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

来源:小奈知识网
1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 陈卫【1】种即飞I21 ([1】怀远县双桥集镇赵集小学安徽・怀远233433; 【2】怀远县双桥中学安徽・怀远233433) 中围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 J36—124-01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 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 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上做文 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 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 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 务,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1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 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 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 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 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 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 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 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 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2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 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 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 如下,1种答案:5O 348=68、5o6—348=168、506—348=158。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l: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 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O减4得6,而百位 因为退了两次l,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 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 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l,在个位应该 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O 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 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O,十位再退 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 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 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 124.f段毛c‘ 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 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3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 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 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 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 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 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 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第一环节, 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 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 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 性质等。 4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 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 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 个节点。 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我问。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他答道。 “那你吃什么的?” “我经常吃粽子。”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 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 “量”,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 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我们的课堂教学 就会对症下药了。 参考文献 【1】黄莲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福建教育,2005(1A)、 f2]俞正强.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人民教育,2 ̄9(1 1). [3吴亚萍,3]周志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人民教育,2o09(19). 责任编辑胡俊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