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武汉城市圈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33卷第4期2019年 12月资源环境与工程

ResourcesEnvironment&Engineering

Vol􀆰33ꎬNo􀆰4Dec.ꎬ2019

武汉城市圈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范 威ꎬ苏 呈ꎬ江越潇ꎬ梁 川ꎬ孙智杰ꎬ于 瑶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ꎬ湖北武汉 430034)

摘 要: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武汉城市圈地热资源ꎬ系统总结区内已有的地热勘查资料ꎬ并对武汉城市圈地热地质背景进行较全面的论述ꎮ在分析该区深部地热地质背景的基础上ꎬ从热源、热储、盖层、通道等方面对该区地热地质条件进行总结ꎬ居里面的分布与地表的地热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ꎬ区内热源主要为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ꎬ襄广断裂以北为岩浆岩、变质岩构造裂隙带状热储ꎬ襄广断裂以南主要为岩溶热储ꎮ其中ꎬ咸宁、天门及潜江北部、汉川地区深部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具备形成大型岩溶热储的条件ꎮ研究成果可为区内各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方向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ꎮ关键词:深部地热ꎻ地热地质条件ꎻ武汉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P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11(2019)04-0547-06DOI: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9.04.020

  2018年4月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ꎬ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ꎻ2018年底ꎬ湖北省委省政府勾画出以“一芯两带三区”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ꎮ地热资源是清洁稳定安全高效的能科学发展绿色地热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ꎮ过去区内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主要是针对天然出露的地热流体ꎬ易发现ꎬ资源有保障ꎻ少部分为石油、矿产勘查钻探揭露ꎮ这些地热田中ꎬ有利用价值的基本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查勘查以及开发工作ꎮ未来的地热资源勘查需要向地球深部进军ꎬ在没有温泉出露处寻找新的地热资源ꎮ本文对武汉城市圈地热地质条件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ꎬ为各地地热资源的勘查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ꎮ

图1 武汉城市圈地理位置图

Fig􀆰1 GeographicallocationmapofWuhanCityCircle

源ꎬ节能效果明显[1]ꎮ武汉城市圈是长江汉江交汇处ꎬ

1 研究区概况

东部ꎬ面积61347km2ꎬ占湖北省总面积的33%ꎮ区内地形起伏大ꎬ地势北东、南东高ꎬ西部低ꎬ地貌基本轮廓为三面环山向西开口的不完整盆地ꎬ武汉居于盆地东侧边缘ꎬ地势低平ꎬ周边湖泊遍布ꎬ长江、汉江在此交汇ꎮ

武汉城市圈内地层及各类岩相建造比较齐全ꎬ除缺失志留系上统和下泥盆系下统外ꎬ其余地层发育良

如图1所示ꎬ武汉城市圈地处长江中下游湖北省

好ꎬ层序比较完整ꎮ以青峰—襄广断裂为界ꎬ跨越大巴山—大别山地层区和扬子地层区两个地层单元ꎮ北部为大巴山—大别山地层区ꎬ三叠系、侏罗系仅发育于扬子地层区ꎬ白垩系—第四系南北两区均有分布ꎻ南部为扬子地层区ꎬ区域变质作用仅限于前震旦系及九宫山一带的震旦系下统ꎮ

2 深部地热背景

研究区域地热地质条件ꎬ首先要了解该地区的深部地热背景ꎬ深部地热背景对于研究区的地热活动情

收稿日期:2019-07-26ꎻ改回日期:2019-08-23ꎻ网络出版时间:2019-09-06 12:14

资助项目:2017年度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计划项目«武汉城市圈大型岩溶热储分布规律研究»(项目编号:ETZ2017A03)ꎮ作者简介:范威(1990-)ꎬ男ꎬ工程师ꎬ硕士研究生ꎬ水利工程专业ꎬ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ꎮE-mail:hbxtxfw@163􀆰com

548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年 

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ꎬ大地热流值较高、居里面较浅的地区是温泉形成的有利区域ꎬ但不一定直接导致该区强烈的地热活动ꎬ温泉是否形成主要与该地区具体2.1 地壳类型及厚度的地热地质条件有关ꎮ

北部大别山和南部幕阜山一带地壳的视基性度

(JS)<0.48ꎬ属硅铝质地壳ꎻ武汉地区地壳的视基性度(JS)在0.48~0.50之间ꎬ为硅铝—铁镁质(偏硅铝质)地壳ꎮ

莫霍面是地壳与上地幔间的界面ꎬ反映地壳厚度及深部构造的基本面貌ꎮ一般来说地势高ꎬ莫霍面深度大ꎮ据武汉城市圈莫霍面等深线图(图2)[2]霍面的起伏特征来看ꎬ武汉城市圈起伏变化小ꎬ大别山ꎬ从莫区深度>37kmꎬ南部幕阜山最大深度为38kmꎬ武汉地区约为31kmꎮ武汉地区为上地幔隆起区ꎬ为城市圈莫霍面埋深最浅、地壳厚度最薄的部位ꎮ桐柏—大别幔陷带主要反映地壳加厚和该区内地壳层中硅铝质物质相对加厚ꎮ在南部没有明显的重力梯度带ꎬ莫霍面等深线变化平缓ꎬ显示较平稳的地壳—地幔坡度带的特征ꎬ局部如九宫山等形成局部的地幔凹陷ꎮ莫霍面仅反映深部的物质界面ꎬ而温度界面则要用居里面表达ꎬ居里面虽然受到莫霍面的热传导影响ꎬ但主要受到地壳断裂热对流控制ꎬ两者在形态上并不对应ꎬ如武汉为莫霍面隆起区ꎬ却是居里面凹陷区ꎮ

图2 武汉城市圈莫霍面等深线图

Fig􀆰2 IsobathmapofmohosurfaceofWuhanCityCircle

2.2 大地热流

根据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和部分公开发表文献中的统计数值

[3-6]

热流数据20个ꎬ编制了如图3ꎬ共收集武汉城市圈大地

所示的武汉城市圈大地

图3 武汉城市圈大地热流分布图

Fig􀆰3 LandheatflowdistributionmapofWuhanCityCircle

热流分布图ꎮ大地热流值较高的区域是热泉形成的有利区域ꎬ如黄石一带地热活动稍强ꎬ发育两处温泉ꎬ武汉地区则仅有一处ꎬ且温度较低ꎮ由于数据缺乏ꎬ这一规律性在本地区并不明显ꎮ

受资料限制ꎬ咸宁、孝感以及大别山地区缺乏大地41.热流数据ꎮ从现有数据分析ꎬ区内大地热流值范围在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平均值9~69mW/m2之间ꎬ平均值为53.7mW/m2(61mW/m2ꎬ远低于陆地区大地热流平均值(65mW/m2)和全球大存在一定规律性ꎬ江汉盆地地区北低南高)ꎮ大地热流分布ꎬ往盆地中心47.有增8mW加的/m趋势为2值为42~69ꎬmW以南为ꎬ潜北/m261.断69裂以mW北/ꎬm大地热流平均值2ꎮ鄂东南地区热流流值为42~54mW/mꎬ2平均值为热流值为41.9~66.4ꎬmW/平均值为54m2ꎬ平均值为48.mW/3mW/m2ꎻ52.m武汉地区热29ꎻ江汉盆地区内存在两个相对高值异常带[7]mW/m2ꎮ

地热流值最高达69mW/m2:黄石—大冶一带大石热导率决定2>.303 ℃ꎻ江汉盆地的高值异常带主要取决于ꎬ主要是由于地壳浅层岩深部温度与居里面形态特征

/km的高地温梯度ꎬ与良好的盖层条件有关ꎮ岩石圈居里面是地壳上部埋深几十千米处存在的

一个高低起伏不平的等温面ꎬ可以大致反映出地壳深部温度场的分布特征ꎮ在岩浆岩活动、地壳深部传导、地壳断裂热对流等热构造事件活跃区ꎬ会导致居里面隆起ꎻ在稳定地台或冷的盆地区ꎬ会造成居里面下凹ꎮ它是地壳深部传导热、沿断裂的热对流、局部放射性热效应和上地幔热辐射综合作用的结果ꎮ居里面形态与地表的地热异常具有较好的相关性ꎬ总体上隆起区地

第4期范 威等:武汉城市圈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549

热活动较广泛ꎬ这在英山、罗田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ꎮ

据武汉城市圈居里面分布特征(图4)ꎬ可分成3个隆起区、1个凹陷区ꎮ黄冈居里面隆起区(Ⅰ区):隆起中心位于英山县东北ꎬ最浅埋深为23kmꎮ区内温泉分布广泛ꎬ尤其在英山县、罗田县规模大、温度高ꎮ潜江居里面隆起区(Ⅵ区):深度在25km左右ꎬ该区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ꎬ对应居里面隆起部位是热泉形成的有利部位ꎬ张港地热井的揭露说明该区潜北断裂以北具有较高的地热开发潜力ꎮ咸宁—黄梅居里面隆起热流有一定贡献ꎮ地壳岩石圈中含有大量的铀(238U)、钍(232Th)、钾(40K)和镭(226Ra)等放射性衰变元素ꎬ这些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热是地热水热源的主要组成部分ꎮ地壳上部酸性岩石ꎬ如区内在大别山、大冶、幕阜山区等地多处出露的中生代花岗岩ꎬ其含有的大量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同样是区内地热水的重要热源之一ꎮ

地球上地幔温度达到1300℃ꎬ但近地表常温带温度为20℃左右ꎬ这种内外温差使得深部较高温度向区(Ⅶ区):深度在23.5~25km之间ꎬ区内洪湖、嘉鱼、咸宁地区温泉分布广泛ꎬ规模大ꎬ与浅居里面深度相对应kmꎬꎮ孝感—武汉凹陷区(Ⅱ区):地现代地温梯度值资料黄陂为凹陷中心ꎬ深度约深度范围约26~26.8ꎬ武汉地区26.8、kmꎮ江汉盆地地温梯度据中国大陆各值远低于全国平均值33℃/kmꎬ说明该区地热活动相对较弱ꎬ居里面相对凹陷ꎬ与地表温泉较少是吻合的ꎮ

图4 武汉城市圈居里面等深线图

Fig􀆰4 IsobathmapofCurie ̄pointsurfaceofWuhanCityCircle

3 区域地热地质条件

3.1 热源

就时间尺度来说ꎬ热源包括地壳浅部岩浆侵入体一类寿命比较短的热源(瞬态热源)和壳岩内半衰期长达109 ̄1010年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放热一类持续时间相当长的热源(稳态热源)ꎮ地球的热源绝大部分来自深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ꎬ即稳态热源[8]源如地球转动热、化学反应热、太阳辐射热、ꎮ潮汐摩擦其余热热等则相对说来极为有限ꎮ

武汉城市圈热源主要为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ꎬ不存在岩浆余热ꎬ酸性岩浆岩放射性生热对大地

10.地壳浅部进行热量传递ꎮ一般正常地温梯度值为

温梯度为0~30.25.0℃6/~kmꎮ39.32由前文内容可知℃/kmꎬ可见ꎬ上地幔隆起给武ꎬ武汉城市圈地汉城市圈自下而上带来了较高温度的地热能ꎮ大地热流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上地幔[9]3.2 热储

ꎬ向地壳浅部传递ꎮ热储类型按岩性可划分为碳酸盐岩溶热储、碎屑岩溶热储、结晶岩溶热储ꎻ按空隙类型可划分为孔隙型热储、裂隙型热储和岩溶裂隙型热储ꎻ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盆地增温型热储和断裂构造带热储ꎻ按地热流体的赋存条件可分为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ꎮ武汉城市圈地热田共28处(表1)ꎬ主要分布在城市圈东北部、南部、东南部ꎬ总结其热储特征ꎬ热储的划分以地热流体赋存介质为依据ꎬ根据热储的地层时代和岩性等因素ꎬ共划分为5类热储(见图5)ꎮ

表1 武汉城市圈地热田热储分类表

Table1 ClassificationintableWuhanofCityheatCircle

storageofgeothermalfield

按产出的按地热流体形态特征

赋存介质地热田

古元古界英山西汤河、英山北汤河、英山南汤河、英大别岩群山东汤河、英山巴茅街、英山杨柳湾、罗田带状热储

变质岩裂汤河、罗田城关、罗田界河、罗田三里畈、隙热储黄陂蔡店源泉

岩浆岩裂通城茶铺、通山三源娄下、蕲春桐梓、罗田隙热储

枫树铺

震旦系—奥陶咸宁温泉镇、赤壁五洪山、嘉鱼小蛇屋山、系碳酸盐岩裂大冶章山、崇阳浪口、通山西坑、应城汤带状兼层隙岩溶热储池、汉川马口、天门张港

状热储

二叠系—三叠

系碳酸盐岩裂

黄石胡家湾煤矿、武汉江夏长山头、武穴

隙岩溶热储马口井矿坑

层状热储白垩系—新近

系孔隙热储

江汉盆地

白垩系—新近系孔隙热储(A):分布在汉川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地区ꎬ地热流体赋存于白垩系—新近系红层碎屑岩孔隙中ꎮ

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B):该层主要分布在武汉市江夏区、黄石市、武穴市等地区ꎬ

550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年 

地热流体主要赋存于断裂叠加部位的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带的空隙中ꎬ受断裂带和断裂带附近的岩溶管道系统双重控制ꎬ沿断裂带或其周围岩溶管道系统运移、聚集ꎮ

上震旦统—奥陶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C):分布在天门市、汉川市、应城市、咸宁市、大冶市等地区ꎮ热储主要是上震旦统—奥陶系碳酸盐岩ꎬ热储岩性为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等ꎬ受断裂带和断裂带附近的岩溶管道系统双重控制ꎮ

古元古界大别岩群变质岩裂隙热储(D):分布在

英山县、罗田县及黄陂北部地区ꎮ热储层由变质岩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发育带组成ꎬ热储岩性为压碎岩、角砾岩等ꎮ地热流体主要赋存于深断裂破碎带相交处或深断裂与其横向张性、张扭性断裂相交处ꎮ

岩浆岩裂隙热储(E):分布在通城县、通山县、蕲春县等地区ꎮ热储层由燕山期花岗岩、侏罗系侵入的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发育带组成ꎬ热储岩性为压碎岩、角砾岩等ꎮ地热流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花岗岩断裂带中或是岩体与围岩间的断裂接触带的空隙中ꎮ

图5 武汉城市圈地热田及热储类型分布图

Fig􀆰5 DistributionmapofgeothermalfieldsandheatstoragetypesinWuhanCityCircle

  按热储产出的形态特征ꎬ对于变质岩和岩浆岩ꎬ地下热水主要沿断裂带及其周围裂隙运移、汇集ꎬ其赋存具有典型的脉状特点ꎬ为条带状热储ꎮ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岩溶现象ꎬ地下热水的运移、聚集也主要沿断裂带进行ꎬ但一些岩溶洞穴和溶道系统也为地下热水生成提供运移、赋存的良好途径和场所ꎬ地下热水蕴藏量较丰富ꎬ为条带状兼层状热储ꎮ碎屑岩中砂岩和泥岩交互叠置的沉积构造ꎬ为地下热水的储3.3 盖层

集和保温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ꎬ为层状热储ꎮ

白垩系—新近系孔隙热储盖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

物和白垩系—新近系岩性为页岩、泥岩、泥质灰岩等地层ꎮ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在黄梅盆地、江汉盆地区的盖层为第四系堆积物和白垩系—新近系碎屑岩、泥岩、含膏岩ꎻ在武汉地区、大冶—武穴地区没有明显的盖层ꎬ因此温度较低ꎮ上震旦统—奥陶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在江汉盆地、黄梅盆地地区ꎬ盖层为第四系堆积物和白垩系—新近系碎屑岩、泥岩、含膏岩以及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志留系页岩ꎻ在武汉地区、咸宁地区盖层为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志留系页岩ꎬ分布连续厚度大ꎬ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ꎮ古元古界大别岩群变质岩裂隙热储盖层为第四系

第4期范 威等:武汉城市圈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551

松散堆积层和弱含冷水的强风化片麻岩或裂隙不发育的新鲜片麻岩ꎬ不具严格的保温隔热作用ꎮ岩浆岩裂隙热储盖层为第四系亚砂土、亚粘土、砂夹卵砾石等ꎬ属弱隔热层ꎬ不具严格的保温隔热作用或没有明显的3.4 通道

白垩系—新近系孔隙热储没有集中的通道ꎬ地热流体主要赋存于岩层孔隙、裂隙中ꎮ多层平行叠置的热储层ꎬ层间水力联系较差ꎮ

盖层ꎮ

区地热勘查应以深部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为主ꎬ深部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分布连续性好ꎬ地热流体具有较好的补径排条件ꎬ具备形成大型岩溶热储的条件ꎮ这些地区以往的地热勘查对象主要是天然出露的地热流体ꎬ未来的勘查方向应在研究现有地热田形成机制的基础上ꎬ总结岩溶热储的分布规律ꎬ加强导热控热构造、深部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ꎬ对深部大型岩溶热储进行勘查ꎮ

江汉平原地区地热勘查应重点关注潜江潜北断裂

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和上震旦统—奥陶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通道主要为断裂及岩溶通道ꎬ由断裂组成的破碎带ꎬ岩石十分破碎ꎬ胶结较差ꎬ导水性能良好ꎬ再加上沿破碎带的径流侵蚀ꎬ使地面高程降低ꎬ为温泉的出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ꎬ同时断裂也控制着地热流体的分布和赋存ꎮ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由于热储层下伏志留系隔水层ꎬ热水循环深度有限ꎬ褶皱发育ꎬ断裂及岩溶通道规模一般不大ꎮ上震旦统—奥陶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埋深大、厚度厚ꎬ因此导热控热构造一般为区域性断裂及由断裂控制的岩溶通道ꎬ规模一般较大ꎮ

古元古界大别岩群变质岩裂隙热储控热导热构造为断裂ꎬ断裂破碎带和裂隙带有利于水热循环ꎬ形成地热ꎮ在断裂构造带以上地段增温显著ꎬ断裂构造带内温度基本恒定ꎬ断裂构造带以下的温度增加不明显ꎬ甚至表现为降温ꎮ英山县及罗田县地区由于横向张性或张扭性断裂与主干断裂相交接ꎬ破碎带将主干断裂深部的脉状裂隙热水导出地表ꎮ由于其形成有其特定的地质构造条件ꎬ因而数量较少ꎮ

岩浆岩裂隙热储控热导热构造均为断裂ꎮ在地热出露处均有断裂通过ꎬ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带有利于水热循环ꎬ形成地热ꎮ岩浆岩区温泉都分布在燕山期花岗岩断裂带中或是岩体与围岩间的断裂接触带中ꎬ这是因为中、酸性岩体ꎬ尤其是酸性岩体能形成规模巨大的岩基式岩体ꎬ发育规模较大的断裂带ꎬ为地下水深循环提供空间条件ꎮ作为岩基式岩体ꎬ燕山期花岗岩距今时代较新ꎬ其中断裂形成的时代也可能较新ꎬ或至少在燕山期有过强烈活动的老断裂ꎬ同时还由于花岗岩区断裂带中泥质充填物少ꎬ因此ꎬ破碎带中的含水透水性一般较强ꎮ控制岩体边缘的区域性断裂带由于岩体冷凝产生空隙ꎬ增强了其含水透水的性能ꎮ4 区域地热勘查的指示意义

当前ꎬ武汉城市圈内地热勘查进入相对瓶颈期ꎬ急需探寻新的地热资源ꎬ向地球深部进军ꎮ咸宁、武汉地

以北地区[10]碳酸盐岩地层ꎮ、该区位于盆地边缘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埋藏深

ꎬ上震旦统—奥陶系度相对较浅ꎬ深部岩溶地层分布连续ꎬ地热流体补给区位于大洪山区ꎬ补给条件好ꎬ具备形成大型岩溶热储的条件ꎮ对于盆地中心的白垩系—新近系孔隙热储由于地热流体赋存条件较差ꎬ地下热水水矿化度高ꎬ受断层切割的断块限制ꎬ热水径流范围小、高产期短、产水量小[11]大别山地区地热流体主要赋存于深大断裂带中ꎬ因此价值较小ꎮ

ꎬ该区应重点关注具备较好地热流体补径排条件的深大断裂ꎬ加强英山、罗田地区温泉地热田的形成机制研究ꎬ对具备类似条件的断裂带开展地热地质工作ꎮ同时大别山区岩浆岩分布广泛ꎬ还应加强对该地区干热岩资源的研究ꎮ

5 结论及建议

布特征(1)ꎬ与地表的地热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居里面大致反映出区内地壳深部温度场的分

ꎬ隆起区地热活动较广泛ꎮ区内孝感、咸宁、大别山区大地热流数据缺乏衰变产热(2)ꎬ武汉城市圈热源主要为地壳岩石放射性元素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ꎮ

ꎬ不存在岩浆余热ꎬ酸性岩浆岩放射性生热对大地热流有一定贡献ꎮ热储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ꎬ襄广断裂以北为岩浆岩、变质岩构造裂隙带状热储ꎬ襄广断裂以南主要为岩溶热储ꎬ受断裂及岩溶通道双重控制ꎬ其中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具备形成大型岩溶热储的条件ꎮ

溶热储(3)ꎬ加强岩溶热储分布规律的研究武汉、咸宁、潜北地区应重点关注深部大型岩

ꎻ大别山地区应加强断裂带、裂隙带状热储研究ꎬ重点关注导热控热以及赋水深大断裂ꎮ参考文献:

[1] 王贵玲2017ꎬ38(4):449ꎬ张薇ꎬ梁继运-459.

ꎬ等.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价[J].地球学报ꎬ

552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年 

[2] 梁学堂ꎬ张元培.湖北省地球物理与深部地质综合研究报告[R].

武汉: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ꎬ2016.

[3] 汪集旸ꎬ黄少鹏.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J].地质科学ꎬ[4] 汪集旸ꎬ黄少鹏.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J].地

震地质ꎬ1990(4):351-363.

[5] 胡圣标ꎬ何丽娟ꎬ汪集旸.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

版[J].地球物理学报ꎬ2001(5):611-626.

[6] 姜光政ꎬ高堋ꎬ饶松ꎬ等.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

版)[J].地球物理学报ꎬ2016ꎬ59(8):2892-2910.1988(2):196-204.

[7] 袁玉松ꎬ马永生ꎬ胡圣标ꎬ等.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J].地球物

理学报ꎬ2006ꎬ49(4):1118-1126.

[8] RYBACHL.地热系统:原理和典型地热系统分析[M].北京大学

地质学系地热研究室ꎬ译.北京:地质出版社ꎬ1986.[9] 徐世光ꎬ郭远生.地热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09.

[R].武汉: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资料馆ꎬ1978.源环境与工程ꎬ2016ꎬ30(6):882-894.

[10] 汪仕忠ꎬ林昭森.【湖北省江汉盆地】对潜北潜山带的认识及评价[11] 李伟ꎬ叶疆ꎬ廖媛ꎬ等.江汉平原地热资源评价的初步研究[J].资

(责任编辑:于继红)

AnalysisoftheGeothermalGeologicalConditionsofWuhanCityCircle

FanWeiꎬSuChengꎬJiangYuexiaoꎬLiangChuanꎬSunZhijieꎬYuYao

Abstract:InordertobetterdevelopandutilizethegeothermalresourcesinWuhancitycircleꎬthispapersummarizesthewuhancitycircle.Basedontheanalysisofthegeothermalgeologicalbackgroundinthedeeppartofthisareaꎬthegeother ̄

(HubeiGeologicalEnvironmentStationꎬWuhanꎬHubei 430034)

existinggeothermalexplorationdataintheareaꎬandcomprehensivelydiscussesthegeothermalgeologicalbackgroundofmalgeologicalconditionsinthisareaaresummarizedfromtheaspectsofheatsourceꎬthermalreservoirꎬcaprockandpas ̄sageway.Thereisacertaincorrelationbetweenthedistributionoftheresidentsandthegeothermalanomaliesontheheatstorage.InthesouthofXiangguangfaultꎬtherearemainlykarstheatstorage.AmongthemꎬthedeepCambrianOrdo ̄geothermalresourcesineacharea.

earth􀆳ssurface.Theheatsourceintheareaismainlythedecayandheatproductionofradioactiveelementsintherocksoftheearth􀆳scrust.InthenorthofXiangguangfaultꎬtherearemagmaticrockandmetamorphicrockstructuralfracturezonal

vicianstratainXianningꎬTianmenꎬnorthernQianjiangandHanchuanareahavetheconditionstoformlarge ̄scalekarstthermalreservoir.Theresearchresultsprovideareferencefortheexplorationdirectionand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Keywords:deepgeothermalꎻgeothermalgeologicalconditionsꎻWuhancitycircl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