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第5期(总第185期) Sep.,2011 No.5 【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3—075l(2011)05—014l—02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王庆国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使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大,同时也促进了观光农 一、业的发展。这一切使得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 活力。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 势头,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对农村 第三,多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开放,也为弘扬当 地民俗文化,为整个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 新鲜血液。目前我国城市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再就 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迟缓,就业容纳力下降;而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能为相关产业和社会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 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求,可有效促进农村服务 业的发展,繁荣农村市场,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经 营管理知识,加快农民价值观念的改变,摒弃头脑中 长期形成的“以农为本,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 识,在从事经营的过程中锻炼才干,提高自身素质,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总体来说,这种 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资金和技术、人才和智力等方面会得到大力扶植。 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专门颁发了《全 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年)》。各地积 极响应,出台各类办法和措施,如河南省结合实际, 确定128个村为首批“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 色村。并组织专职人员对这些特色村实行动态管 理,引入竞争机制,着力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做到优 胜劣汰、良性发展。这一切必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 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第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优 化农村产业结构会产生很大影响。乡村旅游的发 展,会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乡村旅游的 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又使得农村地区经济 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 主,第三产业比例很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乡村旅 游带动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 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 道。乡村旅游为农产品销售就地提供市场,减少了 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当地的特色 农产品经过加工还可制成精美的土特产礼品,获得 高收益。目前,我国各地的土特产品加工还相对薄 弱,当地居民销售的多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乡村 旅游业的发展,给发展当地土特产品加工业,实现农 产品深加工,把产品打人本地区以外的市场带来机 会。 乡村旅游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为农产品运 输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促进了优 势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要求农业的观赏性,必然 收稿日期:201l— 一lO 一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也有着 定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首先表现在乡村文 作者简介:王庆国,男,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郑州450009)。 141 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化的异化上,随着城市游客的大量涌人,使得相对弱 势的乡村文化逐渐被相对强势的都市文化所同化, 失去个性;为满足城市游客的猎奇心理,优良的和原 生态的传统民俗可能被篡改,甚至以牺牲乡村宗教 的神圣与严肃性来吸引游客,从而造成传统乡村文 化的破坏与消失。其次,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大量涌人,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 的泥土气息会13益消失。游客及经营者遗留的生活 垃圾,开发商制造的建筑垃圾遗留在乡村旅游区,不 仅严重影响了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也严重影 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发展的对策 1.以科学发展观推动乡村旅游以及乡村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引 导各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灵活经营,科学管理。 加强监管力度,尽可能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引导旺季和淡季旅游客流有序流动,实现乡村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 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的可持 续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实现生态的可持续要求乡村 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 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经济的可持续是指发展 乡村旅游能取得经济效益,资源能得到有效的管理, 以便能造福于子孙后代。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是指乡 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 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 2.建立规范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由于规模小、分布广,其组织制度可参 照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制度模式,实施“公 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在乡村旅游集中的地 方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宣传促 销、会员培训、活动安排、财务结算、受理咨询投诉 等。赋予乡村旅游协会有规范项目管理、促进合理 竞争、有序发展、确保游客合法权益及经营者基本利 益的责任。企业和个人在申请经营乡村旅游活动 时,必须证件(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 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等)齐全。主管部门 及协会应制定章程规范服务行为。对提出申请的企 142 业和个人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批,并采取动态跟踪 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处置 处理。管理机构和协会可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对 乡村旅游进行等级划分,从基础条件、安全标准、卫 生标准、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 质量要求和选择项目等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经营者 进行综合评价。 3.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要因地制宜 地设立旅游项目,二是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如河 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打扮、节庆、 婚嫁、房舍建筑、民歌民谣、传统工艺等乡土文化都 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开发这些资源,让游客接受 乡村文化的熏陶,可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4.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 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强化对从业人员 的教育与培训。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政府有关部 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和管理,尤其对从业人 员要进行强化培训。首先,对服务质量和卫生要求 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其次,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的技 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包括地理风情、异域文化、旅 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从业 者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 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要提高对 乡村旅游的认识,培养从业者对乡村文化的优越感 和自豪感。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结合浓 厚的历史乡土文化优势,突出“乡村性”这一特点, 推进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 和文化内涵,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 真正开发出富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李丰生,李肇荣,张文祥.乡村旅游研究与实践:桂北乡村旅游开 发示范[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杨胜明.乡村旅游:反贫困战略的实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2005. [3]国家旅游局编.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 版社。2007. [4]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