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110期)  ̄3'/-南职业学院学报 Jun.2015 No.3(Serial No.110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研究 李亚会 (四)ll ̄b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摘要:众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为语篇研究,特别是语篇连贯性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由加利・帕尔默 创建的文化语言学以认知语言学为框架,将语言、文化和认知整合以语篇研究为主要内容,将图式理论运 用其中,构建语篇情节,挖掘其中的认知性和文化因素,为语篇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篇;视角 中图分类号:H0一O5 一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73—4270(201 5)03—01 08—03 、弓I言 究进行拓展,强调语言系统研究,将语篇研究与情 景结合,主张利用各种手段论述语篇连贯(王寅, 2006)。总之其对语篇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仅 限于语篇的连贯陛研究并未涉及认知层面。 语篇研究13益成为广大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焦点, 众多学者采用不同视角为语篇研究,特别是语篇的 连贯性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文化语言学由美国学 者加利・帕尔默(1996)创建,是一种为人类学家 在文化研究中遇到的语言现象提供更有解释力的新 的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向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 语篇研究是文化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突破传 统语篇连贯性研究的同时将图式和意象理论运用到 语篇分析中,突出语篇的认知性、意象性,还深入 探究其中的文化因素,为语篇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二、语篇研究概述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13益发展和完善,其研究领 域也逐渐从词句层面拓展到语篇层面。认知语言学 家认为语篇的连贾性必须从认知的角度才能做出正 确的解释(Givon,1995)。莱考夫(1987)坚持唯物 主义体验观,提出利用ICM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 构,认为它们具有体验性且是主客体间互动作用和 认知推理形成的结果。而语篇连贯也主要取决于人 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也必须从体验和认知加以 话语分析和语篇语言学这两个术语出现于20世 纪50—60年代。到了60—7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关 分析(王寅,2006)。Langacker(1991)提出认知 参照点模型以分析语篇连贯性,主要为了分析所有 格构造和转喻机制,同时涉及部分派生词复合词时 态和间接引语主题等。基于莱考夫提出的体验哲学 和ICM理论以及Langacker的动态分析方法,王寅 提出认知世界分析方法即ICM和背景知识,尝试使 用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突显、原型等)认知语言 学在词句层面所使用的方法来分析语篇的连贯性。 他指出交际者之所以认为某个语篇具有连贯性是因 注于话语分析,使之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 其中功能语言学家以及认知语言学家为语篇研究做 出了巨大贡献。功能语言学派直接将语篇作为语言 研究的基本单位,在社会文化情景中对语言进行观 察和分析,注重从语境、交际功能、语用等角度研 究语言,探究语言所担负的社会交际和文化政治等 功能。因此制约和促成语篇进展的宏观或微观语境 因素成为该学派在语篇研究中关注的内容,并以此 深入剖析交际策略、社会活动、文化现象意识形态 等领域问题。此外功能语言学派也尝试着将语篇研 为这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能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一 个统一的认知世界。 由上述所知关于语篇研究的成果众多且13益成 作者简介:李亚会(1990一),女,安徽六安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文化语言学的认识拓展”(项目编号:CYS14179)的阶段性成果。 ・108・ 熟:功能语言学派对语篇研究情有独钟,从功能和 情境的角度研究语篇,注意兼顾语篇中的各种因素, 却忽视了语篇中的认知性和人文性。认知语言学家 认为语篇生成和理解、语篇连贯与人们的体验和认 知密不可分,应采用社会的和认知的方法,却未能 顾及其中的文化因素。因此王寅教授提出语篇连贯 性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在兼顾语篇分析中认知性 的同时注重其社会性。文化语言学继续沿着认知语 言学的发展思路,吸收和借鉴认知语言学及认知科 学的发展成果,更加注重语篇研究的图式性、意象 性以及文化性。 三、语篇情节分析 帕尔默敏锐地意识到思维、语言和文化之间水 乳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提出文化语言学。文化心 象理论是文化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直接产物,心 象即心理意象,是人类对世界概念化范畴化的一种 特殊形式。他(1996)认为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的 积累几乎构建了所有意象。意象或在社会交往中构 建或内嵌于社会结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关于意象 研究的不同点是关注到了意象与文化语言间紧密的 依附关系。帕尔默认为意象和体验具有紧密联系, 而绝大多数体验由文化构建而成,因此意象不可避 免地受文化性体验制约,形成文化性意象。此外意 象是同时具有图像性和抽象性特点的图式,是图式 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语言学以语篇为主要研究内 容,把图式和意象应用到语篇分析上从而构建语篇 情节,以语篇情节为基础对其进行超语言超结构研 究,以语篇表征分析为手段寻找语篇连贯的认知根 源,探究文化对语篇不同界定的认知原因(董广才, 2010)。因此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研究具有独 特的认知性和文化性。 (一)语篇研究的认知性 文化语言学将图式和意象应用于语篇分析构建 语篇情节,图式和意象理论中的认知性则表明文化 语言学语篇研究中认知性的存在。文化语言学认为 情节是基于图式的某种认知概念,蕴涵语篇发展的 组织方案是由文化界定的行为顺序,是故事图式, 是意象在人们语篇生成和理解中发挥作用的结果, 情节的本质包含意象、行为、次第顺序、情感值和 偶然性等内在因素(帕尔默,1996)。语篇情节整合 了众多图式类型,得出五种基本图式即参与图式、 言语行为图式、次第顺序图式、视角图式以及概念 图式,其中所包含的认知性不言而喻。 参与图式定义着交际者之问的角色,由交际者 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定义构成。参与者在语篇中的角 色只能部分地反映其在社会群体中的角色,而一些 出现在参与图式中已被语法化和常规化的表达体现 着相应的地位与身份,如汉语中尊称和韩语中敬语 的使用。参与图式也指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问的交流 方式如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的说话方式。因此 当某一个体真正成为语篇参与者时,必须时刻对当 前参与常规的本质进行识别和确认,时刻觉察和调 整当前语篇的参与方向,这种行为知识可理解为社 会情景或情境。人们会责怪或质疑违背了参与图式 的语篇,隐性语篇参与者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篇 制约则体现着参与者的规范作用。此外参与图式还 包括参与者的意向行为、角色思维等隐含因素(董 广才,2005)。 言语行为图式代表着语篇事件中序列结构的最 小单位,蕴含着认知突显的情感状态(如嘲讽蕴含 着挫折或尴尬等),蕴含着行为反应(如讲笑话寓意 着笑声)。因此即使是最小的语篇情节也整合着语 言和非语言性的经验领域。言语行为被Searle(1990: 410)分为陈述、指令、承诺、宣告和表达五种功能, 虽然文化语言学基本赞同此种分类,但这五种言语 行为所激活的语篇情节则为其关注的焦点,并将言 语行为进行重新定义为五种语篇情节,即陈述情节、 指令隋节、承诺情节、宣告情节和表达情节(Palmer, 1996:177)。帕尔默指出这五种语篇情节并不具有 普遍性而是具有特殊的文化性,言语行为图式则需 要发现本地言语行为中可能隐含在特定文化格式塔 下众多的语用意图和情感构造。 言语行为的顺序对语言体裁的定义十分重要, 顺序涉及方向性叙述情节,能够定义叙述体裁、故 事脚本或者故事语法。非言语意象图式包含着次第 顺序图式,类似于行动结构和交流结构,它既可以 是先验的也可以在文化背景下习得,受民族传统制 约(董广才,2005)。因此在帕尔默看来,不论是 行为结构还是交流结构都应该被归入次第顺序图式 中,此图式能够整合众多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成分。 ・1【19・ 视角被视作为说话人在语言表达中由于聚焦 点和视点的不同选择而形成。人们所拥有的不同视 角在语篇构建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主观化和客观 化。视角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在文化语言学中的直 接运用。它认为当实体仅仅或主要充当感知客体 功能而非感知机体时,实体的构造呈现客观性的 最大化;若实体作为感知主体部分或是感知机体的 组成部分,实体的构造呈现主观性的最大化。视角 图式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辨别词义和语法结构的意 义,其也可进入更大的语言结构,在这些结构中视 角图式被激活,对语篇本身的理解和交流至关重要 (Palmer,1996:183)。帕尔默认为视角图式也有助 于语言学家揭示真引言和伪引言的语篇功能,即为 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说话人本身的主观化,使受话人 更容易接受伪引言的客观化程度从而可信度被增加, 伪引言假借他人的视角来构造语篇结构(董广才, 2005)。此外视角图式能够帮助说话人诱发受话人 参与语篇,并使受话人在语篇参与中的客观化程度 最大化,从而使得在交际时受话人会得到同情或理 解。 概念图式是说话人和受话人基于被激活的世界 知识而对语篇产生共同预期,如人们在阅读恐怖小 说时,只有当恐怖语篇激活了人们对恐怖的概念图 式,才能达到语篇存在的效果。此外,概念影响语 篇的连贯性,通过将说话者话语连贯性进行分类, 就能够判断语篇是否具有逻辑,意图是否清楚呈现 等;也可通过概念连贯判断语篇的信息性、实用性 等。因此,概念图式勾勒语篇整体效果、节奏快慢、 次第序列、细节多少、发展原因以及语篇的连贯 (Palmer,1996:195)。 (二)语篇研究的文化性 在语篇研究的发展历程中,从莱考夫的体验哲 学和ICM到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和动态分 析,再到王寅教授的认知世界分法,认知语言学在 认知科学理论指导下使用激活、凸显、原型、推理 等基本的认知方式来研究语篇,强调语篇生成和语 篇理解背后的普遍性认知模式,对语言现象建立统 一解释从而以期产生某种常规模式。王寅教授的认 知世界分析法包含ICM和背景知识,注意到社会情 景及其他因素在语篇研究中的作用,但总体来说认 ・1 10・ 知语言学家更加注重对语篇的认知研究。文化语言 学是认知语言学在文化领域的拓展,是认知、语言 和文化相碰撞后的产物,其在语篇研究的文化性上 极具特色。文化语言学认为文化意象规约着语篇的 生成和理解,语篇情节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语篇模式。强烈的文化性语篇情节将语篇参与主体 的认知体验、文化体验和交际体验系统结合。文化 语言学不否认体验的普遍性和共性,但通过语篇情 节的构建,利用参与图式、言语行为图式、次第顺 序图式、视角图式以及概念图式分析语篇中显性或 隐性存在的各种要素,以民族传统、社会文化背景 和文化图式为依据,注重挖掘语篇中的文化个性。 四、结语 文化语言学是20世纪后期与认知语言学一同发 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吸收、借鉴以及整合认知语 言学的优秀发展成果,在探索语言背后的认知系统 的同时仍注重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不但使认知 语言学家在寻找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的同 时,也逐渐加强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探索;也使语言 人类学家开始采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审视语言和 文化。语篇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将 图式和意象理论应用到语篇分析从而构建语篇情节, 是对功能语言学派及其他学派关于语篇连贯性单一 性研究的突破。此外由于文化语言学以民族传统、 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图式为依据,注重挖掘语篇中 的文化性,补充了认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篇时只简 单使用基本认知方式作为工具的不足,也是对语篇 生成和语篇理解背后普遍性认知模式的补充、发展 和完善。 参考文献 【1]Langae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1.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lifornia:Stna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Palmer,Gary‘B.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M].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1996. 【3] 董广才,刘佳等.吸纳、修正与重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中的认知语言学体系【J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5). [4] 冷慧,董广才等.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J】_辽宁 师范大学学报,2010,(1). [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汝艳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