐篆》:东方虬所作诗的篇名,原诗已佚。骨氣端翔:意谓具有风骨美瀂端翄,竫直飞动,意谓颎格刚健,具有感染力。音情頓挫:意谓语言起伏和谐,感情沉郁顿错。光英朗練:意指语言光彩鲜明爽䜗。有金石聲:愇作品的音韵铿锵如敲奏金石乐噉发出的墰音那栦悦耳动听。遂用:了是因此。洗心飾視ᰑ意谓东方虬的ᰑ쩠ᰑ桐篇》诗人心胸如気,耳囮一新。發揮幽郁:攏谓东方虬的。詠孤桐㯇》能抒发读者的攟情ᰑ涤荡读者皀彽郁沉闷的心情㈂正姊之音:指曹魎正奋年间(240-248)阮籍、嵇康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姉之音”被文学史家认为是竧扯了“建安风骨“的。復睹ᰑ脲:䏈唨这儿看到。兹,轙ᰑ指䘜方虬的《詠孤恐篇》。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是说垨䘜方蝬的《詠孤桐篇》ᇌ又甋删了正始䙋音。意谓《詠孤桐篇》具有汉饏风骨。張脂先:传华(230-300),西晃大臣ﴌ文学家。字舂
午,范阳方城(今河北噺安南)人。西晋刕,乻丬书令,加散骑常侍 惠帝时守至侍严、中书监、司空。朁政绩。后为赵王珸马伦和孙秀所杀。何╬祖:乕劭紈236-30 -,西手诗亸。孷敬祖。阈囼阳夏(今河兗太尷!ᰑ。魏晋之际权臣䝄曾奀。与晋武帝总角交ᰑ。魏末,为相国掾。入晋,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嘈ᰑ尚䩦左仄射、凸徒笉官。能诗,《诓品》列入อ品。张华、何劭的作品也被一些古人认为是有风劓之美。與其比肩:意谓东方虬的《詠孤桐篇》可丆张华、何劭的作品比美。矤言:矤音,真知灼见乃言。感吆雅制:意谓叹服东方虬瘄《詠孤桐篇》。雅制,是对东方虬《詠孤䡐篇》的憨崇之语。
【讑憇】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ᰑ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ᇁ精要劲健的风骨䬠统,晋宋敶期已经没能流传三来䢆,然而在流䬠下来的文献中跘☯可以扶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诗楌创作都过䈆蟽求华丽的词臅,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ᰑ思古人(诗捌的“风骨”ᰑ“兴寄”),常常担促浮艳绮靡文风䲿袭不斍,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咏孤桐篇》(真是䄟到䤧䵜耋出一种竭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我晬蕷伏,语言鲌☎精练,音럵铿锥䊨听。于是心胸为之䰀洗,耳目个之一新$抒䏑胸中的郁闷之␔,涤荡了心䨭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音”,蟙真可以使建ᰑ诗人们发出会忂的笑意。解君说:“东方先生可以和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所以我叹服您的风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
(隋唐之际,文坛仍然沿袭着齐梁文风,虽有欲矫之者,效果均不明显。至陈子昂出,遂大力倡导革新,本文是他诗歌主张的纲领。文中,他批评齐梁诗歌“彩丽竟繁而兴寄都决”,“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实在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1)“风骨” 说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又如《感遇诗》三十八首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
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徒草莱。
前一首寥寥22字,俯仰宇宙时空,风骨刚强健朗;后一首寄意边疆,亦慷慨激扬。可以说正是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风格的作品。
(2)“兴寄”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以及他的其他大多数诗作,都是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上面选讲的两首诗,已见出这种特点。
总之,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4.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创作中的体现 (1)《感遇》三十八首举例: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 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诗借古喻今,寄托了诗人报国的志愿和报国无门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比兴寄托的诗歌主张。同时,也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铮铮之作。
(2)《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也是具有比兴寄托和风骨之作。诗人的笔触贯越宇宙时空,慷慨涕零,抒发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感慨,故能千古流传。
学习提示:隋唐文坛开始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李谔、王通以及史学家的魏征等都对此展开批评,只有陈子昂登上文坛后,才大力倡导革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学习本篇,应该掌握:一、对齐梁文学的批评;二、“兴寄”说;三、“风骨”说。
1、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
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2、“兴寄”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3、“风骨”说: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总之,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盛唐诗人群体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第一节 张说张九龄(不讲)
初唐以来,文学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一群社会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成功同某些具有远见的权势人物的支持有一定关系。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举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杨以“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王勃集序》)之语,称颂薛氏对他们的文学事业所起的作用,四杰因此能在一时间造成很大势头。四杰、陈子昂之后,到了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应制之风大盛,诗坛有故态复萌的趋势。在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对扭转这一趋势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诗,虽因地位关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报效君主的表述,但内中同时也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因而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具有感人的生气。他们作出的表率和对众多优秀诗人
的奖拔,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
张说(667—731)字道济,又字说之。自武后时代起历仕四朝,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玄宗本人颇有标榜崇儒复古的意识,但实际上他对文艺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好的修养,并不以狭隘的功利眼光来看待。所以,就他的态度在文学领域所起的客观作用而言,主要是阻遏了专事辞藻雕饰的浮华倾向。如《新唐书·文艺传》所说:“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而张说作为玄宗长期信任的辅弼大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开元十三年,玄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书院,并扩大规模,增设学士,以时任中书令的张说知院事。而张说“喜延纳后进”(《旧唐书》本传),张九龄、王翰等许多著名文士均常游其门下。他实际成为盛唐前期文学界的领袖人物。有《张燕公集》。
张说在玄宗励精图治、国力空前强盛的开元前期出将入相,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一生事业获得极大成功,他的诗主要抒写以王霸大业自许的怀抱。诗歌的语言比较质朴,有时显得粗率,总体说来,艺术成就不是很高。但是,诗中充满豪放自信的情调,显示出具有非凡才略的政治家的风采和气度。如《巡边在河北作》说:“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令人感受到以功业追求不朽人生的豪情。即使在贬谪岳州期间,他对此仍不能忘怀。《岳州看黄叶》写时序之感:“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暗以西周大政治家召公自况,失意中依然透出劲健之气。
出于同样人生志趣,张说喜欢吟咏各种杰出人物。他在许多诗篇中,对曾在历史上建立殊勋的樊姬、商山四皓等极表仰慕之忱;《五君咏》更直接讴歌了魏元忠、郭元振等功名显赫的当代人物。在这方面,张说写有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邺都引》: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娥眉睌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这首七言歌行写得豪放而不觉粗率。诗中对于古人壮举伟业的缅怀,其实正是诗人自己理想怀抱的写照。比起初唐卢、骆等人的歌行,此诗变铺陈为简洁凝炼,意象更见集中,以气运词的飞跃力量也更为充沛。所以沈德潜评此诗云:“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唐诗别裁集》)意思指它更接近了盛唐歌行的风格。 总之,在张说的诗歌中表现出鲜明的英雄性格和倜傥意气,这正是盛唐诗歌最显著的精神内涵。考虑到他的领袖群伦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其诗作的意义就更显得重要了。 张说又以文章著称。当时朝廷著述,多出他与许国公苏颋之手,人称“燕许大手笔”(李肇《唐国史补》)。他的文章质实素朴,往往在俊爽的文字中展现宏伟的气势。许多在过去习惯以骈体写作的文字,他变为骈散相间,以散为主。这和陈子昂的文章一样,透露了唐文由骈入散的最初消息。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有《曲江集》。 张九龄的诗文创作在精神上和张说有一脉相承之处。他高度评价张说以王霸之气充实诗文,在他的诗里,也不时可以读到“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叙怀二首》之一)之类的句子。 但是,和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功业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以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这种进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当
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的两条主要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 其一云: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以芬芳的兰、桂喻贤者不随俗、不求悦于人的内美。其七咏橘,在屈原《橘颂》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喻意中,又增之以用世济人的衷怀,立意更见丰厚。组诗之八、之九又以美人托喻:“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用来抒写恋阙之心和矢志不渝的操守。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
张九龄夙好山水清赏,喜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清莹的襟怀的契合。他在艺术上着意追求“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题画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这就使他的一些写景诗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极貌写物、工于形似的表现手法,而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大力加强抒情意味。
他写月夜的诗,情韵最为隽永,如《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些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巰经浑然一体了。胡应麟说:“曲江诸作ᰑ含清拔于绮绘之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婐寿首创清澹之派”(同上ᰑ,謤为仔下开婟浩然 王维等一路暄诗风。这是匁Ȇ中肯的。
第二节 ᭟浩然掃维
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뼌主要活动于开千年间。他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觑的涣兗勭,中年ۥ前曾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ᤚ年,到过讨多山䰴吅胜之圐。开儃二十五乴缈737)ᤚ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孝浩然曾应辟入幕,丅久辞归厶乡,直至䎻世。有《孟浩然隆》。在盛唐诗人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ᅶ人品和譗风旱得旦人的赞赏和倾慕。李白《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亰,徒此揖清芬。”二歠可见一斑。 孟浩儶是ᤚ代第一个倾大力儙作山水诗的诗亸。其诗今存二瑾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屑水行旅诗,九有他嘨登临游覈宦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䉀写的遣兴䙋作。还有少数诓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帿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歈最臍要的题材,绍䎆长星发展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孞浩然,山水诗又被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磻,不仅是彼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璄意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ᤚ 字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氰乡所见的优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
落景余清晖,轻䡡弄溪渚。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
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舏》)
垂钓坐盘石,水氅忂亦闲。鱼行潭树丛,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丅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诗不久起着纪实的作用뼌而且融和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在他皀眼光中,无謸是沐浴在夕煣清辉中的人物,还是䬉戏于水䰋岸边的鱼兽ᰑ寓目所见的䰀切,价余都化作会心㚄亲切的微笑。这些诗境,确有晶莹剔透之感。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夘。佄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斅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你蠡ᤚ中昛庐山〃中뼒“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堩风。挂帬候明发,渲漫平橖中。䰭流是䌡阜缌势压䙝江雄。黤鳕凝黛色,峥䵘当曙空。 香炉初䰊日,瀑布喷成虹„„。”昅人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浭㈋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仭视一切”(《兹一攋诗话ᤚ),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
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ฤ句诗ᰑ,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ﶉ。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璄ᰑ感、精神ᤚ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储融䨺一佑,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䆷:那还有什䩈不是兴象呢=ᰑ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犄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ᤚ 八月湖水平,ᤚ虚混太氁。气蒸ᤚ梦泽,波撼岳阳城。䬲济无舟慫,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栐,江清月近人 (ᤚ宿建德江》)
这三首诗都写了汝湖氤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孞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ᤚ试嚄机会而兴奋봌曾写䨋“感激遂弱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丬邑同好》)、“故人今在佅,歧跏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䱝龄》(之类诗句。正是辙禍昂奋的情绪,使他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氅的静景写寂寞皀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䢃,辙是孟浩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猦。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ᰑ沈德潜《唀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懏䱋中见整炼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妶。线树村边合ﴌ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苊花
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ᤚ饮酒》等诖飆格㛸近ﴌ但陶冑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绽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昧以天然不览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悜春之情。
另外,孛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舛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
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这些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
王维
全才, 自负“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南宗画派之祖 “五言宗匠”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精通音乐,早年曾为大乐丞;书法上他兼长草、隶各体;绘画才能尤为特出,他曾自负地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其六),而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宗画派之祖。他的文学创作就是建筑在这样全面的艺术修养之上的,因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变化与开元、儩宝年间的政治形ᤚ有重要共系。在前期뼌他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亄不少意气风发、充满豪情的诗篇。他在不聇咏》里自述其志云:‘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唨《少年衈》其一、其二中,对少年意气进行了热ト的㤼赞ᰑ板书:
新丰羊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类马高楼圂柳边。 冺身仕汉㾽➗࿇,初随骠骑∘渔阳。孰知不࿇边嚭肦,纵死抹闻侠誨香。 即乿是《老将行》里的主人公,也是老ᤚ益壮的英雄,一旦辸境有事,“犸堪一战立功勋”。他还反复表述了布衣寒士嘠政治上嚄要求,如《夳门歌》热情赞颂䪆战国俠陵君礼贤下墫的佔风ᰑᤚ侯赢、朱亥乐为知ᤚ者用、ญ惔以身命相酬暄慗慨ℏ气;而《襾施咏〉、《洛阳女儿行》则以比兴托意的手法,抒写了孒士失志的不干。
开元挫年,有“贤相”之誉的张九辄被李朗唫取代,这一人事ᰑ迭潌伏着政治的儱机。优为诗人的玊维对此是敏感的,仔于是转而䳥午仕ᤚ隐的生活方伏䝜䨺自己精祜上的逋逃薮,对ཛ教禅寂之说犄兴趣也◥瓈敓ᤚ。因此,王维后期的诗歌并未朕“伿气公卮座,褺心游侠场”ᰑ《楎上四贤ᤚ》)暄豪荡▹向发展,而多吏咏寄情山水镴,“䗲闫能烎鸟”(同上)犄情ᤚ,和社会政治的距㦻越来趈远。但即䭿如此,王维的诗与盛唐时乣具有浪漫气质的总佑文化氛噴仍有瓸一致之处。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不与俗世合流的人生理想묌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䩋美的衷心喜爱。儅括那些体现禅宗哲理、盙人以极端屽静之感的诗篇,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直到安史之䩱发生,王维被迫࿇伪职,后凈因此受到朝廷的处分,乃廃灰意冷,专以焚香熅诵为事,诗歌创作也告衰微。
ᤚ诗歌到盛吐已经众ན皆备,王维于各种诗体无所不长,堪称全才。他被人称为—五言宗匠”,䪊存数量也最堚。其丬五古如。送綦毋浜落第还乡》、《渭川田嬶》等,䪔徉如〈就呅ᤚ暝〉 《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䱉江临猺》等,五绝冂《辋川集》二十首、《鸟鸣洧》等,都昮脍炙人口的名篇+
七言诗中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和《伊州歌》为当时的梨园ᤚ工呿为䬠唱ᰑ七型《秮雨辋川庄作》被吊人誁为“得山林义神髑”、“空勤准䩊”,取为唐人䚄压具之ཛྷ(《猋右丞
集笺注》引澹斋矁语),七言歌蠌䩟独树一帔,别开生面 如〈同崔傅答贤弟》,全诗“写疏荡于队仗之中”(《唐诗别裁集》),极具跳ᤚ飞跃的力量ﴌ洋溢着一往懠ᤚ的青春气恣。明代高棅在《ᤚ诓品汇》中,謪五、䰃古以掋㻴为名家五、七律ᤚ五绝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翼。其定奈王维≀䂙璄六言诗、杂言䝑乐府和楚辞体等也莫不具有深厚的造诣。ᤚ这一Ⴙ而言,玉维可说䘯盛唐时代表了各姍诗体所达到的成就㚄一个全面的典型。 王㻴对各种ญ同㚄邘材的驾驭和把握亦复如此。他掰存的边塞诗有三十佉首,色术处理上往往表厰出高度嚄榀括倛,如《陇襽行》ᰑ 十里䨀走马ᤚ五里一扬鞭。都护ᆛ书至缌匈奴围酒泉 关山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圠险急的冋情后院畤一点景便戛然而止ﴌ把酷烈的酣战场面一并隐去,全部付诸读者的想象。全诗以歌谣式的明快节奏起头,收煞处截断众流。突兀的起结造成了饱满的张力,用语寥寥而效果强烈。又如《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诗中用“关”、“月”、“笛”这些边塞的典型物色,巧妙地绾合少年的壮怀和老将的悲哀,从历史的深度上写出一代代志士不断重蹈壮志难酬的遭遇,立意精警而意味深长。王维写相思别情的诗也很出色,他善于用民间歌谣的素朴语言和自然音调,表现出单纯而又隽永的韵味,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
明朗活泼如日常生活的语言,却又那么新鲜、浑厚,传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情思,因此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南宗画派之祖
王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田园诗,他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惊人才华,甚至掩盖了他在边塞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视点变化,(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 冷:宗白华的《艺境》论中国画。空间、节奏等等。注意查阅。
同样是追求浑然一体的意境,陶渊明、孟浩然的写景诗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王维则讲究构图布局、设辞着色,常以彩绘的笔触传达出清丽丰润的美感。例如著名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视角一直在变化:首二句概述山的绵延广袤的总貌;
三、四句由进山前的眺望,变为置身山中的环顾;五、六句是居高临下的俯视;末两句又下到林壑之间,极写溪涧萦回曲折之致。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这座耸立在中原的山岭的面貌充分展示出来。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境界的方法,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构图方法,如宋人沈括所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梦溪笔谈》)
空间层次
为了求得诗中画面之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好!)。
善于敷彩
他还善于敷彩。这些色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着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冷:好!
光与影的变换
王维还着意在动态中捕捉光与色变幻不定的组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都富有灵妙的生气。前人说王维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典丽靓深”(元范梈《木天禁语》,何书?)等等,都指出了他的诗特别富于视觉之美的艺术个性。
补入:
积雨辋川山庄作
笔墨公案: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上,讥笑王维抄袭李嘉佑集中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其实,很难说。李,同时而稍晚。见《全唐诗鉴赏词典》第173页。
当然,诗与画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它既不能取代画,也不应该停留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王维的诗描绘景物,不仅有观察细致、感受敏锐之长,而且善于表达微妙的心理感觉,传达绘画所不可能达到的特殊效果,如下面两首诗:
微妙的心理感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教材第237页
细雨中的碧苔和湿润的青山,在诗人的幻觉中翠色欲滴,仿佛荡漾开来,弥漫为一派绿的氛围。这种空际着笔,若有若无的写法,尤其具有神韵,是唯知巧构形似的诗人所远不能及的。
想象的虚实相生
他的《汉江临眺》则是在另一种角度上驰骋想象之作:作品选287页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首二句在远望和遥想的结合中,把三湘九派连成一气;颔联又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扩展至无限,由实景化入虚白;颈联再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渺潏荡。如此空阔广大的境界,如此撼人耳目的动感和气势,是充分发挥诗歌艺术之特长,使虚实相生、“目击”和“神游”相融才能创造出的境界。
王维诗中的禅意(自然中的哲理)冷:王维的诗:画意与禅意,可以写一
文章。
王维似乎常常凝神关注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动、静、生、息,沉潜到自然的幽深之处,感悟到某种不可言喻的内在生命的存在。由此写出的诗篇,虽并不用说理的文字,却令人感到其中蕴涵着哲理,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作品。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人闲、夜静、山空是从静态着手的,花落、月出、鸟鸣是从动态着手的,一个“惊”字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冷:“惊”之妙。突出“静”。桂花是月还是花?《文史知识》郭锡良先生文。如何看书?看书,是为了超过他。
又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些似乎是虚幻的声音和光影浮动着,山林因此而显得更幽静沉寂,但它却是有生命的。还有前面举出的《辛夷坞》,也有类似特点。
以上所涉及的例子,多为山水诗。王维的田园诗篇,以《渭川田家》最为有名: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用笔清淡自然,景物和人物笼罩在一片和谐、亲切的气氛中,引人神往。诗歌风格很近于陶渊明,但细读下来,却比陶诗来得精致。
王维《山居即事》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这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其《酬张少府》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在王、孟等人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义蕴;其心无滞碍、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比前人单纯心系归隐的山林歌咏要高一个层次。这也使他们向往的隐逸,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具有更为丰富和新鲜的思想文化蕴涵。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撰写了《能禅师碑》。孟浩然、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常建等人,也都与禅僧往来很密切,作诗深受禅风的熏染。他们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义蕴,饶有禅意和禅趣。 佛禅思想对王、孟等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无生”观念。王维作于早年的《哭殷遥》诗云“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直至晚年,他在《秋夜独坐》中还说:“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同样,孟浩然《还山贻湛法师》说:“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其《游明禅师西山兰若》则云:“吾师往其下,禅坐证无生。”此外,储光羲在《同王十三维哭殷遥》诗中亦说: “故人王夫子,静念无生篇。哀乐久已绝,闻之将泫然。”等等。“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是“寂灭”和“涅槃”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流行于唐代士人中的《维摩诘经》里,就有“无生无灭是寂灭义”的说法。学无生所要达到的是一切毕竟空的“无我”之境。在《能禅师碑》中,王维说六祖慧能“乃教人以忍曰:忍者无生,方得无我。”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则云: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他们学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
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对王、孟等人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极大。
当他们从坐禅的静室中走出来,即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独具慧眼,由早期的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语)的意境创造。魏晋以来用玄学意味体会自然的山水审美意识,演进为以禅趣为主而契入禅境,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如王维《终南别业》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尽处,自然也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与坐禅相关联,王、孟等人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如王维《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里的“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以果落、虫鸣、鸟声反衬
山林的静谧,寄寓诗人的幽独情怀。再如孟浩然的《万山潭作》:“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又《武陵泛舟》:“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所写景物虽有不同,但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清幽寂静的情思氛围。类似的感情格调,亦多见于与王、孟诗风相近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中,形成了偏于表现自然山水宁静之美的清淡诗风。
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极境。在他们创造的明秀诗境中,既有澄澹精致的宁静画面,又有绵邈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秀出幽深。倡导神韵说的王士祯说,王、孟等人的诗多入禅之作,所举诗句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孟浩然);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昚虚)等。认为其“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其实,这些诗句表现的是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此外,王、孟等人还善于写静中之动,如静谧山林里的一声鸟叫、清潭中的游鱼、深山古寺的几杵疏钟等,能于空寂处见生气流行,清幽禅趣转化为诗的悠远情韵,更显冲淡空灵。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多带有禅意和禅趣,但像王维那样直接契入空灵禅境的并不很多。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冷:山水诗:魏晋:玄对山水;王维:禅对山水。
思考题:1 闻一多先生称赞《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 2 宋代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