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职护理专业“校医合作\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研究的初探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中职护理专业“校医合作\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研究

的初探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改革创新目标中指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办好一个专业,建成一个实体,培育一方人才,服务一方经济。护理专业应进一步拓宽“校医合作”之路,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三证融通”使学生在中职护理专业毕业时同时能活动毕业证书、技能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技能的需求和学历的需求。因此“校医合作、三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护理技能型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学校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就业和继续学习的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人才观、就业观矛盾日益凸显,再有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技能训练单一,很难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但是各个层次的培养模式一直沿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突出护理内容,缺少护理专业特色。另外,学校在护理人才培养上多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时间少、直接接触服务对象的机会少,致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难以适应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要完善符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学校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

(1)通过校医合作,实现“双赢”。能聘请医院的专家和管理者参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和管理的关键环节中来;聘请医院的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满足学校的教学,并通过兼职教师的培训可以增加学校“双师型”教师,有利于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利用学校资源,面向医院和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以促进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

(2)学生获得三类证书。即毕业证书、中级养老员护理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因此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面。

通过实施“互动交流、任务驱动、专家引领、校企合作、机制保障、以评促

建”等六个策略,可以科学、严谨、高效开展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校医合作、三证融通、双语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学校和医院共同制定和参与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依据护理专业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与岗位的零对接,加强技能训练比例,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三证考核,双语并行,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3“校医合作”强化临床实践教学

从护理专业岗位需求出发,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以“教学、实践、就业三个平台”为依据,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护理技术和护士人文素质相结合,教师、学生、护理专家相结合”为原则,以临床护理技术实践为主线,确定了“专业认知—课间见习—校外实践—结合模拟—顶岗实习—毕业生返校交流”六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六个环节各有侧重,有机结合,目标统一,保证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因此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在校外、校内实践基地完成,我校在本地区有13个校外实训基地,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校外实训,分为见习、实习两种形式,主要由临床带教教师和本校专业课老师共同指导完成。校内实训的临床常用各种诊疗技术及护理,均可在校外开展实训教学。如内科护理教学内容中的胸穿、腹穿、骨穿及腰穿,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心电图的阅读,心肺呼吸机的使用,电除颤仪的使用,胰岛素的注射方法等均可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这样既节约了校内实训设备的购置和耗材,又便于学生密切接触临床,与岗位真正的达到零对接。

为此每个章节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临床见习。训练学生对疾病的症状评估和病史采集、专科健康教育、制定护理措施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全部课程学完后,安排两周护理专科技能综合实训。

从护理三年级开始实习提前到从新生入学开始时不间断的见习,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以目的为导向,探索新的实践方法,重视学生与老师互动、与病人互动、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从守成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目标转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有计划将学生分组,分别到社区医院、养老院。把学校的先学理论后实践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及早地接触到护理工作。即为学生就业、实习扩展了空间,又为地方医疗护理服务,从而实现“校医合作”双赢。

4优化课程整体结构

依据护理专业要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目前,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内容日趋复杂,对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离开越高,但是传统的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和現行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基于以上原因,我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看到目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长远发展;要着眼于本国、本省、本校的实际,又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临床护理,以适应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教学计划;建立立体开放的课程结构,融和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人文学科等多学科课程为一体,探索出适应国情、符合卫生服务和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全方位的综合型护理人才的课程体系框架。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传统文化课程、艺术欣赏课程,通过进行一系列艺术、戏剧、语言、文学、音乐、社会学、人类学等专题讲座,形成了注重人文素质的护理学人才培养特色。增加课程设置灵活度,减少必修课程科目,增设选修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以往的医疗教学模式,逐渐开设护理学。淡化学科界限,打破临床分科,减少课程重复,增社护理心理学、心理健康、家庭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医学文献检索、护患沟通学、循证护理学、护士礼仪、形体训练等。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滞后,安排课教师定期进病房,在教学上密切结合临床,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教学力量,扩大和新建了一批教学基地,定期聘请临床护理专家、护理部主任进行护理前沿知识的专题讲座,努力将临床新知识、新技能及时呈现给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