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支持与路径选择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37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Vol_37 2011年第12期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No.12.2O11 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支持与路径选择 吴谢玲 (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四川 成都610041) 摘要:面对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从分析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出发,找出影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 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建立与创新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突破毕业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 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11)12—0091—04 Tentative Study of Policy Support of Sports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Their Route Selections X/e—li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China,61004 1) Abstract:Confronted with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PE graduates,the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hte restriction factors of hteir employment.suggests establishing and innovating hte em— ployment system f0r PE graduates SO as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employment.It further sugges ̄route selections to promote PE graduates employment. Key words:sports eoUeges and universities;Graduate;employment CLC number:G80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12—0091—04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 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奋斗目标。就业促进法也对促进 为145万人,而2011年达到660万人,“十二五”时期 就业工作做出了法律规范。然而体育院校毕业生充分 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J。高等体 就业的需求与毕业生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 育院校在普通高等学校属于专业性较强的院校,2007 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就业任务仍旧十分繁重。鉴于此, 年,本科体育院校总体数量已达到320个 J,仅北京体 本文就体育院校毕业生如何充分就业进行讨论,找出 育大学等14所专门体育院校就有各类在校学生8万 解决此问题的对策,这对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解决因不 余人,每年毕业生2万余人(根据全国14所专门体育 能就业带来的社会矛盾意义重大。 院校简介资料所提供的在籍学生人数概算的结果), 1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致使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基数过大,体育院校毕业生充 分就业的需求与总量过大的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 1.1 充分就业的需求与总量过大的矛盾突出 势十分严峻。 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 1.2就业格局多元化与体育部门就业空间日益狭窄 报公布》统计,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358所,全国 并存 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105万人。从1999年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发 校扩招以来,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 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体育院校毕业生既可以进 作者简介:吴谢玲(1971一),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1—10—12 ・91・ 第37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 人体育部门就业,也可以自主选择进人非体育行业就 业,还可以自主创业。这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格局 的多元化,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但也造成 了体育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体育部门在接收 式的转变是必然要求。与此相适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 业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经历从“国 家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转变。在现代 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力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技术结构的升 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所以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 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接收了非体育院校毕 业生。这对于改善体育部门的人员结构有着积极的意 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在体育 力则大大下降。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竞技体育规模 没有扩大,群众体育基础薄弱,学校体育保持平稳,体 育产业发展缓慢。整个体育系统吸收体育院校毕业生 部门就业的机会。再一方面,体育的制度性建设的滞 后,制约了对体育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这种制度性障 碍使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日益狭窄,现在的体 育部门很难为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做出进一步的贡 献。 1.3体育人才市场尚未形成,加剧了体育院校毕业生 就业的盲目性 近年来,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 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体育人才市场尚未形成,突 出的问题是在整个人才市场上缺乏对体育人才的重 视,造成就业信息闭塞,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这些问题 严重限制了体育人才的流动,从而延长了体育院校毕 业生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加大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就 业选择的盲目性,也进一步限制了我国体育人才市场 的发育和成熟。 2影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制约因素 2.1 体育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张。直接导致了体育院校 毕业生就业困难 由于体育院校毕业生专业特性的制约,滞留在体 育部门谋生的可能性就更大。在我国,体育专业教育 规模不断扩大,制约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表现为: 一是办学规模扩大。20世纪8O年代,除体育院校和 师范院校普遍开办体育专业外,一些普通高等院校也 纷纷办起了体育类专业,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二 是体育类专业增多。除了原来的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 训练专业等专业外,到了20世纪9O年代末和进入2l 世纪初,在体育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体育、体育管理、 体育经济、体育新闻、体育表演、体育外语等新专业,进 一步扩大了体育类专业的规模。三是招生人数扩张。 在全国高校都扩大了招生规模的过程中,体育院校的 招生人数猛增。因此,体育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张及体 育教育中的恶性竞争是直接造成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 困难的重要原因。 2.2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经济增长方 ・92・ 的能力与不断扩大的体育教育规模之间的矛盾突出, 这种不利因素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 2.3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 制度约束 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因素,导致了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城乡之间发展的极不平 衡,制约了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的形成,从而 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就业机制,劳动 力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目前,城乡分 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小 城镇及广大的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虽然存在对 体育的潜在需求,但是缺乏吸引体育院校毕业生的社 会、经济、文化等条件,影响了体育院校毕业生的选择 意向。现行的一系列制度如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等都广泛地制约着体育院校毕业生走向农村基层的就 业选择。 2.4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在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毕业生都是天之娇子、 社会精英,理所当然地应该进入社会的上层,由国家和 社会提供工作机会及各种社会保障。这种传统思想观 念,在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 今天,仍然存留在部分大学生和家长的脑海里,致使他 们不愿到基层和环境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总想着工作 要轻松、待遇要高、环境要好,发展要有前途 J。因 此,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抉择。 3建立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保 障 3.1 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 国家应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体育事业的 重要性,把体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 目标。针对目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制定 体育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配置体育教育资源, 调控体育人才供需总量、供需结构,规范体育人才市 第l2期 吴谢玲: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支持与路径选择 2011年 场。制定和完善促进体育人才就业的政策,特别是改 革体育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使用制度,建立基层 体育组织用人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把改革城市 基层组织和乡镇福利体制、基层组织和乡镇用人与建 立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城乡用 人制度和政策,形成全社会统一的、开放的、有竞争的 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的大城市 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已引起就业、交通、居住等方面的 尖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作为居民健身、娱乐和 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应当纳入我国今后城市化发展的 范畴,把体育场馆、体育活动设施列入规划建设中,既 能满足居民体育活动的需要,可以改变居民的生活和 和有序的体育人才市场体系。 3.2 完善政府对体育的投入体制。立足全民健身运 消费方式,又能为体育人才就业提供基础条件,反过来 促进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 [2008]5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 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 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4 基于中国13亿 多人口这一基本国情,把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体育类专 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走体育内部消化吸收为主的 道路。就我国体育目前状况来看,全民健身体育发展 水平还很低,体育内部就业岗位的潜力还很大。现阶 段体育类专业人才就业困难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 种结构性矛盾。通过政府对基层体育的投人,促进全 民健身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一领域将为解决体育类专 业人才就业问题提供广阔空间。 4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4.1 加强制度创新。废除制约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 相关制度 必要的制度是保障一项工作体系稳定性的基础, 毕业生就业同样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逐步废除 制约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制度,在就业制度、 薪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如建立体 育人才基层服务制度,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 贴,同时按规定参加相关社会保险,保证他们在经济权 利和社会权利上的平等。又如建立体育人才自由流动 制度,促进体育人才在城乡的自由流动,建立起统一的 城乡体育人才市场,实现体育人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 优化配置。进行就业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可 以考虑在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县(区)乡镇设置社会体 育指导中心专门办事机构和专职人员,由政府财政承 担经费和人员工资,从而有效地解决体育专业人才的 就业困难问题。 4.2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积极创造更多的适合的体 育人才就业机会 加快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是彻底解决我国劳 4.3加快体育市场培育。调整体育产业布局,完善吸 纳体育人才的市场机制 大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调整体育产业布局结构, 积极引导健身娱乐休闲产业发展,把发展健身娱乐休 闲产业与城市小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体育院校毕业生向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产业的有序 转移,建立体育人才结构均衡配置机制,是体育院校毕 业生就业的保证。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产业的技术选 择,应把劳动密集型技术放在重要位置,引导体育企业 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路子,以提高体育企 业创业吸纳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在城市小区 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中,把体育健身活动场地设 施纳人总体规划一并建设,以租赁给体育经营者。尤 其是应把小城镇的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业的发展放在重 要地位,并在体育经营的各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从而促 进小城镇在吸纳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城乡体育产 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4.4实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特设岗位。政府提供保障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 《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 J,公开招聘高校 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这是高校毕业 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些年来,体育院校毕业生 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缺乏与毕业 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除“特岗计划”的实施范 围以国家西部地区省份和少数民族西部地区外,应扩 大到全国农村学校。“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应接纳更 多的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国家在实施农村免费义务 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有 关政策上,可考虑对参加“特岗计划”的毕业生实行曾 经行之有效的国家“分配安置”的政策和做法,政府提 供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解决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的问题。 4.5大力提倡自主创业。扩大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空间 ・93・ 第37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篮 自主创业是自己开辟工作环境与就业模式的一种 工作形式。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则是通过自己建立工 作部门选择生活道路的一种行为活动。从目前的情况 参考文献 来看,高等院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并不是很多。 因此,在大力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时候,除毕业生本 身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外,还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有效的 经济政策来刺激、引导,对有创业意愿的体育院校毕业 [1]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EB/ 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l一07—06. [2]张文普: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规模与布局现状[J],首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傅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南农业 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要根 据体育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强化体育院校毕业生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9).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EB/OL].中国网,2005一 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 o7一l4. 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 [5]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 务。 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R].教师[2006]2号. -or' (上接第64页)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目前散打摔法 摔技法并无明显差异,近身摔技法运用结构相对稳定。 的运用结构也相对稳定。 从成功率上来看,在抱腿摔和过背摔上有一定差异,其 在成功率方面,2011年和2009年的比赛相比,无 它则不明显。 论总的成功率或是单个技法的成功率都没有明显差 (3)目前散打摔法的运用结构也相对稳定,新旧 异,而运动员在实施接腿摔时,由于身体表现为不稳定 规则下运动员对接腿摔技法的掌握更为稳定、成熟。 平衡,更容易造成单方倒地的效果。这也说明目前运 动员对接腿摔技法的掌握更为成熟,接腿摔技法更为 参考文献 稳定。 3结论 [1]李春木,曲润杰.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贴身摔”实战技术 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1)相对于2009全运会散打比赛,2011年锦标赛 (3):61—64. 中运动员对摔法的运用率和成功率明显下降;不同级 [2]倪红莺.我国男子竞技散打技术运用现状研究[J].体育 别运动员对摔法技术的掌握相对稳定;从8强赛到决 科学研究,2007(9):431—46. 赛,运动员的摔法成功率逐步提高,优秀运动员对摔法 [3]高亮.散打竞赛中拳腿进攻技术判罚现状及对策[J].武 的运用更为娴熟。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75—78. [4]李俊峰.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进攻技术运用现状研究 (2)在散打比赛中,抱腿摔和过背摔是运用最多 [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的近身摔法。2011年和2009年的比赛相比,各抱腿 ・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