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特提出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变量
3、自变量的定义: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4、操作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试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 5、指导语: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6、天花板效应:两个被试的被测量都已经达到了反映指标量程的最顶端(300磅的秤,一 个 350磅,一个300磅),致使他们各自的效果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
地板效应:测试量的水平到了反应指标量程的最低端了。(每次都是最差的成绩) 7、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是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8、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9、额外变量的控制的方法
因变量 相关变量 额外变量 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 自变量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双盲实验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办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5、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10、交互作用: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 11、P73 例B
12、被试间设计:每一种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
优点: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缺点:⑴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由于每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都需要不同的被试,当实验因素增加时,实验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就会迅速增加.⑵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是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的,而匹配和随机化技术也只是尽可能地缓解而不是根治这一问题. 被试内设计: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
优点: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地观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
缺点:1、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2、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时间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进来。会出现练习效应和疲惫效应。
13、被试内设计的平衡技术
1、AB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的情况。 2、拉丁方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有两个以上的时候。
14、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15、实验研究的效度: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程度。
内部效度: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6、零结果对内部效度问题的提示:
零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混淆,导致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没有引起因变量的相应变化。
从以下方面找原因改进实验内部效度: 1、自变量的操纵是否有效。 2、因变量的测量是否充分。 3、额外变量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办法:1、重新考虑如何对待这种操纵的失误,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弥补。
2、实验假设可能存在偏颇,需要重新谨慎思考其假设背后的理论的正确性。 17、统计结论效度:是直接关系到心理学实验结论效力的内部效度问题。 18、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9、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并使我们必须在她们之间作出权衡。
20、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唐德斯提出的减数法。
原理: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波斯纳。依据减法反应时的实验结果,(Aa,AA)P205 22、加因素法:P207
23、反应时:因变量的指标是反应时 24、感觉阈限:
1、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2、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方法:
1、最小变化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2、恒定刺激法:
(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2)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 (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 (4)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的次数。 3、平均误差法
25、恒定刺激法最符合操作定义
直线内插法: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6、心理量表:
(1)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只要求事物按照某一标准排出个次序。 (2)等距量表:不仅要求体现事物属性的大小顺序关系,还有有一个固定的测量单位。 (3)比例量表:既有真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 顺序量表: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 等距量表:感觉等距法、差别阈限法 比例量表:分段法、数量估计法 27、信号检测的两种独立制表
1、辨别力d’,是观察者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
2、判断标准,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常用似然比标准β或者报告标准C来进行衡量 28、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上各店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 29、注意:P312
30、资源限制:卡内曼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
31、特征整合:有特雷斯曼提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 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
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32、双任务范式: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之间互相影响的程度。
33、自下而上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34、自上而下加工:也称材料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的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 35、视崖实验证明深度知觉是先天的。
36、知觉恒常性:是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
37、视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视敏度: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38、临界闪烁频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闪光融合: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 39、视知觉组织基本原则:
1、接近法则:视野中接近的对象容易被组合在一起
2、相似法则: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形。
3、良好图形法则:视知觉组合的一个倾向是知觉良好的图形 4、同步法则:倾向于将在同一时刻发生的视觉事件组合在一起。
40、听觉掩蔽现象: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了解)弗莱彻的实验结果如下:
1、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而且掩蔽音越强,它的影响范围也越大,即能掩蔽更多种频率的声音。
2、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越大 3、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41、(了解)听觉定位: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42、空间知觉基本线索:
1、眼睛肌肉状态变化可以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也称为肌肉线索 (1)适应 (2)辐合 2、物理线索 (1)遮挡 (2)阴影
(3)几何透视:直线透视、视野中的高度、纹理梯度、单眼运动视差
3、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最重要
4、线索间的互动
43、实验性分离:就是在实验上将两个对象或概念区分开来。 44、巴特利特和再现实验:方法、材料、结论、与艾宾浩斯不同点在于
材料: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和图画 方法:
1、重复再现: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
2、系列再现:先让被试1再现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让被试2看被试1所再现的材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进行再现,被试3在被试2的基础上,一次惊醒下去,得出一条”记忆链”
不同点:他认为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与记忆的材料来避免已有的经验知识的影响,会把试验完全限制在认为的环境中缺乏现实意义。艾宾浩斯过于关注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有关记忆的其他重要特征,如被试的态度及先前的经验的等。
结论:任何的学习和记忆都是在我们已有图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人们便会歪曲记忆内容,使之更适合于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或者说更合适我们已有的图式。 45、记忆与学习的方法
(一)回忆法:系列回忆、对偶联合回忆和自由回忆 (二)再认法:是/否再认测试、迫选再认测试。
46、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中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
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表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47、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
测量方法:斯珀林的部分报告法,保持时间为0.5~3秒。 48、AVL单元的编码:是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联合编码
视觉编码:在莫雷的研究中,记忆材料为汉字,实验自变量为字形复杂程度,字义的使用频率以及噪音类型,因变量采用信号检测论指标。结果发现,形近字的干扰作用较大,这证明了汉字短时记忆中的视觉编码机制。 49、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P448
50、DRM范式: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先学习,后回忆和再认。 51、启动效应: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次的加工得到易化。 52、实验性分离:单一分离、非交叉双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双向关联。 53、间接测试:词干补笔、知觉辨认。 54、从任务分离到加工分离程序
55、出声思维: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
56、问题行为图的构成
1、知识状态:即被试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思维作业的全部信息 2、操作:即被试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57、概念形成
58、功能固着: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59、零相关标准:指被试的信心和他们的思维任务准确性没有关系。
60、强人工智能:指直接将人脑看做一台数字计算机,或者将计算机看做人脑,计算机和人脑可以在各个方面进行完全匹配,机器可以拥有像人一样的思维过程和智慧,而人的思维则可以解压缩为计算机形式符号与逻辑语言的操纵。
61、弱人工智能: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从而检验原有思维理论的确实性。 62、沙赫特的实验,证明什么,怎么做,结果?P555
63、情绪诱导法:为了达到后一种研究目标的要求,研究者必须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者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 1、单次诱导法 2、图片诱导法 3、其他诱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