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医农药・ 2007年2月第4卷第2期WorldHealthDigest 中医发展必须走变革之路 闵彤 庾秀杰 (1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111ooo) (2辽阳中医药学校 111000) 中图分类号:2-03 文献标识码:B 概述:在“市场经济”为主旋律的今天,面对身边中医的不 景气现象。笔者夫妻二人结合中因临床及教学中十余年经验体会, 从中医理论的完善和中医市场的把握两方面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多年前我看过这样一段话说“中国传统医学正面临西医 学、日本汉方医学、新技术革命和中医理论自身严重缺陷的四 大挑战”。当时看完颇觉心情沉重。虽然说中西医各有特点, 但从整个医疗市场所占的份额来看就相差悬殊了,作为中医的 “捍卫者”常与同事在一起探讨‘中医的发展,路在何方’。 在这里笔者不拘浅陋谈谈对中医发展的一些看法: 1‘固步自封’的观念必须转变 中医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西汉时期《内经》的问世至 今,可以说在整个中华历史上中国传统医学都有着浓重的一 笔,中医流传之久远足以证明它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中医的 成绩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可是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医学 的进入,中医在中国医疗市场千年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动摇,几 十年的光景竞从主角沦为了配角。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无疑民众更乐于接受西医,也就是说西医更 先进,中医滞后了,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正视现实。笔者认为中 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史命已经完成,新世纪的中医必须在发展中 求生存,进一步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吐故纳新’才能适者生存。 中医的理论体系核心是脏腑经络学说,有些西医说它是不科学 的,在这里我不想浪费笔墨来争辨,因为它流传千年至今似乎已说 明了什么。但我确信随着整个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其自身、 对疾病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的,所以,中医的理论也必定有待补充 和完善之处,“唯经是尊”是行不通的。比如现在有“J摘主神明、 脑藏神”的观点,论据充分,很有说服力。经络实质也有人提}}{是 存在于人体中的“气场”,所以解剖学没有实物。这些有代表性、 有影响力的认识我们的权威机构应该定期加以论证,不能回避,达 成共识的,就应尽快补充至『J我f门的理论中,昭示天下。总之,笔者 认为理论应该是在对实践的不断总结中求得完善和发展。 从整个医疗市场来看,民众选择的是针对性强、见效快而 明显的治疗方法。所以,我们必须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 和提高中医的治疗方法。笔者认为中医治疗方法的陈旧、不够 创新是丢掉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总之,中医发展单靠中 医自身的力量而没有其它学科的参与,特别是现代科学和现代 医学的结合,中医是很难有重大突破的。 ・122・ 文章编号:1672-5085(2007)2_0122-02 2中医发展必须要结合现代医学 人体就好象—部机器,出了毛病,若要治好就要找出它的症结 所在,所以首先要清楚地了解他的正常结构。中西医从不同白q视角 对人体加以认识,结果也就不尽相同,正所谓“中医长于气化,西 医长于解剖”。中医对人体认识的“气化观”,就是指中医对人体 的认识侧重在整体和动态上,这种功能态只能在活体上观察。西医 的发展之快应主要归功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是物理学、化学 和计算机等多学科在医学中的应用才促进了西医的飞速发展,进而 占领了市场。西医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是令人叹服的,它是名副其 实的时代医学——现代医学 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向现代医学学习 就等于是与现代科技的并轨。 中医如何结合西医,观点不一,笔者在这里想站在“中医 为体,西医为用”的立场,强调两方面,首先,在理论体系方 面,现代医学的庞大体系是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石而逐渐发展起 来的,其对人体在解剖生理学方面的认识是客观、真实的。中 医的理论奠基完成于汉代,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此后基本 沿袭未见本质的改变。从未来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中医,还是 西医,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理论上最终是要走向殊途同归之 路的。所以,现在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将现代医学的解剖 生理观纳入到中医的理论体系就成为了必然。其二,从市场适 用性的角度来看单纯运用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即望、阐、问、 切,在科学意识日强的现代人中越来越不被接受。相比较现代 医学的诊查方法由于多学科成果的融入乃至高科技的不断介 入,诊查目的更明确、指标更科学,世界范围的现代人更注重 有一个客观的诊查结果。现代医学相对于中医来看确实优点很 多、优势很大,我们需要向人家学习,但在学习的同时也需要 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肯定对中医自身的认识,本质不能丢。 3中医发展中应突出特色 医学作为治病救人的手段,无论是中西医都应该把不断提 高的临床疗效作为最高追求,从而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 在以西医为主导的医疗市场中,中医对其自身应有一个恰当的 定位,突出长处,突出特色。 首先,中医区别于西医的席顷就是理论体系的不同。笔者坦言 与西医认识不尽相同的中医理论可能有不够完善之处,但绝不能全 盘否定。从历史的研究来看,中医属于--f3经验医学,是先有临床 实践,再有理论总结;中国从古至今干百万医家的临床实践是真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2月第4卷第2期WorldHealthDigest ・中医中药・ 客观的,由他们的实践经验中所总结形成的中医理论的主流(或者 说‘核心’)也必定是真实正确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 及特有的治疗手段。比如,中医疗法治疗‘亚健康’的效果,得到 世界范围的认可;而针灸疗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成就更是举世 成熟的重要标志。所以,笔者坚定的认为中医在发展中认识人体、 公认。 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论’绝对不能改变。抛开‘整体观念’、背 事实上,当现代医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亦认识到了自 离‘辨证施治’就失去了中医的本色。其二,在商业竞争中强调‘品 身的不足,从而改变了过去对于传统医学不屑一顾的态度,中 牌’效应,就是指要用自己的拳头产品来占领市场。借鉴这一理念, 医已得到了世界范围医学界的重视。展望未来,医学应该是没 开发我们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己任,多与现 有中西之分的,有的前辈曾断言,将来的新医学的发展将是西 代科技相结合,突出中医睁色,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就显得很重要了。 医剖视观和中医的整体辨证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都证明中医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医走向世界靠的是针对某些疾病的卓越疗效, 必须在变革中才能求得发展。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肾衰呃逆的体会 李青燕 武军 张卫华指导 (1陕西中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712046) (2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712046) [摘要】笔者采用针刺攒竹加氯丙嗪注射单侧足三里、内关、肾俞穴治疗慢性肾衰病人出现的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 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呃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5.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672-5085(2007)2-01 23-02 呃逆是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胸颈髓段和延髓等处的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血压170/100mmHg,血红蛋白90g/L,尿 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反射中枢,引起膈肌、肋间肌及咽喉肌的不 蛋白(3+),隐血(2+);肾功;尿素氮24mmol/L,肌酐723 自主收缩或阵发性痉挛,继之以声门的突然关闭,使吸入气流 mol/L,B超;双肾弥漫性损害。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 突然被阻断而发出的短促、特殊声音的一种临床症状。 竭(尿毒症期)。诊断为脾肾亏虚型呃逆。治宜健脾益肾,降 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期部分病人可出现顽固性呃逆,有的病人则 逆止呃。采用上述针刺加穴位注射法,5min后呃逆明显减少, 因呃声不断而影响呼吸和进食,甚至继发呕吐,严重的患者还可导 15min左右呃逆停止,维持约3h后复发。次日在诊,采用同 致水、电解质紊乱、心理抑郁、体重减轻、失眠而使病情加重,给 法继续治疗,呃逆停止时间延长至8h后夜间再发。第三日治 原发性肾衰竭的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尽快控制呃逆对于其他病 疗结束后呃逆停止,未再出现。 症的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很有裨益的。笔者采用针刺加穴 2.2鲁某,女,46岁,病例号2068782。2006年3月I1 位注射的方法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日来诊。述其呃逆不止两日,呃声低沉,气短难续,伴乏力, 1治疗方法 纳呆腹胀,腰膝酸软,口淡无味,大便稀薄,夜尿清长,面色 1.1针刺治疗 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血压 一般取坐位(体虚者取仰卧位)。选30号1.5寸毫针,常 160/lOOmmHg,血红蛋白65g/L,肾功:尿素氮40.24mmol/L, 规消毒后进针,向下斜刺双侧攒竹八0.3~0.5寸,或透刺鱼腰, 肌酐426 mol/L,B超:双肾体积缩小。西医诊断:慢性肾功 针尖到达应刺深度后,行 方向捻转手法(奴是向前或向后均 能衰竭(衰竭期)。诊断为脾肾气虚型呃逆。治宜益气健脾强 可),以局部有轻微的滞针感为度,留针30min,其间每10min 肾,降逆止呃。采用卜述针刺加八位注射法,15min后呃逆渐 行针1次。行针时先向原来 方向的相反方向捻转几周,冉左右 渐减少,30min左右呃逆停止,维持约2h后复发。持续治疗 捻转数圈,冉向原方向捻转数圈至有轻微的滞针感即可。 一周,呃逆症状完全消大,住院期间末见复发。 1.2穴位注射 3体会 药用氯内嗪液注射液75mg,取足_三=里、内关、肾俞_三八,每 慢性肾衰竭病人大多在肾衰进展期发生呃逆,其原因是由 次一侧穴位, 侧交替选取。常规消毒后,各八均垂直刺入0.5~ 于肾脏功能的持续下降,机体内分泌及代谢功能严重紊乱,致 1寸许,提插得气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每八25mg。 使体内代谢产物堆积,这些堆积的代谢产物刺激支配膈肌等参 2典型病例 与呃逆收缩肌肉的迷走神经和膈神经,使其发生痉挛而发病。 2.1吕某,女,17岁,病例号2067903。2006年3月2 《景岳全书》中有“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之载,说明呃逆 fj来诊。述其呃逆频作,其声低沉,连续不断,且阵发干呕, 的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不降而上逆。《证治汇补・呃逆》日:“伤 伴头晕,乏力,腰痛,尿少,面色苍白,舌淡苔薄黄,脉虚弦, 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证者,皆病深之候 ・l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