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vesti刚。 R。p0f l调查研究 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李隆伟 李荣福 包云秀2罗雁,龙亚芹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云南勐海665000)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茶叶的调研,发现云南省茶产业出现新的变化特点:茶叶已经 作为云南省农业“走出去”的重要作物;茶产业成为云南省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电商成 为重要的营销渠道;茶叶长期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云南省茶叶市场供过于求,茶叶消费 两极化现象明显。随后,从云南省茶产业生产、加工、营销、监管和成果转换等环节,分 析云南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茶叶产业;产业链;市场竞争力 云南省地处低纬高原,雨量充足,气温适宜, 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经过多年努 的贡献。 力,以云南特有大叶种茶种质资源为基础,科技工 一、云南省茶产业出现新的变化特点 作者选育出了一系列优良茶树品种,开发出云南普洱 (一)茶叶成为云南省农业“走出去”重要作 茶、滇绿、滇红、沱茶和七子饼茶等系列优质茶叶产 物。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产茶区主要分布在临 农业“走出去”是我国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沧、普洱、西双版纳和保山一带,每个产茶区所产 历史潮流而制定的一项国家战略,既是经济新常态下 茶叶质量差异较大。2015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637 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利用“两个市场、 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比例为15.21%,多年位居 两种资源”开拓发展空间的必然,是我国倡导的“一 全国第一;茶叶产量达36.5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云南西南部与越南、老 16.39%,多年位居全国第二;茶叶总产值超过623亿 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气候相近,茶叶是 元,茶园平均亩产值达2086元,茶农人均收入达2614 云南利用经济和农业科技优势开展与东南亚国家农业 元,茶企年均直接上缴财税超过5亿元。茶产业是云 合作的重要品种之一。尤其是2006年4月,《国务院 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 关于在缅甸老挝北部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 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促进云南省特别是广大山 问题的批复》(国函[2006]22号)的出台(方芸, 基金项目:本文受云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及政策研究》 (2016FA027)、2014年度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滇南跨境山区小农经济:生计资本对农户多目标行为 决策的影响》(71403234)、2017年云南省委宣传部重点培育新型智库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李隆伟(1987一),男,四川广安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讯作者:李荣福(1971一),男,云南曲靖人,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 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2017.2总第75期f 41 调查研究I!nvesd ̄mtion Repo ̄l 2010),为云南农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罂粟替代发 展工作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云南省按照国家要求, 在老挝、缅甸等国家大力开展茶叶替代罂粟种植,建 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科技为支撑的茶叶 产业基础,推进了上述国家茶园标准化种植、低产茶 园改造,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地区的和谐 稳定,极好地服务了国家“一带一路”和“禁毒除 源”战略,充分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茶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 茶树适合云南省广大山区种植,茶产业多年来 一直是许多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茶产业 又成为云南省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如大理大栗树 村、临沧冰岛村、西双版纳班章村、景迈大寨村和勐 海曼弄老寨等山区种茶村寨,过去因交通闭塞,产业 基础薄弱,导致农民非常贫困。如今上述地区在茶产 业的带动下,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实现精准 脱贫。在精准扶贫中,采取的主要方式为茶农自主种 茶、自主管理,通过政策扶持和茶叶销售,或是通过 土地流转,在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大户、茶叶龙头 企业的带动下,采取茶园人股、合同用工、优先用工 等方式,以劳务用工、股金分红增加收入。 (三)“电商”成为茶叶重要营销渠道 随着“互联网+茶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茶产业已经进入营销快捷期、消费快速期, “电商” 能够精准锁定茶叶消费群体,更加快速地实现茶叶 市场价值。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5茶叶电商微 报告》显示:2015年阿里零售平台茶叶销售达到88亿 元,云南阿里电商茶叶销售额达13亿元,占阿里零售 平台总额的14.77%,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福建; 同时,云南省茶叶电商销售额占云南省茶叶总产值的 39.13%。综上所述, “电商”已经成为云南省茶叶 销售的重要渠道,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省茶产业发展 壮大。 (四)茶叶长期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 云南省茶叶长期成为游资炒作对象。2007年,在 市场炒作下云南省普洱茶价格上涨,茶商囤积居奇, 名贵普洱茶价格飙升;2008年,普洱茶价格迅速下 降,致使多数跟风炒作、进场囤茶的投资收藏者损失 惨重。当前,游资开始对云南省著名茶区的古树纯料 或大树茶叶进行新一轮炒作(陈希琳,2013),表现 为老班章大树茶毛茶、冰岛等地古树茶的价格均出现 大幅度上涨。这样不仅抑制了消费者购买欲望,使得 42 I中国热带农业 云南省茶叶已经偏离了正常农产品属性,价格远远超 出了其价值,成为了投资品,破坏了茶叶市场秩序, 最终受伤的还是茶叶,给云南省高端茶叶健康发展埋 下隐患。 (五)云南省茶叶市场供过于求,茶叶消费两极 化现象明显 2015年,云南省新茶园面积、采摘面积分别比 2010年增加15.54%和36.48%,而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 远远低于茶园面积增加的速度;同时,受公款消费、 礼品市场限制的影响,茶叶需求进一步下降,云南省 茶叶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将持续。随着大众消费的中 低端茶叶逐渐进入市场,名优品种、特色品种的价格 会有所提高,高端茶叶市场将逐渐萎缩,中低端茶 叶市场将逐渐扩大,茶叶消费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 明显。 二、云南省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环节,茶园基础设施滞后。优势区 域、优势品种布局混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 在生产环节,由于受地形地势限制,很多茶园 位置偏僻,特别是云南省古老茶区,茶园建设投资不 足,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阻碍现代茶园建 设。同时,云南省茶叶优势区域、优势品种集中在临 沧、普洱和西双版纳等地,但是在上述地区内部的良 种茶树种植混乱,部分不适宜地区也被大量种植茶 树,形成大面积的中低茶园,严重影响云南省良种茶 叶质量。此外,云南省茶叶种植仍然以小农为主,管 理粗放,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标准不统一, 造成茶叶产量低,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茶叶农药残留 超标,降低了云南省茶叶市场信誉,已成为制约云南 省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加工环节,茶叶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 短,经济效益低 在加工环节,仍然以卖毛茶或者粗加工品为主, 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云南省茶产业仍然处于传统 产业链中,茶叶初加工以家庭作坊为主,缺乏标准的 制茶工艺、程序和设备,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高冰等,2008),造成同一批茶叶口感差异较大, 影响产品质量。此外,云南省茶叶精深加工不足,缺 乏精深加工的产品,茶产品单一,无法有效地区分市 场,获取市场差级价值。最后,云南省茶叶加工企业 数量少,设施落后,缺乏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整 个茶叶加工经济效益低。  ̄n\'est R。 l调查研究 (三)营销环节,茶叶营销渠道落后,专业批发 市场数量太少,品牌少 三、云南省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 措施 (一)科学布局茶叶优势品种和区域。培育茶叶 在营销环节,电商虽然占据了全省茶叶销售总 额的30%以上,但是销售渠道仍然落后。一是茶农直 接将茶叶运往茶叶收购点销售,或是坐地销售,仅有 少数地区出现“订单茶叶”销售模式。二是茶企营销 新型经营主体 打造全国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提高茶园的基础 设施条件,应对全省茶叶结构进行调整,对低产、低 效茶园进行改造。科学布局茶叶优势品种和区域,在 优势品种方面,应主推“勐海大叶种”、 “凤庆大叶 手段单一落后,并没有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和营销平 台,且多以本地销售为主,缺乏开拓市场的动力(邓 秀娟等,2014)。三是茶叶专业批发市场数量太少, 且布局不合理,距离茶叶主产区较远,无法有效地发 挥茶叶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四是云南省仅大益等茶 品牌产品,品牌较少,无法在营销中获取茶叶品牌价 值,阻碍了云南省茶叶“走出去”战略实施。 (四)监管环节,监管不到位,茶叶市场混乱。 缺乏对古树茶资源保护 在监管环节,由于监管不到位,导致茶叶市场 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充满大量 假冒伪劣的茶叶,造成茶叶市场价格混乱,使得云南 省品牌茶叶价值被削弱,出现劣质茶驱逐和取代品牌 茶的“柠檬效应”;同时,大量游资炒作云南省古树 茶,使得茶叶偏离正常商品属性。另一方面,由于当 前云南省古树茶价格较高,茶农过度采摘古树茶。虽 然某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古茶树保护条例,但条例并没 有对每棵树茶叶的采摘频率、采摘量进行限制,使 得条例对古茶树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长此以往, 将导致古茶树的衰老加速,严重破坏云南省优质古 茶树资源。 (五)成果转换环节。没有形成联动的“产学 研”利益分配机制。茶叶科研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 能力差 在成果转换环节,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新 品种的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收益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 定,没有形成“产学研”联动的利益分配机制,极 易造成三方的信任危机,使得云南省茶叶产业利益纠 纷现象频现。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多 年选育出的新品种“紫娟”,由于上市初期最高价达 到每公斤4万元, “紫娟”品种迅速在全省推广,但 “紫娟”品种研发机构和研究者却未从中得到收益, 极大地挫伤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李 敬锁,2015)。缺乏“产学研”联动的利益分配机 制,使得茶叶科研成果极难转换为现实生产能力,为 云南省茶叶产业持续科技创新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种”、“勐库大叶种”、“云茶一号”、“雪芽100 号”、“紫娟”及“佛香”系列;在重点区域选择 上,应以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为主,文山、德宏、 保山等区域为辅,使云南省茶叶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 更加合理、科学。另外,鼓励茶园入股等形式,培育 茶叶种植大户、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 营主体,提高茶叶主产区种茶技术和茶园管理水平, 提升云南省茶叶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努力延长茶叶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茶叶 经济效应 改善茶叶加工小作坊的工艺和设备,根据不同 的茶叶品种制定标准化加工流程,以标准化保证茶叶 产品均质化。针对不同茶叶消费群体,研发不同口味 的拼配茶。探索私人订制口味,将滇红、滇绿、普洱 茶与不同水果、鲜花搭配,形成不同果香、花香的特 色茶品。要大力开发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推出具有 云南民族特色的纯朴生态茶,如纳西族的酥油茶、白 族三道茶、佤族擂茶和拉祜族烤茶等,增加云南茶叶 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景迈山、临沧勐库冰岛、贺开、 昔归、腾冲高黎贡山等地建设一批特色茶叶庄园,探 索“茶叶+旅游业”开发模式。加强茶叶罐、玻璃器 皿、茶壶、茶托、茶叶滤器、茶匙等茶具创新研发和 产品展示,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产业经济效应。 (三)合理布局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 加快营销模式转变升级 首先,要加快云南茶叶田间地头市场、专业批 发市场、茶叶国际交易中心等建设,加快云南茶叶的 物流速度,提高茶叶的物流效率。其次,做好茶叶品 牌定位和特色定位,并进行个性化广告、茶叶包装、 店面(网页)设计等,赚取不同市场的产品价值。最 后,注重“线下”和“线上”两条线营销。线下加强 茶店管理,积极参加茶叶或农产品国际展销会,提高 茶叶终端销售团队的风险管理能力,加快“茶超对 接”,发展壮大茶叶代理商和经销商等;线上加强 2017.2总第75期f 43 调查研究l l……卿。 。 t “茶叶+互联网”营销体系建设,建立网上茶叶品牌 直营店,探索“B2B”、“B2C”、“C2C”等电子商 务模式,降低茶叶交易成本。 (四)加强茶叶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 优质茶资源 济规律运作茶叶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对茶叶“产学 研”三方的投入成本、入股形式和贡献率进行评估, 根据产业市场行情和实践经验,确定未来的收益分配 比例。其次,要建立多元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茶叶成 果转化企业制度,对于生产茶叶方,以期权方式进行 激励;对于研发茶叶方,以成果入股和新品种推广面 加强对茶叶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对云南省优质茶 叶品牌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一方面,加大对茶叶市场 (网店)假冒品牌茶叶的查处,规范茶叶市场秩序, 维护云南省品牌茶叶形象;同时,规范云南省冰岛、 积参与分配。最后,要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 “产学研”三方共同承担茶叶新品种和技术研发的风 险,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合作机制,提高茶叶新品种快 速转换市场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希琳.爆炒普洱茶余香几时休? 经济,2013(6):106-107 [2】 方芸.云南境外替代发展的问题和思考U].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0(1):58—62 老班章等古树茶叶市场价格,防止游资过度炒作,降 低云南省古树茶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制 定严格而细致的古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条例,明确古茶 树的采摘频率、采摘量、采摘时间等,对古茶树进行 保护性开发;同时,规范云南省茶种质资源圃管理, 保护云南省优质茶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优质茶树种 质资源,培养和强化茶种质资源安全就是产业安全的 意识,保证云南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茶叶“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提高 新品种市场转化能力 建立茶叶“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首先,要建 【3】 高冰,郝成礼,陈维娜.山区县茶叶机械推广应用探讨Ⅱ】 l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2):152—153 【4】 邓秀娟,李亚莉,周红杰.制约云南茶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 探讨【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年会,2014 【5】 李敬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一 以“十一五”生物种业专题项目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 科学院.2015 立茶叶新品种或新技术等成果定价机制,按照市场经 t‘ (上接第46页) 实施细则》(云南省农垦总局,2003年)实施的基础 济,做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提升林下生产能力, 提高资源综合效益。 (四)建立林下产业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和创新现代高 效农业的重要力量,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 础。应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相关科研机构,发挥农场 现有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林下产业经济技术服务和 上,适当增大行距,采用株行距2.5米×10米,种植密 27株/亩的种植规格,规划定标时,尽量避免断行和插 行,在行间种植一行热带灌木水果(菠萝蜜、澳洲坚 果、柠檬),实行网格化种植。在林地开垦过程中, 注意选留优良自然植被,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最 大限度地保护好胶园土壤和地表植被。在橡胶树定植 前,及时在保护带种植无刺含羞草等豆科绿肥覆盖作 物,提高地表生物覆盖率。 (三)搞好林下产业规模发展 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生产科技水 平,搞好林下经济林木的病虫害和林畜、林禽疫病防 控管理,确保林下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完善联动管理机制 要强化管理,完善农场、生产队、作业组三级联 发展橡胶林下经济应根据农场和生产队的区域 资源状况,因地、因时制宜,发挥优势,明确区域布 局、重点产业和发展目标,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和规模。要充分发挥专业种养殖大户的资金、技术和 管理优势,采用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形成区域化布 局、集约化经营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格局。发展环保、 高效、生态型的林下热带水果及林畜、林禽等产业经 44 I中国热带农业 动管理机制,明确各自责任范围,形成上有人管、下 有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管理的良好氛围,才能 更有效地实施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适时总结经 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谐发展。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