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例析基坑沉降质量事故处理措施

来源:小奈知识网
例析基坑沉降质量事故处理措施

一、工程及基坑概况 1、工程概况

该建筑为地下三层,地下室面积4200平方米,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5米,局部坑中坑21米,场地岩土主要为粉砂。

2、基坑概况 (1)周边条件分析

工程位于交叉路口,地处老城,周围道路、建筑物多,周边环境复杂,北侧临近隧道,南侧有十三层钢混住宅,东侧亦有六层砖混住宅,详见下图。

图1建筑总平面简图 (2)基坑设计:

①主坑基坑支护结构采用φ700@900钻孔灌注桩加三层钢筋砼支撑。 ②支撑:采用钢筋砼支撑。

③基坑止水桩采用Ф850@1200三轴深搅桩组成的止水帷幕;采用套打施工,水泥掺入量22%,水灰比1.2。

④基坑内采用4口疏干管井降水,井管与成孔孔壁之间采用级配良好的混合料充填。

基坑支护简图如下所示 二、事故概况

2014年5月18日,基坑挖深14.0米,事故发生。当日 12:20,基坑周围路面检测到缓慢沉降超标,24日下午3时,图4看出临近人行道路面出现开裂,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开裂将会逐步扩大,后果不堪设想。

三、沉降原因分析 沉降原因如下:

①场地岩土主要成分为粉砂,属于弱透水层,渗透系数小,易积水。基坑外侧住宅地下8~12米范围内,夹层水丰富。且上部原住宅的地下供水排水设施因地层沉降造成破损,增加了此部位的土体中的承压水的含量。

②地质条件考虑欠充分,施工缺乏指导性。锚杆等原有地下障碍造成施工支护桩及止水帷幕质量缺陷。基坑开挖后出现渗水漏水和涌砂,人行道下方土体流失形成空洞,导致路面开裂塌陷。

③基坑安全管理欠落实,场外道路裂缝沉降观测不及时,基坑外水面监测方案不全面。

四、处理方案 1、应急方案

①清除表层砼,采取旧棉絮、废旧布料塞填坑内漏水点空洞阻止泥沙流失、土方堆高反压、增加降水井,平衡漏点坑内外水头压力。

②禁止车辆通过,5月24号下午六时将C15(早强)混凝土32m³泵送至塌陷处,内侧立模浇筑。至晚上十时,渗漏点渗水量已减少, 24小时后,手压泵压入聚氨酯水溶性堵漏剂,形成隔水带。24小时连续观察,事故初步得到控制。

2、常规方案

①考虑基坑漏水、流砂的事实和现场环境,各方研究决定采取方案:“内堵、外封”,即内侧“水不漏”堵洞口,外侧双液注浆封住漏水通道,同时进行。基坑内外配合降水。

②漏点两边各3米处布置旋喷桩两排,桩间布置50个点位压密注浆,注浆压力在0.8~1.2MPa,注浆流量20~30L/min,水灰比0.6。注浆水泥与水玻璃等比例,每孔注浆3立方。

③防止桩间土剥落,采用挂网喷浆保护,加强深基坑检测,防止二次渗漏。喷浆厚度为80mm,详见下图。

图6挂网喷浆剖面图及钢筋网布置

从图5看出5月18号基坑发生渗漏至工作井底板浇筑完成后挡墙沉降变化大,最大变化速率3 mm/d。在6月4号,第一部分底板浇筑完成后,挡墙顶沉

降趋于缓和,变化速率减至0.7mm/d,6月17号工作井底板完全浇筑完成,挡墙沉降甚本停止,累计26mm。

从图8看出,同期坑外土体最大沉降达51.1mm,最大变化速率为3.44mm/d。随着堵漏注浆和工作井底板的施工,坑外沉降曲线趋于平缓。

3、建议

①小渗漏要及时导管引流并采用双快水泥封堵。②于可能发生渗漏的施工缝外预设深井,渗漏抢险时急速降水以减少坑内外水位差,坑内堆土注浆堵漏,方案可行。③基坑一旦出现砂土涌入,采用堆填反压,保持坑底稳定,阻止管涌发展,查明原因、位置并采用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

五、结束语

深基坑工程环境影响大,未知因素多,施工中必须加强监测,符合信息化施工要求。并及时依据监测结果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防范、降低各种事故对基坑及其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六、参考文献

[1]刘建航,侯学渊. 《基坑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

[2]龚晓南,高有潮. 《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