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姓名:周源
学号:08011405
指导老师 : 张小强
日期:2013年 4月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周源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统计、 收集与分析 , 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 本特点和主要表现出发 , 以饮食和文化的互融关系为主线,对饮 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基本状况、饮食文化的区域性、饮食 文化的层次性、中国饮食民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 进行概述 ,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 成果。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层次性、饮食民俗、文化差异 1饮食文化概述
1.1 饮食文化概念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 是介于狭义和广
义的“文化”二者之间而又融合两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 的文化范畴。普遍理解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 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 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 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 1 ]。
总言之 , 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 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 2 ]。周全霞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继
承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 [3 ]。
1.2 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及现状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有: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 (或一个民族 在什么条件 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因而它由食物原料 (生 产、开发、选择、分类等 、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 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构成了 特定的学科领域。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概括 [ 4 ]: (1 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纵观历史,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 \" 吃 \" 的文 化, 另一方面却是相时落后的研究和很少的关于饮食文化研究的记录文 字。即使是明中叶以后,饮食文化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系统化,专著增多 且富于实践性,但仍然停留在叫浮浅的层面,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是实录 性的文字,缺少分析综合,仍属于一种文学知识的余暇笔墨。
(2 近代至 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中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 刻反思, 中
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科学研究也如同历史文化其他专项研究一 样蓬勃开展。孙中山先生首先明确指出其为文化之后,人们开始科学地 认识民族饮食文化,并借助西方文化带来的新方法、新力量。
(3 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严格的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在近现代 的兴起,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该国学者为主力队伍研究的。 (4 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 研究,进入了以中国人自己的研究为重心的深化阶段。对饮食的研究是 以烹饪为中心进行的, 许多意见都是在 \" 烹饪王国 \" 的旗帜和弘扬意识下 发表的。 菜谱类书和烹饪技术普及读物的大量出版是研究的基本特色和 主要成果。
2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2.1 菜系区划与研究
菜系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味菜肴体系 , 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 组成部分 , 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中
国幅员辽阔 , 自然环境千差万别 , 且历史悠久 , 民族众多 [5] , 各地社会文 化习俗差异大 , 从而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饮食。研究饮食文化地 理时 , 人们习惯用八大菜系或四大菜系来分析 , 其划分标准包括烹饪手段 、口味、饮食方式、食用原料等多方面因素。目前有“四大菜系说”、“ 八大菜系说”、“十二大菜系说”、“十六大菜系说”等多种提法 , 其中 最通用的是“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两个说法。“四大菜系”是指黄 河流域的鲁菜、 长江中上游的川菜、 长江下游的淮扬菜和珠江流域的粤菜 [6]。“八
大菜系”除鲁菜、淮扬菜、川菜、粤菜外 , 还有湘菜、徽菜、闽菜 、浙菜几大菜系。
菜系风味是饮食文化的基础,中国菜系各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各菜系 的特点均与其相应区域环境和历史发展有关 。菜系除了独立发展形成纯风 味菜系外,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发生融合,形成综合风味。如历史上的满汉 全席,便是因满族入关、康熙和乾隆多次南巡,为适应帝王和达官贵人的 高层次要求,融合了满族风味、京味、鲁味和淮扬菜的高级宴席菜系 【 7】 。 2.2 基于味觉的饮食文化研究
在辛辣口味研究上 , 蓝勇通过统计各地食谱中的辛辣指数 , 将中国的饮 食文化地理划分为长江上中游重辣区、北方微辣区、东南沿海淡味区 3个大 区 [8]。“南甜北咸 , 东辣西酸” , 这是中国民众中流传甚广的饮食口味地理 方位观 , 人们普遍接受这种观念并习以为常。李自然对这种传统的观念提出 了不同的看法 , 认为“甜、咸、辣、酸”的口味与地理方位的对应关系并不 完全成立 , 中华传统饮食口味地理方位观的实质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衍生物 , 只因历史发展的时空变化 , 出现历史记忆的重组与编排而遮掩了其本来面
目 , 最终形成今天这个认知模式 [9]。
2.3 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饮食文化特点研究
在春秋战国时期 , 中国菜已有将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菜和以黄河流 域为主的北方菜来区分。赵荣光先生在《赵荣光食文化论集》 [10]中提出“饮 食文化圈”概念 , 否定“菜系说” , 从全国、全民族的视野把中国分为“东
北地区”、“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东南 地
区”、“中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 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区”等 11个饮食文化圈。各区域的饮食都 以一定历史文化为依托 , 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演变发展起来。
2.4 特殊饮食文化研究
有些如食花文化、食虫文化、生食文化等独特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十分少 见 , 但这些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食虫文化 , 杨世诚认为 [11], 昆 虫是重要的食物资源 , 具有营养价值高、繁殖速度快、食用方法多样特点。 目前中国食用昆虫开发利用主要在于昆虫菜肴和昆虫蛋白这两个方面。食花 文化是中国云南地区独有的饮食文化 , 云南民谚“云南十八怪中”就有“鲜 花当蔬菜”这一说 , 是云南白族等少数民族世代摸索和传承所产生的饮食文 化。生食文化在中国也拥有悠久的历史。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地区 , 由食 鱼文化和生食蔬菜文化延伸而成。
3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3.1饮食文化层
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即饮食文化层(简称饮食层,是我国著名饮食 文化专家赵荣光教授提出的 [12]。 是指在中国饮食史上, 由于人们的经济、 政 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的社会层次。
中国封建历史时代大致有以下五个基本的饮食文化层 [13]:果腹层、小康层、 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
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 , 其中以占全部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为 主体 , 包括城镇贫民 , 以及其它贫困者。果腹层是个基础的层次 , 是反映历 史上中国人即民族生活基本水平的层次。作为民族饮食的基本群体 , 作为饮 食文化之塔的基层 , 果腹层是最少“文化特征”的一个文化层次。
小康层大体上由城镇中的一般市民、农村中的中小地主、下级胥吏 , 以 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它民众所构成。这个层次里的成员 , 一般情况下 能有温饱的生活 , 或经济条件还要好些。他们的饮食构成要比果腹层的人们 丰富 , 既可在年节喜庆时将饮食置办得丰盛和讲究一点 , 也可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改善”和调剂 , 已经有了较多的文化色彩。
富家层大体上由中等仕宦、富商和其它殷富之家构成。这一层次的成员 有明显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优势 , 有较充足的条件去讲究吃喝。在整个 社会饮食生活的层次性结构中 , 这一层次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 在社会风气 的演变上起着不可忽视的联结和沟通上下层次的作用。中国历史上高层次的 饮食文化审美实践与理论的“十美风格” , 也产生于这一层次和第四层次 , 成为上层社会饮食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贵族层主要是由贵胄达官及家资丰饶的累世望族所组成。他们往往是权 倾朝野的权贵 , 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或名闻遐迩拥资巨万的社会成员。一批 趋附行走在贵胄达官之门的幕僚 , 也附属于该层次。中国历史上贵族层这种 独特的社会政治地位 , 决定了它在整个社会饮食文化结构中导向风俗的特 殊作用。宫廷饮食文化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 , 是以御膳为重心 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 , 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 的饮食生活 , 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活动。
宫廷层在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 精神、 文化地位 , 使其对社会各饮食文化层面具有以重射轻的特别作用。
在饮食结构层次的金字塔图中可以看到:“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 图形中所占的比例大约是 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 2/3合成的下层 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额 90%; “小康层” 和 “富家层” 分别约占 7%、 4%; “贵 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 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中层社 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 4.5%、 5.5%。这也与中 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杜会经济地位极不 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这种量的种比,基本上是符合 18 世纪人口大爆炸以 前中国历史上民族食文化结构的一般性特征的。
但是,总结发现:
中国饮食文化之花的根系虽然吸取着下层社会的营养,但其艳卉却大都绽放 在上层 [14]。 无论是烹调技艺的不断提高, 还是佳肴制作的成就, 无论是开风 导俗,还是创立风格,以至民族总体风格的形成,上层社会饮食文化层的历 史作用都是不容低估的。上层社会特有的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优势, 既赋予较高层次食者群以优越的饮食生活,同时也赋予这些层次以特殊的文
化创造力量。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在上流社会饮食层不断再创造的 过程中实现的。
3.2 饮食文化层次理论的现实意义
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较为准确地认识了饮食文化生活,将历史文化 的分析趋于量化, 对于分析现实饮食生活具有借鉴意义 [15]。 消费者所处的文 化层次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其消费,在当今社会文化水平对一个人的收入水 平、品位、消费观念、消费倾向等都具有一定影响,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消费 者群体 , 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群团属性 , 如 : 白领阶层的饮 食消费明显地不同于工薪阶层的饮食消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饮食水平与 高薪阶层的饮食更是天壤之别。利用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分析现代饮食 文化层:对于餐饮企业而言 , 有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找准目标市 场,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和利润。另外,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认为各饮 食文化层均受当时、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由于这种制约作用对上 层的影响要比对下层的影响大,同时,上层对下层的辐射作用也大于下层对 上层的影响,一般来说,下层社会主要提供食物原料,饮食文化的创造主要 集中于上层社会。因此,要研究现代饮食生活就要对上层饮食文化的优势给 予充分的重视。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意义不仅局限于饮食文化范畴 , 对于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中国饮食民俗
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饮食民俗亦是如此。
饮食民俗 [1]是指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 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 也称饮食风俗、 食俗。 中同食俗一般包括年节食俗、日常食俗、人生仪礼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内 容,而若按民族成分来认识,又可以有汉民族食俗、少量民族食俗等类别。 4.1饮食民俗的成因
探寻其成因,中国食俗主要来于五个方面 [15]:
一:经济原因。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
撰风格。鄂温克族猎熊、哈萨克族牧羊、 , 高山族种节头、土家族栽栗树, 无不与此有关。久而久之,食物来源及其调制手段便会演化成为食俗事象的 主体。
二:政治原因。饮食民俗经常受政治形势的支配,像唐王朝崇奉道教,视鲤 鱼为神仙的座骑,加上“李”为国姓,讲究避讳,故而唐人多不食鲤鱼,唐 代也极少见鲤鱼菜谱。
三:地缘和气候原因。饮食民俗对白然环境有很强的选抒性和适应性,地域 和气温不同, 食性和食趣自然也不同。 像西北迎宾多羊撰、 东南待客重水鲜、 朝鲜族爱吃苹果梨泡菜、壮族会做竹筒糯米饭,以及东淡、西浓、南甜、北 咸的口味嗜好的分别。春酸、夏苦、秋辣、冬咸季节调味的变化均与就地取 食物、因时制菜的生存习性相一致。这种饮食上的地区性差异,正是各种菜 系或乡土菜种风味特征形成的主要外因。
四:宗教信仰原因。民俗是退化的宗教,不少食俗是从原始信仰崇拜或现代 人为宗教的某些仪式演变而来的。像蒙古族尚白以白马奶为贵、高山族造船 后举行“ 抛舟” 盛典,宴请工匠和村民、布朗族逮着竹鼠必须戴花游寨后 方可吃掉。
五:语言原因。语言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食俗世代传承的工 具,同时语言木身也是民俗事象之一。像刀工、涨发、灼水、走油、火候、 调味、端托、折花这类烹饪术语的问世 , 以及某些食品的传闻典故,某些地 区的饮撰歌谣,某些菜种的方言土语,某些名师的雅号美称之类,无不具有 这种属性。而且不少涉撰语言被各阶层采用后,就变成全社
会习用的普通词 汇,随着这类词汇的广泛传播,它所体现的食俗也就逐步地深入人心了。 4.2 中国食俗分类
4.2.1 年节食俗
年节食俗,即年节期间饮食文化方面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事象。它 是年节文化的重要表现式,也是观察节日家宴的最好窗口。其传承惯制有:年节文化的历史延展性和区域播布性、趋吉避凶的心态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 盼、敬神祭祖同宴客娱人并举、劳逸结合、尝新品味与养生疗疾统一、敦亲 睦谊,共享天伦之乐、节令中的民间故事及其教育功能。
4.2.2 婚寿喜庆方面
其传承惯制有:特定的办宴目的与设席方式、慎重商订客人名单、讲究 开席的时间地点、席位与程序、注重菜品的套路、名称及忌讳等。
4.2.3 家庭生活方面
其传承惯制有:秉承祖风的家庭膳食结构、节俭为本,四时三餐统筹安 排、家传名食的乡土风味与调制常规、以健康生活、延年益寿为目的的饮食 忌宜、宴客家规以及对特殊成员的照顾等等。
5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习惯、食材对象、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 饮食环境要求、 用餐礼仪等方面都有众多显著的区别, 这些区别是由于不同的地
域特征、气候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哲学思维造成的 [16]
5.1饮食观念不同
中国人不仅喜欢吃、 重视吃的场合, 还强调吃的美味。 “民以食为天” 但 “食 以味为先”。中国烹调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 这也是中国饮食独特魅力之 所在。 中国烹调美味的产生是各种调料、 辅料, 配料相互搭配、 相互调和的结果。 中国的饮食观其实是一种美性饮食观, 讲究五味调和, 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 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 当然中国美食在过分追求 “味” 的同时, 很难兼顾营养,这也是我们感性饮食观的外露。总之中国人重视吃、强调味。中 国哲学强调“和”,阴阳调和、五味调和,讲究的是统一、融合和和谐。不仅是 “色、香、味、形、器”的“和”,还要“阴阳五行、四季”的“和”,吃饭不 仅要味道鲜美还要和四季时令结合,至此才创造出中国的美性、感性饮食观。 西方国家虽重视吃,但其不管是在吃的重要性上还是对“美味”的重视上和 中国相比都相去甚远。 饮食对他们来说大多还是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或者是一种 交际方式而已。林语堂先生语:“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 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足以抵挡病菌的感染, 其他皆在不足 道中。 ” 所以, 即便他们的食物单调乏味, 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理性地吃下去的。 同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他们会关心所吃食物是否有营养, 营养成分的搭配是 否合理、 是否有利于充分吸收。 尽管中西方都有食物的搭配, 但中国强调的是 “美 味”,一种感性的享受;西方强调的是营养,一种理性的生存方式。
5.2饮食对象不同
生存环境不仅决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 而且对于该食物的获得方式
和消费方式等也影响至深 [17],中国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 为辅的农业基础之上的,所以历来大多以谷物或其他素食为主,肉类为辅。 但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 中国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 食物的种类 可以说无所不包, 烹调方法:炒、 煎、 炸、 蒸、 炖、 烤、 爆、 焖、 拌等五花八门。 食材的丰富、烹调方法的多样化, 使得中国人对吃更是乐在其中, 并且不辞辛苦 地不断追求创新, 把吃文化的享受发挥到极致。 中国饮食对象的广泛性是和感性、 随意、享受的饮食观念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上的“和”,在这里就是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食。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小部分。所以西 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 高 热量的, 但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 他们食材虽营养 丰富但种类单一, 制作简单。 他们吃的目的不在于享受, 而只是为了生存和交际, 所以他们会很乐于吃“大块牛肉”和“整块鸡”。理性、注重营养、简单,这依 然是西方理性哲学思维的表现。
5.3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不同
由于中国饮食对象的范围广,烹饪手法多样,所以烹饪准则和烹饪程序也 不确定,且同样变化多端。同样一个菜,因为配料、调料或辅料选择的不同,不 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 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是完全相 同的。在烹调程序上同样可以发挥每
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 为 了追求味道的独特和鲜美, 厨师们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食客和不同的 场合把同一道菜做出不同的变化。宏观、模糊、变化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 饮食操作准则和程序上的随意和不确定性就是其内在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在操作程序和烹调准则上的随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味”,对 味的强调和追求依然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阴阳调和、五味调和, 食材原料、辅料、调味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为一,包罗万象。
西方国家在饮食习惯上强调的是营养, 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 天然营养, 在饮食对象上相对中国而言又比较的单一, 西方人仅把饮食当做注入 一个生物机器里的燃料,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18]西方的菜谱整体上 看是科学和精确的,配料、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但其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所有的食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能吃到的地方都是一个味道, 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 全球通用的一整套操作标准进行烹饪的。这种烹饪手法做出来的食物,几乎都保 持着食物本身的味道,即使有不同食物间的搭配,也只是在容器之上的搭配。 5.4 饮食习惯不同 中国人用餐,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场合,大部分情 况下都是围桌而坐。所有的食物,冷菜、热菜、主食、副食、汤、甜点、水果等 等,全都放在桌子中间供大家共同享用。同时,会根据用餐人身份、地位、年龄 等的不同,尊卑有序地安排不同的座次。大家在宴席中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此 种用餐习惯看起来团结、热闹、祥和,也便于集体情感的交流。围桌宴饮符合我 们中国人 “民族大团圆” 的普遍心态, 单道菜品的 “味道” 整桌食物的 、 “搭配” , 以及用餐人员间的“团结、礼让”,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和”的体现。我们一向 以“和”、“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我们重视整体、强调全局,个体和局部被融 合在集体之中,“和”的
哲学思想导致了如此的饮食习惯。 西方人用餐的主要目的是充饥, 其次是交谊。 通常情况下的用餐都是分食制, 大家各自用餐互不干涉。而西式宴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交谊,所以此种宴会讲究 温馨、优雅和富于情调。西方人最钟情于自助餐,所有的食物依次排开,大家各 取所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走动,或是取食或是独处,当然最重要 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谊的对象。如果在多人餐桌共同用餐时,西方人更注重的 是和相邻人的交谈,而不是全桌人的交流。 5.5 餐具、用餐环境等不同 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五花八门,用餐时又是围桌共食,所以筷子的发明和使用 简直是绝配。筷子虽简单,但却几乎能应付一切食物。 西方人喜欢大块牛肉、鸡肉,又实行分食制,刀叉是最好选择。他们宴请 时,依然追求一种浪漫的情调,讲究安静,席间很少有人大声喧哗,甚至喝酒、 咀嚼食物时发出声音也被认为是不雅、不礼貌的。 中西饮食虽然在诸多方面存有差异,但这些差异也是相对的,在中西方文 化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它们已不断融合 [19] ,使得各不相同的文化加速了相互间 的吸收和包容,中餐西吃、西餐中国化都是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当然,我们在了 解、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通过饮食文化的传播来 搭建中西方沟通的桥梁。 11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6 评价与展望 总体而言, 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 有关研 究文献还很有限, 很多观点具有相似性却缺乏互补性, 大部分是结合实例进行 具体阐述, 对于中国整体的饮食文化研究不是很多, 且缺乏深度。 从研究内容来 讲, 对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并无确切统一说法, 缺少对饮食文化与一般文化 的比较。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的内容很少,还停留在较浅层面。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1 [2] 何宏.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7,(2:311-3131 [3] 王焰安.中国饮食民俗特点论[J].南宁职业技术学报,2007,(4:10- 131 [4] 周全霞.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7,(2:159-1601
[5] 王臻.论地理环境因素民族因素在民俗中的体现[J].延边教育学院学 报,2008,(2:9-121 [6] 郝志阔.“四大菜系”知多少[J].烹调知识,2007,(4:46-471 [7] 魏朝卿.中国菜肴的八系十六帮[J].中国营养保健,2003,(4:471 [8] 蓝勇.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J].人文地理, 2001, (5 : 84 - 881 [9] 李自然.试论中华传统饮食口味地理方位观的实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2 : 125 - 1291 [10] 赵荣光.赵荣光食文化论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11 [11] 杨世诚.中国食虫文化与食用昆虫资源开发[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 (9):12 – 14 [12] 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M]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8 [13] 陈娟娟.浅谈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J].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2007, (5):53 – 54 [14] 赵荣光.试论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中国饮食史论[C] .哈尔滨: 黑 龙江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5] 陈光新.中国饮食民俗初探.民俗研究[J].1995,(2:8 -16 [16] 蔡晓琳.中西饮食文化对比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J].2013,(6:173 -174 [17]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4. 12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18]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6. [19] 李亚东.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J ]. 烹饪知识, 2006, (10 : 8 – 91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