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爱情后产生的怨妇诗
周红玲 文学院09级(4)班 36号
产生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最早最古老的诗歌文学总集——《诗
经》。《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绚丽夺目的瑰宝。《诗经》中的爱情诗则可谓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恋歌。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也有男女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描写的即是男女幽会的情形。亦有《郑风•子衿》描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挚缠绵。还有意境十分美好的《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上所举的都是《诗经》中对爱情的美好的描写的篇章,有单恋的两情相悦的。在奴隶社会末期一个大动荡的封建男权时代,这些美好的爱情都能有好的结果么,还是会像现代人所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呢?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郑风•女曰鸡鸣》
描写了一对夫妻间互相尊重,相敬如宾的婚后感情生活,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这样温情缱绻。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们最熟悉的一首怨妇诗《卫风•氓》,以一个普通的妇女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全过程。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从文章的语言情感的前后对比让读者明显感觉到这位女主人公对丈夫在结婚前与结婚后对她截然迥异的态度而感到的辛酸与无奈。《邶风•绿衣》也描写了一位不幸的女性,因妾得宠而失位。而发出“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感慨。更有《谷风》中那位初来夫家时家庭贫困,通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丈夫却变了心,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的悲惨的妇女。
可见,《诗经》中表现爱情结晶后的婚姻生活的诗大多都是不幸福的,而且女性在失败的婚姻中都是不幸的承受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诗经》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周代至春秋中叶。封建的男权社会,虽然没有封建社会后期的三从四德,可女性的地位仍然低下。女子得对丈夫忠诚,勤劳的工作,对丈夫的事业工作要支持,不能违反丈夫的意思,还得容忍丈夫纳妾。男女的婚姻关系的维持仅仅只靠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随着岁月的推移,女子人老珠黄了,丈夫对自己的妻子厌倦了便可以毫无条件的休掉妻子。男子在婚姻生活里享有不受限制的权利,更因为没有法律保障妇女的权益,使得很多妇女只能在自己人老珠黄以后不得不被迫接受被休的悲惨命运。不但在婚姻上失败,更要受到他人的耻笑以及娘家人的责备。在那个时代,妇女们的命运十分悲惨,她们被负心的男子欺凌乃至抛弃,却软弱无助,没有能力反抗,备受苦雨凄风的戕害与蹂躏。其实,这些不幸女子们自身都没有错!她们都有着勤劳贤慧的品质,也曾有过姣好的青春容颜。她们遭践踏被遗弃的悲剧发人深省:表面看,或因家庭经济的变化,或因颜衰色减美貌不再,或因所托非人,但根本原因乃是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诗经》中的这些诗篇,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先秦妇女卑贱的社会地位和她们在婚姻上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先秦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业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宋朝理学大倡之
后的森严,但由于妇女们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婚后遂沦为男子的附属品,于是,她们的命运便不能自主,而掌控在男子的手里。这就为不幸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孽种,一旦境遇变化,婚姻的危机便由潜在而趋外露,甚至走向对古代妇女们来说最为痛苦的绝境——休弃。
所以在爱情的风花雪月以后,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得到幸福。相反,由于先秦时人们的恋爱较为自由,女性都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爱情以后,她们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而沦为弃妇,令人黯然神伤。正因如此,导致了《诗经》中怨妇诗的大量涌现。
2010年10月29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