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海市长宁区2020-2021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含解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长宁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高三历史试卷2020年12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礼记•礼运》 中描述“大同之世”是“货……不必藏于己。力…不必为己”的“天下为公”的社会。 在一系列考古遗址中,其特点与这种“大同之世”最吻合的是:

A.姜寨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 D.兵马俑遗址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名言反映了老子什么思想?

A.无为而治 B.是古非今 C.朴素辩证法 D.小国寡民 3、观察右方地图,其中的“宋”政权指的是:

A.春秋宋国 B.南朝宋 C.北宋 D.南宋

4、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凡加特定官衔入政事堂者均可成为宰相,相多达一二十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A.秦 B.西汉 C.隋 D.唐

5、澶渊之盟签订后,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维持了百余年和平,这一北方民族是:

A.匈奴 B.契丹 C.党项 D.女真

6、借传教名义,耶稣会士将格物之书、自鸣之钟、不鼓之乐传入中国。这一现象发生在:

A.开元盛世 B.南宋之时 C.明末清初 D.近代以来

7、“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兹大清大皇帝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为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出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8、位于黄浦区的制造局路,其路名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运动密切相关?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一五计划

9、今年恰逢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爆发于庚子年,史称“庚子之变”。这一事件距今:

A.两个甲子 B.一个甲子 C.两个世纪 D.一个世纪

10、某电视台策划一部纪录片,在“寻访地”的安排上有以下五个地名:瑞金 遵义 赤水 泸定桥 会宁,据此判断纪录片主题是:

A.北伐战争 B.四次反围剿 C.红军长征 D.全面抗战

11、下图报刊标题反映了: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中探索 C.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D.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

12、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以及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国开展了全方位外交,加入了多个国际组织。这其中包括:

A.联合国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华沙条约组织

13.15-16世纪,西欧逐渐走出中世纪;有一系列历史关键词与这一时代密切相关,其中就包括:

A.重商主义 B.君主立宪 C.共和革命 D.工业革命

14、启蒙思想家霍布斯以传说中的怪兽“利维坦”来命名自己的著作,认为国家统治者应具有绝对权力。其意在维护: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三权分立 D.君主专制

15、在19世纪60-70年代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中,需要解决统一问题的国家有:

A.美、德、俄 B.美、俄、日 C.美、德、日 D.德、俄、日 16、摩天大楼林立,得益于廉价钢材的发明。它产生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互联网革命 17、以下1917年后列宁革命生涯的时序图中,?处应填: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

A.《和平法令》 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 D.斯大林模式 18、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进行了一系列反危机干预,这其中最先实行的是:

A.宣布美元贬值 B.举办公共工程 C.减少生产规模 D.完善社会保障 19、右图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是:

A.讽刺绥靖政策 B.赞扬苏联红军 C.担心核战爆发 D.肯定中国抗战

20、下表中第一行“?”应填写:

冷战布局 美国 经济上,?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经济上,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 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 A.慕尼黑协定 B.杜鲁门主义 C.布雷顿森林协定 D.马歇尔计划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一)行走上海,感悟历史(45分)

上海的许多遗址和场馆承载着历史。它好比一张张名片,展现了上海在发展中一系列历史特点。

所形成的

工部局大楼 A 四仓库弹孔墙 B 崧泽遗址博物馆 C 徐光启墓地 D

一大会址 E 青龙镇遗址 F 小刀会指挥部点春堂 G 山海火车博物馆 H 21、某班同学计划以行走上海的方式,了解上海的历史。晴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场馆和路线,完成下表。(①〜④填写字母进行配伍,⑤⑥用汉字填写主题,8分)

主题 探寻上海之根 了解上海古代航运贸易 追寻红色足迹 痛感列强的凌辱与侵略 ⑤ ⑥ 场馆或线路 ① ② ③ ④ B G B D H 22、“探寻上海之根”主题,体现了上海历史的悠久;“追寻红色足迹”主题,体现了上海作为红色革命摇篮的光辉历史。请总结归纳“『解上海古代航运贸易”、“痛感列强的凌辱与侵略”这两个主题所体现的上海历史特点。(7分)

(二)不同视角看孝文帝改革(20分)

某班历史社团就课堂中有关孝文帝改革展开了课外阅读与讨论。

王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课外阅读,(清)赵翼《廿二史札记》的部分内容:

魏孝文帝……欲迁洛以变旧风。恐大臣不欲,乃发京师步骑百余万南伐,至洛阳…群臣…请停南伐,帝曰:“今者之举,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若不南伐,便当迁洛。”…诏迁洛之人,死者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注:北方地名)人,皆为洛阳人。又诏改国姓为元氏。

2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魏”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个魏政权?王同学的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得以推进,得益于哪两个因素?(6分)

进而,王同学乂展示r这段文字的后半段: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24、王同学的这段材料,表达了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怎样的评价?其依据是什么?(4分)

针对工同学展示文献的观点,李同学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反驳。他出示了钱穆《国史大纲》的引文:

魏孝文迁都…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呑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三则…一般鲜卑人,建国已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孝文帝…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整体的汉化。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25、若要有力反驳王同学第二段材料,李同学必须结合本段材料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4

分)

社团指导老师在听了两位同学的发言后,肯定了他们发言的合理性。同时,引导他们参看新版部编教科书对于这段历史的陈述: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6、相比前面的材料,这段文字从更深刻、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一历史,试说明之。(6分)

(三)“科学观”的变迁(25分)

当西方科学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科学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材料一: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有西洋人,吾惧其挥金收拾我天下之人心,如厝火于积薪之下(注:将火苗放在柴堆之下),而祸发之无日也。…(西洋历法预测日食)即使准矣,而大清国卧榻之内,岂惯谋夺人国之西洋人鼾睡地耶!——杨光先《不得已书》

(注:康熙年间,杨光先诬告传教士汤若望之西洋历法妖言惑众,汤若望入狱。后两人赌测日食,西洋历法精准而杨光先预测失败。杨于是写此书辩护)

材料二: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

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864年)

材料三: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问题:

27、根据材料一,杨光先看待西方历法的言论体现了其怎样的矛盾心态?(4分)

28、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三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材料,归纳出材料中对“科学”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6分)

29、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科学观”的变化?(15分)

长宁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中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2020.12)

一、选择题(共40分) 1 A 11 B 2 C 12 B 3 B 13 A 4 D 14 D 5 B 15 C 6 C 16 B 7 C 17 A 8 B 18 A 9 A 19 B 10 C 20 D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一)行走上海,感悟历史(45分)

21、(DC;②F;③E;④A;(每空4分)⑤感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抗争;⑥感知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化。(每空2分)

22、“了解上海古代航运贸易”主题,体现上海作为古代交通要冲的特点。通过“痛感列强的凌辱与侵略”主题,体现上海曾作为中国半殖民地缩影的特点。(每项3分,格式1分) (二)不同视角看孝文帝改革(20分)

23、政权:北魏。(2分)因素:一、灵活的策略;二、坚定的决心。(每项2分,共4分) 24、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一定的批评态度(2分)依据是: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用汉族文化改变了鲜卑族尚武的精神,导致国家衰落。(2分)

25、可以论证的角度:一、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二、国家衰落原因多样。(每项2分,共4分)

26、从时间角度,不再将孝文帝改革作为一个孤立历史事件作短时段分析,而是放眼长时段,从之后国家H趋统一的历史影响来评价孝文帝改革。从空间角度,不再局限于北魏一个王期的疆域,而是从全国的统一来看问题。从民族交融角度,不再将鲜卑族、汉族看作孤立的、对立的民族,而是从中华民族的角度审视问题。从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不再计较一朝一代的得与失,而是从整个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视角审视问题。(四选其三,每项2分)

(三)“科学观”的变迁(25分)

27、既无奈承认西方历法的先进,又惧怕先进的西方科技对中国的威胁。(4分)

28、时代背景: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展现无遗,清军武器的落后残破使一批开明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中国科技的落后,促使洋务运动的启动。(2分)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国家再次陷入混乱,人民思想仍然愚昧、封建,一批思想家提出民主科学的救国主张,促使新文化运动的发端。(2分)认识的改变:从将科学局限于器物、技艺等有形的物质方面等。表象的科学观,进步到将科学视作一种方法(科学法则)、精神(理性精神)等比较深刻的科学观。(2分)

29、(参考视角)中国的“科学观”从惧怕、反对先进科学、到视科学为先进器物的简单科学观、再到认识到科学法则、理性精神等重要性的深刻科学观,是与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浪潮相同步的,即:随着西方先进科技理念的传入,促使中国逐渐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

中国“科学观”的不断深化,与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步演进,也与中国志士仁人利用西方科学挽救中国存亡的努力过程相同步。这些因素促使他们不断扩大对科学内涵、外延的认识。

从惧怕接触到利用科学技术到“科学”认识、利用科学,体现了一系列有识之士在寻求民族自救自强道路上不断探索并逐渐接近“科学”的真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