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7)南京农业大学 (016)生命科学学院 (071005)微生物学 (09)食、药用真菌工厂化栽培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科目参考书
“化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1. (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杨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或面向21世纪教材《有机化学》,杨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章维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 2. (1)《无机及分析化学》,兰叶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 (2)《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考试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部分 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物质结构理论,溶液化学平衡;分析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等常用分析方法。要求考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化学知识在各相关专业学科中的应用,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气体、溶液和胶体 二、 化学热力学基础 三、化学反应速率 四、物质结构简介 五、 分析化学概论 六、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七、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八、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九、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十、分光光度法
十一、电势分析法 有机化学》部分 一、参考书 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杨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2.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章维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 3.有机化学实验,南京农业大学出版,2009年 二、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有机合物各种类型的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典型有机化学反应机制;有机化学的实验基本内容。要求考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独立分析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1.有机化学概论 2.饱和脂肪烃 3.不饱和脂肪烃 4.芳香烃 5.旋光异构 6.卤代烃 7.醇、酚、醚 8.醛、酮、醌 9.羧酸、羧酸衍生物及取代酸 10. 胺 11. 杂环化合物 12. 糖类 13.脂类 14.氨基酸和肽 15.有机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 杨志敏,蒋立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考试大纲 生物化学发展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姓名。 氨基酸分类及三字符表示和理化性质;蛋白质初级和高级结构及功能的关系;蛋白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特征和变性及复性;蛋白质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与技术(层析、电泳和离心)。 核酸的种类和组成单位;核酸(DNA与RNA)的分子结构;核酸的理化性质、紫外吸收特征与变性及复性;DNA一级结构分析与PCR技术;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方法与技术。 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酶作用的特点与高效性机制;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酶的活性及其测定;别构酶、共价修饰酶和同工酶;辅酶与维生素;酶的分离纯化。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和糖异生的反应途径及过程中的能量计算。 生物氧化基本概念;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及有关抑制剂;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其机制;穿梭系统。 脂肪的酶促水解;甘油的降解和转化和生物合成;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和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及过程中的能量计算;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和甘油磷脂的代谢。 氨基酸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的一般规律;核苷酸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的一般规律。 中心法则;原核生物DNA复制及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差异;逆转录;DNA损伤与修复;RNA的转录及加工。 遗传密码及特点;多肽链的合成体系;原核生物多肽链生物合成过程;原核与真核生物多肽链生物合成的差异;多肽链合成后的折叠、加工与转运。 酶量和活性的调控;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
“英语一”、 “思想政治理论”为国家统考,参考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专业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科为二级学科,是由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樊庆笙教授于1952年创建,学科建立之初即开始招收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微生物学博士点,1994和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7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2002年依托本学科批准建立了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2002年开始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微生物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本学科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江苏省生物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和江苏省生物科学特色专业的主要依托学科。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挂靠于本学科。 研究条件、近年主要成果: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科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围绕环境保护与微生物资源挖掘,形成了以环境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微生物学基础 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973” 计划和自然资源平台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农业部跨越计划和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61项,研究经费3955万元,在研经费1814万 元。近6年来发表研究论文292篇,其中SCI论文3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7.5(Nucleic Acid Res 2006),出版学术专著3部。标志性成果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微生物工程 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制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有毒工业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分子生态学和厌氧微生物学。 2.细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与土壤养分活化微生物学 细菌与宿主间相互作方向主要研究 细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包括对细菌与宿主间共生(根瘤菌的共生固氮过程)、寄生(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关系及细菌间信号传递(Quorum Sensing)、生物膜(Biofilm)等生理行为的分子机理研究。对在这些过程中细菌特异性表达或抑 制的基因及其生理、生化功能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共生、寄生过程关键途径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土壤养分的微生物活化主要研究磷钾等营养元素活化,包括微生物的筛 选、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研究不同生境中矿物分解细菌的生物多样性,阐明了矿物-细菌相互作用机制。 3.活性物质与蛋白质结构生物学 活性物质方向以微生物来源和以微生物为靶标的生物活性物质为研究对象,包括新型抗菌多肽和药用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其分离纯化,结构功能与编码基因的研究,探索其在临床和畜牧业中的应用潜力。蛋白质结构生物学方向主要研究微生物膜蛋白、微生物蛋白酶、核酸酶等以及农药降解相关酶类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对其机理的阐明以及蛋白的改造奠定基础。 4. 药用真菌分子遗传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方向: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方向主要针对市场价值较高的珍稀食用菌,研究利用工业化的
手段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设施。药用真菌分子遗传主要针对药用真菌的主要药用成分,利用栽培、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提高药用真菌中药用成分的含量,提高产品的药用价值。 5.微生物的分子进化以及农业微生物资源:微生物的分子进化是研究小群体内部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在微生物分类、微生物遗传、以及微生物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农业微生物资源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比较重要地位的有益微生物,因此,研究和利用农业微生物资源对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方向在研究这两个方向的同时,还试图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分子进化的手段对农业微生物资源进行研究,使分子进化研究技术不仅在微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在农业应用、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也发挥作用。导师队伍和研究方向: 1、李顺鹏 环境微生物学与极端微生物学 2、朱 军 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 3、盛下放 微生物发酵 4、王志伟 微生物的分子进化以及农业微生物资源 5、崔中利 环境微生物学及蛋白质结构生物学 6、梁永恒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生物学及应用 7、赖 仞 抗菌肽与天然免疫 8、王伟武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9、赵明文 药用真菌分子遗传及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10、于汉寿 昆虫与植物螺原体以及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病害 11、顾向阳 环境微生物学工程 12、曹 慧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13、洪 青 环境微生物学 14、何 健 环境微生物学 15、何琳燕 土壤养分的微生物活化 16、徐冬青 微生物分子遗传及微生物酶学 17、钟增涛 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 18、蒋建东 环境微生物学 19、黄星 环境微生物学 20、潘迎捷 食用真菌遗传与育种 (上海海洋大学兼职导师) 21、贾新成 微生物酶的研究与应用 (河南农业大学兼职导师) 22、陈明杰 食用菌遗传(上海农科院兼职导师) 23、谭 琦 食用菌遗传 (上海农科院兼职导师) 24、马 艳 环境微生物 (江苏省农科院兼职导师) 25、冯志勇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上海农科院兼职导师) 26、徐剑宏 环境微生物 (江苏省农科院兼职导师) 27、刘永锋 环境微生物 (江苏省农科院兼职导师) 28、熊如意 环境微生物(分子植物病毒学)(江苏省农科院兼职导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