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1]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______) A.一群儿子 B.一群孩子 C.一个叫群儿的孩子
(2)彦博以盆取水。(______) A.所以 B.于是 C.用
[2]“群儿谋取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球掉进树洞之后,群儿和文彦博分别是怎样做的?(用原文回答) (1)群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彦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冕求学(节选)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 9
(1)牧牛陇上_________ (2)窃入学舍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已而复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让我们想到另一位古人也是这样刻苦读书的,你知道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快乐阅读。
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③树下自若④。或问之,曰:“非其有⑤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①许衡,河内县人,金末元初时有名的儒者、教育家。②怀之河内:怀州的河内县。③危坐:正身而坐。④自若:安然如常,毫不动心。⑤非其有:不是自己分内所应有的东西。
[1]结合短文内容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尝:_________啖:_________或:_________ [2]你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以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资给以书”的“资”意思是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钱,货物”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3]根据文中第一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起个题目。
[4](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2)这是对匡衡的________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他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请你列两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9
5. 阅读理解。
游 园 不 值 (宋)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出 墙来。
(1)解释词语:
值:__________ 屐齿: 小扣: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 。
(3)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春色”、“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6. 阅读理解。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本文选自《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两个和“精卫填海”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囊萤夜读》选段,回答问题。
胤恭勤不倦,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_____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把文章补充完整。 [2]翻译:胤恭勤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有关读书的故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 读《弟子规》节选,完成练习。
冠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②紧切。置③冠服,有定④位,勿⑤乱顿,致污秽。
(注释)①冠:___________。②俱:___________。③置:___________。④定:___________。⑤勿:___________。
(译文)(出门)帽子要戴正,扣子要系好,袜子和鞋都要穿平整紧凑。(在家)衣帽都要摆放好,各自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丢,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
[1]请根据译文内容,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补全注释。
[2]这段话所讲的事情中,哪些你还没有做到呢?以后准备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小古文《女娲补天》,完成练习。
3 / 9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根据意思找出小古文中的相关词语。
(___________):善良的人民。 (___________):凶猛的禽鸟。
(___________):生活在海中的巨龟。 (___________):地有所陷坏,不能遍载万物。
[2]课文第一小节中与小古文中“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意思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能概括课文3、4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选择。
(1)“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的意思是(____)。 A.品尝 B.曾经 C.尝试
(2)“唯戎不动”中的“唯”的意思是(____)。 A.只有 B.唯一 C.只是
[2]“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用“____”在文中画出他这样认为的理由。 [4]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做什么。 B.要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C.做事之前要认真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地开始行动。
[6]如果王戎和小伙伴们在道边又发现了一棵桃树,只有最高的树枝上还长着几个桃子,你认为树上的桃子甜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读文言文《囊萤夜读》,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囊萤(______) A.用口袋装萤火虫。 B.装在口袋里的萤火虫。 (2)练囊(______) A.练习用袋子。
B.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3)家贫不常得油。(______)
4 / 9
A.(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B.(车胤)家境贫寒,家里没有油吃。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 ②校(jiào):通“较”,比较。 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_______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 (3)取之,信然(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 信服 B. 征服 C. 服从
13.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起光,以书映光以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数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5 / 9
(《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词语。
(1)逮__________ (2)愿___________ (3)给__________ (4)大学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主人怪问衡_______________ [3]用过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舍有烛而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文段中写了那几件事来表现匡衡勤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解释下列词。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 ) ( )—— ( )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15. 课内外比较阅读。
语段一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6 / 9
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自《精卫填海》
语段二 夸父逐日①
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④,欲得饮⑤,饮于河、渭(wèi)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⑦。未至⑧,道渴而死⑨。弃⑩其杖,化为邓(dèng)林B11。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④渴:他感到口渴。⑤饮:喝。⑥河、渭:黄河与渭河。⑦大泽:大湖。⑧未至:没有赶到。⑨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⑩弃:遗弃。B11邓林:桃林。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故为精卫
为:①化为( ) ②因为( ) (2)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①走路( ) ②赛跑( ) (3)河、渭不足
河:①河流( ) ②黄河( ) (4)道渴而死
道:①路途中( ) ②道理( )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夸父逐日》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呢?选择恰当的评价打上√。
(1)目标远大( ) (2)气魄非凡( ) (3)不自量力( ) (4)追求光明( ) (5)意志坚强( ) (6)决心坚定( ) [4]比较两个故事,完成填空。
《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都是中国古代________故事,我觉得《精卫填海》中想象最丰富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夸父逐日》中想象很奇特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两个故事,选一选。
(1)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_____)的愿望。(多选)
7 / 9
①探索自然 ②征服自然 ③坚韧不拔 ④爱好和平
(2)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来比喻(____);用“夸父逐日”来比喻(____)。
①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②按既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地奋斗到底。
16. 阅读与理解。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注释)①选自《护生画集》。②以;用,使用。③视:看。④遂;就,于是。⑤复;语,又。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人物。 例:(猎人)中(母熊)要害
(1)(__________)端坐不倒 (2)(__________)近视之 (3)(__________)戏于水 (4)(__________)死而不倒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熊之所以抱着巨石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了自己的孩子 B. 猎人终身不打猎,是因为他被母熊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C. 因为母熊的三个孩子正在石头下的水中嬉戏,所以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猎人的子弹
[4]给故事换个题目,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爱的姿势 B. 端坐不倒的母熊 C. 猎人入山
[5]展开想象,写写母熊被击中的瞬间,它的神态和心里想法分别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母鸡孵卵,数周成雏。随母出行,未尝远离。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若遇猫、犬,尽力护之。与父母之爱子无异。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必先唤其雏(______) A.它的,指母鸡的 B.别的,其他的 ②尽力护之(______) A.它,指母鸡 B.它,指小鸡 [2]画“______”的句子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四个字写出了小鸡遇到危险时母鸡的做法,请用“﹏﹏”画出来。
18. 古文练习。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以引其光,以书映
8 / 9
光而读之。
注释:匡衡:西汉经学家。博览群书,擅长解说《诗经》。不逮:烛光照不到。逮,到,及。壁:墙壁。引:引来。 [1]根据古文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衡乃穿壁以引其光。(___________)
[2]根据注释,说说划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匡衡_________的品质。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