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化循环经济金融支撑环境的对策分析——基于环境金融的视角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28卷第6期 2011年3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VoI.28 No.O6 Mar.201 1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优化循环经济金融支撑环境的对策分析 基于环境金融的视角 邓 峤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循环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撑,然而,金融循环不畅直接制约了金融产业与 循环经济的融合发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环境金融视角切入,借用其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了循环 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循环经济金融支撑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金融;金融支持;金融支撑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1.06.00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348(2011)06 0028—03 刘红林Ⅲ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当前循环经济发展 中的融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循环经济 金融支持机制的建议;黄文青。 以广东为例,实证考察 了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和金融支持三者之间的相关关 系;李杨 将循环经济纳入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全面分 析了循环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提出了金融支持循 环经济发展的路径;丁玲华一 认为,金融资源的总量和 聚集能力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李 从而实现金融创新,并将国家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 环境改善联系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经济 学以及由此衍生的环境金融学应运而生。 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 金融创新,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目前,对于 环境金融,较常用的是《美国传统辞典》对其的解释:环 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样 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金融 不仅要求金融业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 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更强调金融业关注 虹 提出,循环经济发展需要配套的货币供给机制。以 上成果均为本文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们都在 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因 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为环境产业发展提 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环保产业和金融 市场的互动产生了全新的环境金融领域。环境金融成 为优化配置环保资源、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提高环保 企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实施环境金融,对于发展 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环境金融作为一门金融与环境相结合的学科,虽 然诞生只有近1O年,但已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向。相比传统金融,它更强调将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 展。这种理念正好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不谋而合,两 者具有极好的共生发展结合点。 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环境金融的框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我国 学者方灏、马中 认为,该体系主要由环境金融制度、投 资机构、经营业务、环境金融产品和环境金融市场五大 部分组成。本文较为认同这种划分,以下将主要以该 体系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当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 展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I环境金融理论简述 环境金融(Environment Finance)是1997年才出现 的一个新术语,在此之前,金融界和环境保护界都有各 自的体系、方法、界定标准等,相互之间没有形成联系。 但是,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 展中必须要考虑的成本投入,国内外学者与业界越来 2循环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 其原因 最早提出“循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K・ 越关注如何将传统的金融与环境产业进行有机结合, 收稿日期:2010 12 15 作者简介:邓峤(1 978 ),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 第6期 邓 峤:优化循环经济金融支撑环境的对策分析 ・ 29 ・ 波尔丁,他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以线性 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是依靠生态 ①自然灾害风险。循环经济项目,特别是森林保护等 项目的实施,极易受自然灾害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一旦 型资源循环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消耗、低 排放、高效率等基本特征。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生态 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而且有利于产 发生自然灾害,很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②技术 风险。循环项目技术往往属于新兴技术领域,处于当 前技术发展前沿,自然探索的成本也较高。③市场风 险。这是指循环技术创新研发的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所 接受并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④财务风险。由于循环 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入21世纪以来,循环经济作 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然而,由于其特有的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投资风 险高、外部性明显、投资主体以民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 经济具有较大外部性,项目收益难以内化为项目经济 效益,导致前期投资收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大 业居多等特点,导致循环经济发展普遍缺乏金融行业 的有效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虽然我 国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鼓励金融行业支持循环 经济发展的文件和政策,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尚未形成 完整的循环经济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政策零散、缺乏 操作细则、产权不清晰、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偏高等 问题突出,这直接导致了各类金融机构介入的动力不 足。同时,虽然我国政府近年来对环境问题提高了认 识,但仍然把环境问题置于经济增长的大目标之下,尚 未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性投融资政策。循环 经济企业一般为新兴行业,它们的发展前景普遍不明 朗,而且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防范信贷风险或获 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银行大多对上述行业采取了谨慎 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 高、担保条件苛刻。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以低利率为 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没有制定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 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 的产业绿色投资基金。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 局限于加大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 企业授信等传统作法,没有制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 的综合性环境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专项优惠措施。从 环境金融角度来讲,就是缺乏环境金融政策,没有把环 境的外部性内化为金融企业的内部发展动力。 (2)投资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由政策性 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 及多种形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多层次金融市场 在我国已经形成,但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建 设仍不完善,各金融主体长期以来一直以国有大型企 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追求规模效益。同时,循环经济的 高风险、高投入、外部性等特征与金融机构现在的经营 理念还难以协同,从而导致了金融投放主体与循环经 济客体的错位。因此,各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 积极性不高,很难对循环经济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 持。另外,由于循环经济项目有别于传统项目,为控制 风险,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项目的贷款条件过 严、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过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环保企业的积极性。 (3)经营业务风险较大。金融业务风险过大源于 循环经济本身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数金融主体为风险回避型,循环经济技术投资和项 目建设的潜在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自然会抑制其 开展循环经济业务的积极性。 (4)循环金融产品的针对性不强。这主要表现在: ①资金投入以财政为主。当前,虽然循环经济的概念 已得到普及,但对其内涵与外延的定义还比较模糊,这 直接导致金融主体创新产出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不 足,仍以财政投融资为主。②金融产品未与循环经济 发展形成一体化。这主要是指金融机构还未摸索出一 套针对循环经济的风险控制体系,资金投放前缺乏全 面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 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评估,使投融资无 法形成“融资一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造成投资的 极大浪费,不能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效地发挥 作用。 (5)环境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尽管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已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发展战略思想,可持续发 展战略已经在很多国家开始实施,但人们在处理发展 与环境、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等关系的问题上,仍普遍 存在急功近利、行为短视的做法。银行的环境金融还 没有建立,证券市场没有专门的支持绿色企业的融资 支持制度,企业融资困难。绿色企业和其它企业一样, 存在发行企业债券的困难。适合绿色投资的融资途径 较缺乏,造成直接融资困难,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银行 贷款是绿色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由于许多绿色投资 项目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 绿色投资增长缓慢。 3 优化循环经济金融支撑环境的对策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融资来源主要包括三大类: ①政府投资。这属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资金”,既 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循环经济建设及相关科研项目 的直接投入,也包括其对循环经济项目主体的税收补 贴;②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股权投资。这 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金来源;③企业自身的投 资。这是循环经济最基础也最“可控的”基金来源,涉 及生产设备更新改造的投入等。 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实 际经济运行中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支持对循环经济相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拒 关的科技创新的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任何一种现代经济模式的发展都需要强大 成本等措施的激励下,必然可以调整其收益函数,提高 投身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继续构建循环经济金融支持体系。完善金融 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也不例外,而金融产业是一 个最典型的逐利产业,因此,只有建立一种循环经济发 展与金融循环的有效内嵌模式,才能最终实现政府、金 市场建设,不断扩大循环经济融资渠道,建立循环经济 的良性金融循环通道。①应进一步转变银行类金融机 融机构、企业三方的共赢和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金融机构 l行业间资金流动l I企业决策l l环保产、J 的发展 ● ● ● 改善产业结构,减I少对环境的负效应I f考虑对环f I境的影响l  f资源利用率的提 l高,对污染的治理 l I I ● J生态环境的改荐、循环经济的发展J — 一 I 金融业的发展 l 图1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循环 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金融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四大国有银行 为主、多种股份制银行并存的间接融资体系和以证券 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体系,并探索出了一套与我国 传统产业发展相契合的运行机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 代表的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正在对该运行机制提出新 的挑战,投资体制改革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应尽快建立 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完整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①循 环经济金融支持政策优化要与国家循环经济产业政策 相配套,引导市场资金投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相契 合,从而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②循环经济金 融支持政策优化要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整体规划、 实施方案、政策措施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政策配套、措施 协调;③循环经济金融支持政策优化的各主体要进行有 效协同。国家金融管理机构要与产业管理机构和环保 机构加强沟通,确立金融创新的法律地位,制定一系列 标准和优惠政策,将环境责任内化到银行、保险和基金 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这样才能引导其 真正将口号落实到具体业务中,使其通过创新环境金融 产品来主动参与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系中来。 (2)改善成本收益函数,提高金融机构投身循环经 济发展的积极性。①要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收益率。 例如,在进行企业上市审批时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 在同等条件下,让承担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企业或资 源再生类的企业优先上市,从而提高循环经济投资企 业的资金收益;②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循环经济引导基 金,对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进行贷款贴息,提升其 循环经济贷款的动力;③对于投资机构在循环经济项 目中的收益可考虑进行税收减免,从而降低投资成本。 金融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在提高收益、减少风险、降低 构的经营思路,更好地发挥其资源引导与优化配置的 功能,促进其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循 环经济金融市场的交易活跃性;②进一步强化非银行 金融机构的市场功能。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小额贷款 公司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最有活力的金融机构, 它们天然地对中小科技企业拥有“认同感“,它们的参 与能促进循环经济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更好 地满足循环经济项目多样化的资金需求;③政府也要 加大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基础条件建设力度,既包 括设施等硬件条件,也包括政策等软件条件。通过以 上3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打通循环经济的金融 循环通道,形成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发展的良性 互动格局。 (4)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投资风 险。在传统风险控制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针对 性更强的循环经济项目风险控制机制,这样才能免除 金融投资的后顾之忧。①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完 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持金融业稳健运行,着重加强对金 融机构资金投入和风险度的监管,保证产业金融政策 的实施和资金的运用效率;②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 机构要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有效 保障机制,建立以风险防范和风险预警信息管理系统 为核心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预测预警有关金融风 险,及时掌控金融运行状况;③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新型银企合作关系,规范企业行为,完善信用制度; ④要强化制度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在循环经济领域, 目前政府相对其它市场主体还占据强势主导地位,因 此,一方面应继续加强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 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制度制约政府,使其不得随 意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确保金融机构安全 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 刘红林.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与优化机制问题 研究ED3.保定:河北大学,2O10. E2] 黄文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 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O10(11):30 32. [3]李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ED].青岛:中国 海洋大学,2006. [4] 丁玲华.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7,7(8):87-89. E5]李虹.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J].东岳论丛,2006,27 (3):204—205. E6] 方灏,马中.论环境金融的内涵及外延[J].生态经济,2OlO (9):50—53:72. (责任编辑:万贤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