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 2011 学年至 2012 学年 第 二 学期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学姓

号 名

指 导 老 师

交稿日期 2012年6月27日 成

阅读教师签名 日 期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 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互联网本身的特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外因,如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因,即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网络成瘾宜疏! 不宜堵! 疏导青少年网络成瘾,关键在父母。网瘾难戒, 面对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防治措施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是指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因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 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等受损的行为。网络成瘾又叫网络性心理障碍、互联网成瘾、网络依赖等,是由美国学者Goldberg 在1986 年首先提出来的, 英文全称是“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简称IAD。

台湾学者周倩( 1999) 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所做的定义加以修改, 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 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网络成瘾是由于个体缺乏自制力, 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个体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 为了从上网中获得愉快和满足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 为了上网甚至不惜对身边的人撒谎, 下网后感觉不快、焦虑和抑郁, 强令中断会出现戒断症状, 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 而是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等问题。

二、网络成瘾成因的分析

其实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体,通过对已有研究

的分析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1)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

①网络成了青少年宣泄和倾诉情感的重要渠道。当代青少年强烈地追求个性,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被他人的尊重,希望在群体中有一定的位置,有良好的社会评价,而同时他们也很容易走极端,当社会评价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往往会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但是如果社会评价与自身需要不符时,他们就会情绪低落,妄自菲薄。青少年还处在情感不稳定的非常时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自我情感与社会现实相互冲突,而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实现他们需求的空间,他们迫切需要释放精神压力,网络成为他们宣泄和倾诉情感的重要渠道。

②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渴望被看作大人,渴望被尊重和被理解。因此,在青少年身上,社交和尊重的需要体现得最明显。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比较盲目,思想和行为比较幼稚,致使有些青少年的这些需求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于是他们网络的匿名性和丰富性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

③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

青少年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互联网的平等、开放和互动, 大大激发了青少年的尝试和猎奇心理。在网络世界里, 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自我,他们容易在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获得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这又成就了他们的自我满足心理和减压心理的要求。

④网络也满足了青少年的性需要

随着青春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青少年对与性有关的问题产生一种神秘感,很希望了解各种知识,但在现实中却得不到满足。而当我们性教育方面知识不足时,网络淫秽色情影片强烈的吸引青少年。

⑤青少年缺乏自控能力, 认知能力有限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差,在认知方面也还很有限。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诱惑住。

( 2) 互联网本身的特点。

①互联网上人际互动行为的方便、即时、匿名特征在网上,上网者可以很方便地在同一时间与世界各地人进行交往。他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出现,甚至可以以一个他在生活中永远无法实现但又渴望已久的形象出现。在网上可以自由地表达任何观点,哪怕它是社会禁忌等。在与人交往时,上网者可以隐瞒自己的一切真实情况。正是由于网络的这种平等、自由、随意、很容易建立大量新的人际关系的特征,深深吸引着人们。

②网络自身的诱惑

网络的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吸引人特点,其中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们不受任何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网络游戏体现了可操作性主,在网络游戏中可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理得到满足。

③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

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对青少年缺乏教育和关心,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情感关怀需要,这样就使不少青少年把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场所。从社会方面,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程序制作者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以致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吧规范性不强。即使法律明文规定网吧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但是仍然有的网吧为了牟取暴利而向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甚至有的还给未成年人提供色情影片。从学校方面,由于在应试教育下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使青少年从网上寻求一种寄托。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疏导

1.父母的关键作用

面对网瘾少年,专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不能堵,只能疏。堵! 只可治标,甚至不能治标,强制切断孩子跟网络游戏的联结,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极端事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本身属于弱势群体,身心正待成熟,他们在进入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会对父母的言行举止、人生价值、社会奉献有新的自己的见解,做出新的人格定位,同时他们自己的人格也逐渐成型,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久远的,甚至是终生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行为方式。青少年涉世未

深,思想很单纯,他们渴望交流、互动、平等、理解,渴望被父母尊重,渴望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然而多数父母要么是因为工作忙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要么是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要么是过于溺爱包办太多;要么是把孩子当成出气筒,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孩子。如此看来,表面上似乎是孩子被网络所吸引,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对孩子的忽视与不尊重把孩子推向了网络。父母应该正确对待子女网络成瘾的现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即使他们已经上网成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挫折,上网成瘾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相信孩子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

(2)永远不要放弃孩子,也不要急功近利,孩子脱离网瘾需要过程,更何况孩子网络成瘾也有父母的责任。

(3)不要过多指挥命令孩子,要善于与孩子沟通,学会做孩子信任的朋友,同时父母也需要经常学习,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

(4)防止过度教育。孩子是需要赏识的,但如果把赏识当成无所不包的教育理念,难免会变成溺爱。孩子是需要被要求的,但如果把要求当成苛刻,难免又会变成暴力。过度教育容易扭曲孩子的心灵。

2.预防和心理干预 (一) 网络成瘾的预防

面对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应该未雨绸缪,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要进行网络知识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上网纪律教育,从一开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上网认知。其次,本着尊重、理解、关怀的原则,平等对话,善意劝告,循序渐进,及时开展关于上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1)认知改变法,主要是指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通过上网知识讲授、与学生交谈、开展有关上网的讨论( 专题讨论或辩论) 等;

(2)榜样示范法: 典范、模范等,可以通过介绍网络知名人物的成功事迹来激励青少年,还可以通过讲述网络成瘾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典型案例给青少年以警示;

(3)心理修养法: 有立志、内省、慎独、座右铭等方法,以座右铭为例,可以在网络教室的电脑桌上贴上警示语,时刻提醒青少年的上网行为,也可要求他们自己上网前准备好自己喜欢的上机座右铭;

(4)环境陶冶法,指净化网络环境,弘扬网络的学习功能,使整个网络有着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即使是人人都上网,也只是将网络作为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工具。

(二) 网络成瘾的干预

确定某个青少年已经沉缅于网络,此时通过说服教育、责骂、训斥都已经不起作用,而必须进行心理干预才有可能收到效果,使他们回到正常状态。

所谓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的活动。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1) 强化干预。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实际操作中,干预方法使用最为普遍,效果也最好。在网瘾的干预中,奖励的适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青少年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 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适用条件是,一旦发现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最想要的事物的权力,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2) 厌恶干预法。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社会不赞成法、内隐致敏法等。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青少年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 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青少年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内隐致敏法: 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制止、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3) 转移注意力法。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转移他的注意力,从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4) 替代、延迟满足法。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培养替代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同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让网瘾青少年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网瘾青少年的上网时间( 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 ,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瘾的目标。 (5) 团体咨询。将患有网瘾症的青少年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

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作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 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在咨询小组这个具体而细微的社会环境中,组员们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纠正、训练和发展自己,最低限度地消除网络心理障碍,从而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

四、小结

对于网络成瘾严重的孩子,要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治疗,必要时辅之以药物, 防止严重化。总之,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迫在眉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呼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界齐心协力,为了让青少年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令平. 让教育像网络一样吸引学生 兼论网络成瘾学生的矫正[ J] . 陕西教育, 2006 ( 1) : 6- 8.

[2] 潘晓群. 找回迷失网络的孩子 有关青少年网瘾的报告[ J] . 江苏卫生保健, 2006 ( 2) : 18-19.

[3] 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 M]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226-230.

[4] 韦凡荣.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 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 1) :170- 172.

[5] 吴汉荣.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J] .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 5) : 369- 370.

[6] 􀀂蔡炎斌.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J] .长沙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123-125

[7 ]陈侠.黄希庭.白纲: 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355~359。

[8]杨容.郑涌.阮昆良: 网络成瘾实证研究进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40~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