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学发展的困境、反思与对策

来源:小奈知识网
振兴中医药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11月第32卷第11期总第440期 中医学发展的困境 \反思与对 策 李 虹① 摘要: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医学发展困境的历史回顾,从时代背景、医学的学科性质、科学概念等角度进行剖析,提出应正确 对待有关中医科学性的质疑,不要妄自菲薄。同时要积极调整心态,正视中医学的不足与缺陷,不要妄自尊大。中医人应 开阔思路,创新思维,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关键词:中医困境,废止中医案,科学优势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1)11—0068—03 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Its Predicament LI Hong.Humanities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After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predicaments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encountered in modern times,those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analyzed from history,Medicine discipline nature and scientific concept,The conclusion is that we should have a correct attitude and do not underestimate its inherent value.We should adj ust our mentality。realize the difficulties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fronts and do not overestimate its effect.We should possess an open mind and creative thinking,thus to foster the strength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ircum— vent its weakness. Key Words:the predica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proposal of the abol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superiorities 1 中医学发展的困境 而,中医学的磨难并没用因此结束,2006年张功耀以“告别中医 1.1 困境的起源 中药”一文再次提出废除中医,并在互联网上贴出《征集促使中 中医学发展的困境起源于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何祚庥、方舟子等知名人 随着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发展,西方医学开始通过教会传人中 士相继批评中医,方舟子出版《批评中医》一书,声称中医是“伪 国,但是1 9世纪中叶以前,除解剖学具有较大优势以外, 西医学 科学”,从而引发了新一轮中医学发展的困境与危机。 与中医学相比优势并不突出,然而l9世纪末2O世纪初以后,随 回顾近代以来中医学发展的历程,虽然历经挫折和磨难,中 着生理、生化以及细菌学说的发展,西医学的优势变得日益明 医学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一次又一次抗击病魔、维护中华民 显,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逐渐增多。1879年浙江人俞樾发表 族健康的临床实践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些都说明了中医学 “废医论”,第一次明确提出医道可废的主张,从此开启了近代中 的生命力。但是,困境与危机也警醒中医人:形成于2 000年前 医存废之争的序幕,中医学发展陷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生存危 的中医学毕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其缺陷和不足是难以回避的, 机Ⅲ 。 那么,在西方医学和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今天,中医人究竟该保 1.2困境与危机的历史回顾 持何种心态、采取哪些对策呢?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在新医事制度中未将中医学纳入国民 2反思与对策 教育,从而引发中医学第一次生存危机。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 2.1正确看待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 以余云岫为首提出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等四项废止中医的 回顾近代以来中医学所面临的磨难,似乎都与对中医科学 提案,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了中医界的强烈反响,请愿和抗议 性的质疑有关,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性是如何成为困扰 之声不绝,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中医学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峻 中医学发展的问题呢? 的生存危机l】】8。 。 2.1.1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有 中医在政治上遭受排挤的同时,中西医学术之争也此起彼 其必然性、但失之偏颇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 伏。余云岫以西医理论为依据对内经价值完全否定,并得出“旧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近代科学为代 医必亡”的结论。恽铁憔发表《群经见智录》和《伤寒论研究》予 表的西方文化开始传人中国,战争的失败、列强的入侵使国人意 以回应,张锡纯提出让中西医论争回到医学自身以及中西医和 识到,要强大就需要科学技术,要向西方文化学习,正是在此民 衷共济的观点,至此,中西医学术之争开始呈现出具有本土文化 族危亡之际,中国知识分子中一股反传统文化的思潮油然而生, 背景的西医与本土中医学之争l2]。 严复、鲁迅、梁漱溟、梁启超、陈独秀等近代文化名人纷纷加入, 建国之后,余云岫再次提出排斥中医的“改造旧医实施步 他们对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激烈批判的态 骤”草案,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政策的引导,中医 度,废止中医的观点也由此提出。陈独秀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 学在新中国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促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然 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 之说”,梁启超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应 ①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0029 该说近代反传统文化思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产生的社 Medicine and 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Nov 2011,Vol 32,No 11,Total No 440 中医学发展的困境、反思与对策——李 虹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11月第32卷第11期总第440期 会文化与心理基础,其愿望也是美好的,然而事物是一分为二 的,矫枉可能过正,中医学就是在此情况下成为了矫枉过正的牺 牲品,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 2.1.2以对中医的科学性质疑为由提出废除中医的论断之前 提无法成立 两个前提为:(1)医学属于自然科学,(2)判定中医存废的唯 一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西医学已然成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主 要力量的情况下,谋求中西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 2.3开阔思路,创新思维;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在反思中医的科学性与中医的现实境况的基础上,中医应 该顺应医学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挖掘中医潜在优势。只有 勇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发愤图强、扬长避短,才能寻 求中医学的突破和发展l_4]。 2.3.1 在研究方式上,应该在加强中医学传承的基础上,打破 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强化创新思维的研究 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医学传承 的方式方法上,主要有学院式教育和师承式教育两种,师承式教 标准是中医是否符合自然科学的特征。其完整的表述应该 标准是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但实际情况是中医学与18世纪 是: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因为判定中医学是否具有存在价值的唯 一发展起来的实验自然科学的特征不符,不具有科学性,因此中医 应当废除。显然,这一论断中的两个前提是无法成立的。 从学科性质来看,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体内的变化过程 确有其理化基础,因此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然而,人不仅 育是中医教育的传统方式_5],注重临床实践,教师通过言传身 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能较快具有临床实践能力,但多以个人 经验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训练,往往导致知识结构的局限;另 外,有条件接受师承式教育培养的学生数量少,不能满足中医药 发展的人才需求。学院式教育是当今中医教育的主流,在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较规范,中医理论学习较系统, 能够满足中医药发展中人才的大量需求,但临床实践的机会较 具有生物学属性,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因素同样对人体健康发挥 重要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其实是兼具自然、社会、人文科 学性质的学科,以中医不“科学”为名提出废除中医的观点,其实 质是将医学作为单纯的自然科学来看待,这显然是错误的。 从科学的涵义来看,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不断演变。科学最初起源于拉丁文scientia一词,泛指关于事 少,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6]。显然,两者各有利弊,应 该扬长避短,加强对这两种方式的改进及其融合的理论和实践 物的学问和知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8世之后英语 “science”的涵义逐渐减缩为指代事实、“真理”或理性的模式,严 研究,如近年来已经实行的师承制硕士教育、师承制博士后教育 就是这样的尝试,以提高中医学传承的效果,拓宽中医学传承的 渠道,为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创造条件。所谓固有思维模式是 复、康有为等人将其介绍到中国时首次译为科学。现代科学技 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人们对科学理解 产生了奇特的变异,现代人以标榜科学为荣,科学似乎成了真理 的代名词,呈现出神化和宗教化的倾向。废止中医派正是将医 学作为单纯自然科学看待的前提下,同时在科学涵义出现神化 和宗教化倾向的社会背景下,单纯以科学性作为决定中医存废 指受传统文化中崇古尊经观念的影响,在中医学研究中形成的 注经式研究模式,《黄帝内经》、《伤寒论》被看作是中医学理论的 圣经,不能怀疑、不能突破,所谓研究主要是指对经典文献的注 释和考证,致使中医学理论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一种超稳态结构[7]。体现在当今的中医学研究中,就是一味 强调对中医学理论的证实性研究,在中西医理论比较的背景下 的标准所得出的结论,这显然是武断的。 2.2正视中医学的缺陷与不足 如前所述,近代以来部分国人产生了对中医学妄自菲薄的 自卑情绪,认为中医学不科学应该废除,传统文化太落后应该抛 弃。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同样值得注意的方面,这就是 对中医学采取盲目乐观和陶醉的态度,对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成 就均以中医学古已有之而陶醉其中,让自己陷于盲目乐观之中。 2O世纪以后,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 高,特别是系统科学及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运用,一种超越生 物医学模式的新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而这与 为了证实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研究变成了通过现代科 学技术来验证中医学理论正确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先天欠缺 批判性思维,忽视了中医学理论自身的创新,很难促进中医学理 论的发展和突破。中医学要想在现代医学之林中占有一席之 地,就必须超越自身、不断发展,只有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 路,强化创新思维的研究才是真正发展中医学之路。 2.3.2 在研究内容上,挖掘中医潜在优势,发愤图强、扬长避 短,为中医学的发展和突破开辟蹊径 中医学中丰富的整体论思想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医学认 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人体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 联系的整体,人的躯体与精神、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 系和相互作用,疾病就是由于人体整体关系的失调而导致,所谓 阴阳失衡,气机失调是从整体上对病机进行的一种把握,中医 “证”所代表的是人体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在整体水平的一个反 映,中医的辨证施治就是着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功能,恢复人体 阴阳整体平衡。毫无疑问,中医学丰富的整体论思想对现代医 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缺乏近代基于实验科学的 从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来看,正面临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 学目的的调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慢性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以及现代医学在攻克上述疾病中 所遭遇的困难,特别是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医学的目的开始从 单一的治疗和攻克疾病逐渐发展为以呵护生命、把握健康为主 题的整体战略 ]。医学模式也从注重局部病灶治疗的生物医学 模式发展为注重整体平衡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 调整和转变也导致了医疗卫生战略重心的转移,预防疾病、维护 健康成为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同时,随着疾病谱的转变, 分析还原的基础,中医学对人体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认识是模 糊的,对疾病的定位以及微观结构的认识难以做到客观、定量和 人们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身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 病,而这些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心身医学的思想以及形神一 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以此为切人点,抓住机 遇,挖掘中医潜在优势、扬长避短,应该是中医学发展的突破口。 精确的程度l3],而这又反过来阻碍了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把握 和准确认识,这正是中医人面临的现状。如果我们不面对现实, 而是一味地陶醉于过去、妄自尊大,中医学的发展就会更加艰 难。应该承认,产生于2 000年前的中医学确有其缺陷和不足, 加强对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身医学等中医优势领域的研 Medicine and 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Nov 2011,Vol 32,No 11,Total No 440 堕芏蕉垦塑旦堡:垦曼 型茎二二至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11月第32卷第1l期总第440期 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都市 较好、受到广泛认可的某些病种或某种疾病的一定阶段。如,在 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传染病和抑 郁症等西医学还没有完全解决,筛选出若干在中医临床实践中 人群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态成为人们健康的一大 威胁因素。所谓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二者之间、没有构 成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但涉及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或社会适 应不良的一种状态或一个过程。它可能是有自觉症状但各项检 查没有异常,也可能是临床检验指标出现异常但不够疾病诊断 标准的情况,它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也可能恢复健康,往往 是可逆的lgj。怎样才能使亚健康状态不向疾病转化而向健康状 态转化呢?显然,这正是预防医学所关注的问题,中医学的治未 病理论就是着眼于此。 所谓“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最早见于《素问・四气通天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 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 有确切疗效的方药进行干预,进而对方药的关键治疗靶位及其 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明确中医治疗的优势环节。中医优势病种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是实现中医学理论创 新的源泉 ],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践意义。 总之,在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发展道路上,中医学应该、也 一定能与西医学共同承担起维护民众健康、呵护国人生命的使 命,使中医学在新的世纪绽放出自己异样的光彩。但前提是调 整心态,正视中医学的优势与不足,既不能妄自菲薄,过分看轻 自己,也不能妄自尊大,沾沾自喜,应该面对现实,发奋图强,发 挥优势,扬长避短,将中医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E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罗曼.西医东渐及其对中医的碰撞[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 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后,中医治未病思想又经 汉代张仲景、唐代孙思邈、元代朱丹溪、清代叶天士等历代著名 医家阐述而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 系,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新愈防复、病盛防危、已病防 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预防”,预防疾病的 发生、发展、恶化和复发_1 。如何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呢? 中医认为养生是治未病的基础和根本,并在两千多年的“治未 病”实践中发展出包括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养心,针 灸推拿在内的各种方法。由此可见,加强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 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发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干预上的优 势是中医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必将成为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学版,2009,30(7):60—63. [3]祝世讷.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2:8O一90. [4]杜治政.以理性的思维看待中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7(4):1—3. [5]杜亚薇,王玉来.从中医传承模式思考当前中医教育[J].中医药管 理杂志,2009,17(8):716—717. [6]黄素英.中医师承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6):10 12.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统计,全球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在 [7] 张早华,储戟农.中医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中华现代 中医学杂志,2006,2(5):385—389. 4.5亿以上,还有更多的人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精神心理问题。流 行病学的研究表明,人体中涉及脏器的躯体不适或躯体疾病的 表现多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交 互作用_g]。2O世纪3O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理 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因素所致的心理 应激以及某些人格特质和行为习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这恰好反映了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独特优势。 [8]何裕民.关于好的医学之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O10,31(7):1—3. [9]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亚健康的范畴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 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2—4. [IO]唐莉.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J].亚太传统医药,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M].沈阳:沈阳 2O10,6(8):1 2. [】1]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一出版社,1 990:207—215. 早在《内经》中对中医心身医学的思想就有了较系统的论述,包 括形神合一说,天人合一说,五脏五志说,感觉与五脏的联系说, 内伤七情说,以及中医体质学说、中医气质学说、中医心身并治 理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积累了诸如小柴胡汤、逍遥散等药物 治疗的经验,并创立了独特的情志疗法_1 ,中医学完全可以将它 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的发掘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医优势病种 是指西医治疗尚无确切疗效或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治疗效果 乖 乖 乖 乖 尔 尔 尔 尔 齐 环世环 夼 希 芥 尔 尔 尔 尔 乖 [12]曹洪欣.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中医杂志, 2009,50(1):11一l2. 作者简介:李虹(1963一),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 哲学、卫生法学。 收稿日期:2011—05—06 修回日期:2011—08—25 (责任编辑:子L祥金) 尔 乖 乖 乖 乖 乖 尔 尔 尔 尔 尔 希 乖 乖 尔 乔 乔 尔 尔 尔 尔 乖 乖 (上接第65页)队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参与科研有着重要意义。 [2]余[3]康钰,范志宇,李舍予,等.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探索 雯,姚利民,史曼莉,等.大学师生实施研究性教学之策略[J]. 为了协调提高个体和团队水平主观能动性,笔者提出团队性学 习在科研教育中的作用。在有组织地对低年级本科生建立科研 口].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4):70—72. 小组,在有临床老师或高年级学生的指导的前提下,通过相互协 作,共同努力,全方位增加医学本科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改善 本科科研参与现状。 (△通讯作者) 大学教育科学,2008(5):41~45. [4]李舍予,曾 靖,林文韬,等.试论医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分类体系 [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170—1172. 作者简介:李舍予(1985一),男,天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分泌 代谢疾病、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秦达念.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方式和意义[J].西北医学教 育,2003,11(3):183,217. 收稿日期:2O1I一03—08 修回日期:201l一08—29 (责任编辑:孔祥金) Medicine and 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Nov 2011.Vol 32,No 11,Total No 4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