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往往重视组织检查学生的背诵,却常常忽
略组织检查学生的默写、抄写。程翔老师说得好,默写、抄写如果结合书法练习,抄写精美文段甚至全文,其产生的附加值将是令人吃惊的。为什么呢?你看,我们上课板书,其实对学生的直观影响也是很大的,好的板书,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我的学生曾经也醉心学习我的硬笔,所以,现在有的学生讲起当年我的教学,似乎许多东西都记不住了,唯独写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老师说写不好,其实有时可以让学生来写,他们也可以成为榜样的。对精美文段,有时还可以网上下载一些,供学生参考。课后,我们觉得,让学生买一本比较精美的本子来抄写是不错的做法,从初一开始,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书法,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类似的做法还有,比如鼓励学生,我们往往不经意会拿学生的不足做“靶子”,其实这也不应该,因为你拿优秀的学生作品来展示,本身就已经昭示了其他同学的失败——谁都不愿意自己是失败的,更不愿揭开失败的伤口流血。
当然,有些问题我们还心存疑问,比如语文是学生最不愿花时间学习的学科,而且学生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实在太少,即使少得可怜的时间,语文往往也没有份——在强大的数理化作业面前(我们学校还有英语科占用了大量课外时间)往往“忘记了(还有语文作业)”或没有时间了。我问过外省的许多学校,他们所遇到的情况大致相同。那么,应该怎样去争时间呢?郑晓龙老师说过,语文教师往往过于憨
厚、理想,结果往往被边缘化了,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啊!我的理解是,语文老师首先要把课上成受学生欢迎的课,只有学生觉得你的课有趣、有用,他才能心甘情愿地喜欢听你的话,做你的语文做业,看你的语文书,思考你的语文问题了——当然,“你的”本质上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只不过现在都似乎发生了异化。
这些天来,我也看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明知有疑问就是不肯说出来,明知别人表现一般,却要说还不错。这就是中国人的中庸啊!其实,说得狠一点,这叫做“狡诈”说得难听一点,这叫做“狡猾”,当然说文斯文一点,这叫做“含蓄”——中国字就是这么神奇,你不佩服还不行呢!以上是有感于班上同学互相评课时的表现,可惜当时我点评并没有学会如此说话,这也许就是我的“憨厚”乃至是“迂腐”的表现啊!
通过近两个月在这个平台的学习,我感受到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注意力又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把学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营造一种再现
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激趣”。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一般比较生动、有趣,情境再现十分容易。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没有感知到的部分,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
二、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难”化为“易”。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多媒体电脑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1、利用笔划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如生字“啄”,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
2、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中的难点。例如课文《詹天佑》,老师可以制作了几张动画片,帮助学生理解京张铁路修建当中的技术
性问题以及詹天佑的解决办法,形象、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这节课计算机的使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解决了文字、语言、挂图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
三、语文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动力,不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2、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我们活动的。教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现给学生,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例如,我们在讲《猫》一文时,若不能让学生在观看猫活动的可爱画面,不在恰当的时候展示猫的性格古怪,学生就很难理解“猫的性格实在古怪”的真正含义,也就难以体会到文中的精髓。这里课件的展示时机就是学生认识的最佳结合点,是应用多媒体的关键。 3、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多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排斥传统的媒体。多媒体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
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但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再如,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作用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