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结构加固工程
一、墙体单面喷射钢筋混凝土设计说明
(一)钢筋混凝土板墙材料和构造要求如下:
1.板墙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
2.钢筋网外表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钢筋网片与墙面的净空不小于5mm。
3.竖向钢筋为Ø12,水平钢筋为Ø8,钢筋间距尺寸均为200mm。
4.“L”形锚筋孔直径宜为锚筋直径的2~2.5倍,锚筋插入后应采用1:2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砂浆填实。
5.钢筋网四周应与楼板、大梁、柱或墙体进行可靠连接。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施工顺序:
1.原墙面清底,去除原有砂浆面层、对原有损坏墙体进行必要的修复,并将砖缝剔深10mm。
3.用钢丝刷和压力水将原墙面刷洗干净,并在砌体表面刷素水泥砂浆一道。
4.铺设钢筋并安设拉接锚固筋后,孔内嵌塞改性环氧树脂砂浆。
5.清除浮渣杂物,并浇水湿润墙面。
6.逐层抹喷射混凝土。
(三)如遇墙身裂缝,应剔除裂缝部位的断裂机砖,清理结合部位原砌体砂浆,并用净水润透周边砌体,采用MU10页岩砖、M10预拌砂浆进行掏砌。
(四)钢筋网穿墙及与附近连接应遵守下列各项要求:
1.墙面及周边的构件墙体钻孔时,应按设计要求先划线标出穿墙筋(或锚筋等)位置,以保证位置正确, 避免遗漏。
2.墙体的孔洞应用电钻打孔。
(五)铺设钢筋网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竖向钢筋应靠近原墙面。
2.钢筋网应用钢筋头或砂浆垫块预先垫出钢筋网与墙面的间隔距离。
(六)混凝土板墙施工要求:
1.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
2.喷射距离宜为0.8m~1m。当穿过钢筋喷射时,则应稍偏一个小角度。喷嘴应按螺旋形轨迹移动,喷射层力求做到厚度均匀,表面平整,不出现流淌和干斑,喷射混凝土用水压力
不得小于0.15MPa。
3.适宜的一次喷射厚度:掺入速凝剂时为60mm;不掺入速凝剂时为30mm。
4.喷射时,应先喷裂缝、孔洞处,后喷一般的补强面。对于喷射裂缝、孔洞或配置钢筋的结构面,喷射与受喷面的距离宜为0.3m~0.7m,以确保喷射质量。
6.当需留施工缝时,施工缝应向薄的一边倾斜,过度宽度一般为250~300mm。继续施工时,整个施工缝要清扫干净和保持潮湿,以保证喷射混凝土之间的良好粘结。
7.当喷射面自然平整过于粗糙时,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用刮刀将模板或基线以外的材料刮掉,然后用喷浆或抹灰浆找平。喷头应垂直墙面,喷头距离墙面0.7m左右。喷射层厚度应均匀,表面应平整,不出现流淌和干斑。
8.一般应在终凝后两小时即开始养护,每昼夜养护至少三次,养护时间不应少于十四天。
9.遇下列情况时,暂不进行喷射混凝土
(1)大风妨碍射手工作时。
(2)大风变冷接近结冰,工程不能得到保护时。
(3)雨水会冲刷新喷面上的水泥,从而造成混凝土脱落时。
二、墙体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设计说明
(一)实心砖墙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材料和构造要求如下:
1.预拌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采用M15。面层总厚度为40mm。
2.钢筋网外侧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0mm,钢筋网片与墙面的净空不小于5mm。
3.钢筋网的钢筋直径为8mm,网格间距尺寸为200mmX200mm。
4.双面钢筋网时采用“S”型Ø6的锚固钢筋以钻孔穿墙对拉,锚固钢筋间距为800mm,采用梅花状交错排列;单面钢筋网时采用“L”型Ø6锚固钢筋以凿孔填1:2水泥砂浆锚固,
孔洞尺寸为60mmx60mm,深1/2墙厚,锚固间距为400mm,呈梅花状交错布置排列。
5.钢筋网四周应与楼板、梁、柱或墙体进行可靠连接。
6.钢筋网的纵横向钢筋遇有门窗洞时,应将两侧的纵横向钢筋在洞口闭合,并在钢筋网折角处设置2Ø8加强钢筋,洞口角部亦加设Ø8斜向加强钢筋。
(二)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施工顺序:
1.原墙面清底,去除原有砂浆面层、对原有损坏墙体进行必要的修复,并将砖缝剔深10mm。
2.钻孔:对嵌固或穿越原墙体的孔洞、周边与附近墙体相连接的孔洞进行电钻打孔。
3.用钢丝刷和压力水将原墙面刷洗干净,并在砌体表面刷素水泥一道。
4.铺设钢筋并于孔洞处加设拉接锚固筋。
5.浇水湿润墙面,并清除浮渣杂物。
6.逐层抹水泥砂浆。
7.硬结后进行养护。
8.在墙面进行装饰施工。
(三)如遇墙身裂缝,应剔除裂缝部位的断裂机砖,清理结合部位原砌体砂浆,并用净水润透周边砌体,采用MU10页岩砖、M10预拌混合砂浆沿裂缝进行掏砌。
(四)钢筋网穿墙及与附近构件连接应遵守下列各项要求:
1.墙面及周边的墙体钻孔时,应按设计要求先划线标出穿墙筋(或锚筋等)位置,以保证位置正确,避免遗漏.
2.墙面的孔洞应用电钻打孔。
3.穿墙孔直径宜比“S”形锚固钢筋直径大2mm。
(五)铺设钢筋网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竖向钢筋应靠近原墙面。
2.钢筋网应用钢筋头或砂浆垫块预先垫出钢筋网与墙面的间隔距离。
3.钢筋网与周边墙体的连接,如短钢筋、膨胀螺栓与钢筋网的焊接应按图示要求检查核实。
(六)水泥砂浆压抹的施工要求:
1.水泥砂浆应按设计强度等级选用预拌水泥砂浆。
2.压抹水泥砂浆前,应沿墙面往返浇水湿润,并待墙面稍干后再进行抹灰。
3.水泥砂浆必须分层抹至设计厚度,每层厚度可为10~15mm。各层砂浆的接茬部位必须错开,要求压平粘牢,最后一层砂浆初凝时,再压光二三遍,以增强密实度。
4.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施工时,钢筋网与墙面间的距离应预先留出。
(七)施工条件及养护要求:
1.钢筋网水泥砂浆宜在环境温度为5℃以上时进行施工,
2.室内墙体抹面后,亦将门窗关闭,以免通风过强造成表面干裂。
3.水泥砂浆终凝后,应浇水养护,室内墙体面层每天浇水2~3遍;室外墙体面层每天浇水3~6遍。并采取措施,防止烈日暴晒,应设有专人负责养护工作。
4.水泥砂浆面层施工后,应注意检查不得有空臌、干缩裂缝及露筋现象。
三、墙体裂缝修复图
(一)砌体裂缝宽度>2.0mm部位修复处理:铲除原墙面抹灰层,对重新裂缝局部墙体进行掏砌,清理结合部位原砌体砂浆,并用净水润透周边其砌体,采用Mu10机砖、M10混合砂浆进行掏砌。
(二)墙体出现外闪情况处理:拆除外闪部位墙体,采用Mu10机砖、M10混合砂浆重
新进行砌筑。
(三)垂直及斜裂缝修复处理(砌体裂缝宽度<2.0mm部位):
1.裂缝部位沿砌体水平方向每皮砖均进行双面深耕缝,耕缝深度30mm。
2.清扫砖缝,用净水润透施工部位的砌体,布筋砖缝内先采用1:2干硬性水泥砂浆深勾缝10mm。按详图要求埋入钢筋,而后采用1:2干硬性水泥砂浆将砖缝捻实勾缝,非布筋砖缝均采用1:2干硬性水泥砂浆进行深勾缝。上述砌体裂缝修缮办法应按“墙体裂缝补强修缮详图”在墙体实际出现裂缝部位实施。
(四)水平裂缝修复处理:
砌体裂缝部位均应铲除原墙面抹灰,沿砌体水平缝方向进行深耕缝,耕缝深30mm,清理裂缝处水平砖缝,用净水润透其砌体后,采用1:2干硬性水泥砂浆,进行深勾缝并捻实压平。
(五)修复墙体应采用喷水养护,然后墙面抹灰按原墙面作法恢复。
四、碳纤维片材修缮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2007版)
(二)本次修缮工程所使用碳纤维材料,及其配套的环氧树脂胶。
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附录C的规定,A级胶必须进行安全性能检验。检验时,其粘结抗剪强度标准值应根据置信水平c=0.90、保证率为95%的要求,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状)破坏”。
三.碳纤维粘贴施工前,必须将砼板的质量缺陷、蜂窝、麻面孔洞一律采用无收缩水泥SCM或SCX聚合物砂浆进行修复,达到其强度值70%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三)施工步骤:
1.在碳纤维修缮施工前,应尽可能的卸去部分荷载,使碳纤维片粘贴施工时结构或构件承
受的荷载作用减小到最小程度。其修缮施工工序为:砼板表面处理→准备底层涂料→用环氧腻子进行残缺修补→贴碳纤维片→养护→完工验收。
2.砼构件表面处理
1)应清除被修缮构件表面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砼,露出砼结构层,并将表面修复平整。
2)对原混凝土构件的裂缝进行注浆封缝处理。注浆采用改性环氧树脂类、改性丙烯酸酯类、改性聚氨酯类等修补胶液和聚合物注浆料等合成树脂类修补材料。
3)被粘贴的砼表面应打磨平整,除去表层浮浆、油污等杂质,直至完全露出砼结构表面。转角粘贴处应进行导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不应小于20mm。
4)砼表面应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
3.涂刷底层涂料
1)应按产品生产厂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底层树脂。
2)用滚筒刷将底层涂料均匀涂刷于砼板表面。
3)待表面指触干燥时,即尽快进行下一步施工。
4.找平处理
1)构件表面凹陷部位应用环氧腻子填平,并修复至表面平整、顺滑,不应有楞角。
2)转角处应采用环氧腻子修理成光滑的圆弧,半径不小于20mm。
5.粘贴碳纤维片材
1)按现场实际尺寸剪裁碳纤维布。
2)按规定配制树脂的主剂和固化剂比例,搅拌均匀,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3)用特制滚筒沿碳纤维方向多次滚压、挤除气泡,使树脂充分浸透碳纤维布。
4)碳纤维片沿纤维方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0mm。
5)多层粘贴重复上一步,待纤维表面接触干燥时才可进行下一层的粘贴。
6)在最后一层的碳纤维布表面应均匀涂浸渍树脂。
6.养护:
1)粘贴碳纤维片后应进行养护,养护期内环境温度应不低于环氧树脂的使用温度。
2)养护期建议大于一天。
3)应避免风吹、雨淋和人为扰动。
(四)施工及质量要求:
1)原材料应有生产厂家的出厂检验合格证,进口材料要有商检证,或进行原材料试验。
2)每一工序均要按工艺要求严格进行。
3)碳纤维实际粘贴尺寸不应小于设计量,位置偏差不应大于10mm。
4)气温应在5℃~35℃之间,相对湿度不宜大于85%。
5)后期装修时碳纤维断面面积断丝率不得超过10%。
五、防潮层修复方案
1.掏换防潮层(带),应编制施工方案,在保证原有房屋结构和修缮施工安全的条件下,可采用无支撑掏换防潮层(带),不具备条件的应采用有支撑掏换防潮层(带)。
2.掏换防潮层(带),应采用分段、间隔、间歇作业方法。一般每个掏换段的长度为750mm,每1-2个掏换段为同一批施工段。墙体转角部位板带采用平头对接方式,无需采用八字对接方式。
3.新掏换的防潮层(带),宜设在与室外地面同一标高处,掏换段的作业长度,必须符合查勘设计要求。
4.掏拆施工段洞口,应连续作业,随掏拆随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应有专人随时注意上部结构和墙体的变化。如有砖缝松动开裂下沉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支顶加固。
5.换防潮层(带)时,应分段拉水平线,应坐浆饱满,接口严实做好隔潮。
6.防潮板带材料:灌浆料,钢筋为HPB300,为HRB400。
7.为确保该建筑主体结构安全,在拆改过程中不得使用风镐、重锤等冲击振动较大的机具,以避免对原结构构件造成损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