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化,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贪腐贿 赂的风⽓⼗分严重;⼀些皇亲国戚更是肆⽆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次,县⾥发⽣⼀个案件,有个农民夜⾥把耕⽜拴在⽜棚⾥,早上起来,发现⽜躺倒在地上,嘴⾥淌着⾎,掰开⽜嘴⼀看,原来⽜的⾆头被⼈割掉了。这个农民⼜⽓⼜⼼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的⼈。
这个⽆头案该往哪⾥去查呢?包拯想了⼀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按当时的法律,耕⽜是不能私⾃屠宰的。但是⼀来,割掉了⾆头的⽜也活不了多少天;⼆来,县官叫他宰⽜,也⽤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杀掉了。第⼆天,天长县衙门⾥就有⼈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
包拯问明情况,⽴刻沉下脸,吆喝⼀声说:“好⼤胆的家伙,你把⼈家的⽜割了⾆头,反倒来告⼈私宰耕⽜?” 那个家伙⼀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实实供认是他⼲的。
原来,割⽜⾆的⼈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去告发⽜主⼈宰⽜。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任地⽅官,每到⼀个地⽅,都取消了⼀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 关节,接贿 赂赂。包拯上任以后,决⼼把这种腐化的风⽓整顿⼀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写状⼦,还得通过衙门⼩吏传递给知府。⼀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声⼀响,府衙门就⼤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来,衙门的⼩吏要想做⼿脚也不敢了。
有⼀年,开封发⼤⽔,那⾥⼀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排泄不出去。包拯⼀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去催促,那⼈还强词夺理,拿出⼀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伪造的。包拯⼗分⽣⽓,勒令那⼈拆掉花园,还写了⼀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看事情闹⼤,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作⽍。有个权贵想通 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提醒他,别⽩操⼼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肆搜刮,私下贪腐⼀批,去讨好那些权贵⼤⾂。搜刮去的端砚⽐进贡的要多出⼏⼗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要过⼀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少,没有⼈不知道包拯是个⼤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阎罗”是传说⾥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他做靠⼭,他⼀点也不照顾。⽇⼦⼀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也不敢再为私⼈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官,家⾥的⽣活照样⼗分朴素,跟普通百姓⼀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份遗嘱说:后代⼦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腐罪,不许回⽼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做官清廉,不但⽣前得到⼈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说。虽然其中⼤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们对清官的敬慕⼼情。
【李时珍上⼭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年,尽情享乐,但是他⼜担⼼⾃⼰⼀天天衰⽼下去,有朝⼀⽇死掉,快活⽇⼦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百计寻找⼀种长⽣不⽼的药⽅。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的医⽣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qí)⼈。他的祖⽗、⽗亲都当过医⽣。⽗亲李⾔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受⽗亲的影响,常常跟⼩伙伴⼀起上⼭采集各种药草。⽇⼦⼀长,他能认得各种草⽊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做⼀个普通医⽣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闻⾃⼰是医⽣,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亲督促下,在⼗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意跟他⽗亲学医。正好在这⼀年,他的家乡发⽣⼀场⼤⽔灾,⽔退以后,⼜流⾏疫病,⽣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俩都很同情穷⼈,穷⼈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医治,不计报酬。⽼百姓认为他们医术⾼明,治病热⼼,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写过⼀本《神农本草经》,以后⼀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医看病的⽅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明了。
李时珍的名⽓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到处宣传李医⽣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次,楚王的⼉⼦得了⼀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是楚王的命根⼦,楚王怎么不着急?有⼈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看病⼈的脸⾊,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叫⼈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分⾼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正碰上朝廷征求⼈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批骗⼈的⽅⼠,在宫⾥做道场,炼⾦丹,想凭这些办法使⾃⼰长⽣不⽼。李时珍是⼀个正直的医⽣,看不惯那种乌烟瘴⽓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胜地。他上⼭不是为了欣赏景⾊,⽽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的药⽤性质。有⼀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去,听说那⾥产⼀种榔梅,吃了能使⼈返⽼还童,⼈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样,要地⽅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只不过像⼀般梅⼦⼀样,有⽣津⽌渴的作⽤,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们⼜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编写⼀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写成了的医药著作《本草纲⽬》。在这本书⾥,⼀共记录了⼀千⼋百九⼗⼆种药,收集了⼀万多个药⽅,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的贡献。
《本草纲⽬》出版以后,⼀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德⽂、英⽂、法⽂、俄⽂、拉丁⽂等许多种⽂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于那个迷信炼丹、⼀⼼想长⽣不⽼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不⽼,却因为误服了有毒的“⾦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朱载垕(⾳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郑成功收复台湾】
隆武帝在福州建⽴政权之后,他⼿下⼤⾂黄道周是个真⼼抗清的⼈,⼀⼼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的实⼒,不愿出兵。过了⼀年,清军进军福建的时候,派⼈向他劝降。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芝龙有个⼉⼦叫郑成功(福建南安⼈),当时是个才⼆⼗⼆岁的青年将领。郑芝龙投降清朝的时候,郑成功苦苦劝阻他⽗亲。后来,他眼见⽗亲执迷不悟,⽓愤之下,就单独跑到南澳岛,召募了⼏千⼈马,坚决抗清。清王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的将材,⼏次三番派⼈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清将⼜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他弟弟说:“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亲的性命难保。”
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封回信,跟郑芝龙决绝。
郑成功兵⼒渐渐强⼤起来,在厦门建⽴了⼀⽀⽔师。他跟抗清将领张煌⾔联合起来,乘海船率领⽔军⼗七万⼈开进长江,分⽔陆两路攻进南京,⼀直打 到南京城下。但是清军⽤假投降的⼿段欺骗他。郑成功中了清军的计,最后打了败仗,⼜退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清军已经占领福建⼤部分地⽅,他们⽤封锁的办法,要福建、⼴东沿海百姓后撤四⼗⾥,断绝对郑军的供应,想困死郑成功。郑成功在那⾥招兵筹饷,都遇到困难,就决定向台湾发展。
台湾⾃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明朝末年,欧洲的荷兰⼈趁明王朝腐化⽆能,霸占了台湾的海岸,修建城堡,向台湾⼈民勒 索苛捐杂税。台湾⼈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镇 压。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他⽗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湾。这⼀回,他下决⼼赶⾛侵略军,就下命令要他的将⼠修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
恰好在这时候,有⼀个在荷兰军队⾥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他说,台湾⼈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军⼀到,⼀定能够把敌⼈赶⾛。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攻进台湾的信⼼就更⾜了。
公元1661年三⽉,郑成功要他⼉⼦郑经带领⼀部分军队留守厦门,⾃⼰亲率⼆万五千名将⼠,分乘⼏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天,准备直取台湾。这时候,有些将⼠听说西洋⼈的⼤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乘坐的战船排在前⾯,⿎励将⼠说:“荷兰⼈的红⽑⽕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攻进台湾,⼗分惊慌。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在今台湾东平地区)和⾚嵌(在今台南地区)两座城堡,还在港⼝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
郑成功叫何延斌领航,利⽤海⽔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门,登上台湾岛。
台湾⼈民听到郑军来到,成群结队推着⼩车,提⽔端茶,迎接亲⼈。躲在城堡⾥的荷兰侵略军头⽬⽓⾊败坏地派了⼀百多个兵⼠冲来,郑成功⼀声号令,把敌军紧紧围住,杀了⼀个敌将,敌兵也溃散了。
侵略军⼜调动⼀艘的军舰“赫克托”号,张⽛舞⽖地开了过来,阻⽌郑军的船只继续登岸。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六⼗艘战船把赫克托号围住。郑军的战船⼩,⾏动灵活。郑成功号令⼀下,六⼗多只战船⼀齐发炮,把赫克托号打中起了⽕。⼤⽕熊熊燃烧,把海⾯照得通红。赫克托号渐渐沉没下去,还有三艘荷兰船⼀看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龟缩在两座城⾥不敢应战。他们⼀⾯偷偷派⼈到巴达维亚(今⽖哇)去搬救兵,⼀⾯派使者到郑军⼤营求和,说只要郑军肯退出台湾,他们宁愿献上⼗万两⽩银慰劳。
郑成功扬起眉⽑,威严地说:“台湾本来是我国的领⼟,我们收回这地⽅,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就把你们赶出去!”
郑成功喝退荷兰使者,派兵猛攻⾚嵌。⾚嵌的敌军还想顽抗,⼀时攻不下来。有个当地⼈给郑军出个主意说,⾚嵌城的⽔都是从城外⾼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源,敌⼈就不战⾃乱。郑成功照这个办法做了,不出三天,⾚嵌的荷兰⼈果然乖乖地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顽抗,等待救兵。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他们投降。在围困⼋个⽉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投⽆路,只好扯起⽩旗投降。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被 迫到郑成功⼤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台湾,成为我国历杰出的民族英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