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来源:小奈知识网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

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

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

5.初步具有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具有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并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解机器与机构、构件与零件的特征及异同点,能描述机器和机1 对机械的 初步认识 构、构件和零件之间的关系 2.掌握机器的组成,能区分机器与机构的不同 3.理解运动副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区分低副、高副 1.掌握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 力学及工艺性能 2.掌握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 性能及应用,并能根据条件合理选用常用工程材料 2 常用工程 材料 3.了解钢铁材料的生产过程 4.掌握热处理的目的、种类及应用,能正确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改善材料的性能 5.了解有色金属材料的种类、应用及特点 6.了解非金属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1.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基 本类型及应用 2.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 构的类型 3.掌握凸轮机构,能区分凸轮机 构的类型 4.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等间 歇性运动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 及应用 1.了解轴的分类和应用特点:掌 4 机械零件 2.掌握轴承的类型和功用,能够 1.教师应结合机械设备及日24 2.进行一次通用零件和部分握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 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各种机构的工作过程,加深理解机构的功用及原理 判定方法,能准确判定铰链四杆机 室中进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3 常用机构 16 活动设计建议 1.结合生活中见到的实际例子来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加深对各概念的理解 3.通过到工厂车间参观来加深理解 1.教师应结合机械加工中常用材料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2.可组织学生通过到工厂车间参观进行现场教学 3.在教学中将各种金属材料带进课堂,实训室内可做部分力学实验,使学生从外观和内部认识常用工程材料,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钢铁材料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视频来了解 24 8 参考学时 区分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了解各 装置的采购模拟活动或市场类轴承的结构组成、类型及特点, 技术调研,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能解决轴承使用中的安装、维护和 解、熟悉各种机械零件的结构润滑的问题,能区别常用的滚动轴 特点、功用 承类型,会解释滚动轴承代号的 含义 3.了解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及 应用 4.了解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 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应用 5.掌握螺纹及螺纹连接的基本类 型和特点,能正确装配螺纹连接, 能对其进行预紧和防松 1.理解带传动的原理、类型、特 点及应用,会分析带传动的运动特 性;能识别V带和带轮结构,会查 阅有关资料选用普通V带,掌握V带 传动的张紧及安装方法,能解决带 传动的安装及维护保养相关问题 2.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类 构,会分析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3.理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类 5 机械传动 1.教师应结合机械设备及日2.组织1~2次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28 型、特点和应用,了解滚子链的结 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3.采用实践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型、特点和应用及渐开线齿轮正确 3.开设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啮合条件,能够对直齿圆柱齿轮、 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主要参数 识 及几何尺寸进行计算,了解齿轮的 4.利用教学模型或实物,设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 4.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类 型、特点和应用 5.了解螺旋传动的工作原理、类 型、特点和应用,会判断螺旋传动 的相对运动关系 6.掌握轮系的类型,能够计算定 轴轮系的传动比,了解减速器的组 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正确使用 和维护减速器 置传动装置的故障,让学生检查并排除,以锻炼学生对传动装置的维护能力 机动 合计 8 108 六、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l.应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真正确立“学以致用”的正确思想,才能学好“机械基础”;

2.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模型、挂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客观地展现本课程的内容精华,并进行必要的金工实习、实验、现场教学、参观、分组讨论,写出实习、见习或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灵活运用模型演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二)评价方法

建议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机械基础”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注重知识应用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注意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其次应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学条件

1.校内教学场地:建设多媒体教室、机加工车间、电焊车间、铸造车间、压力加工车间、力学性能试验室,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测量工具、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购买或制作配套的教学模型,以加强直观性教学;

2.机械市场、企业环境:可以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并通过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活动;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中还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四)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

1.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为方便组织教学,学生的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独立编册; 3.关于内容的选择: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类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

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

4.关于教材的呈现形式:教材的呈现形式应当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中职学生具有吸引力。需要从中职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机械基础实际生产的举例方式来表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方式、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与插图、实验与练习相互配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知环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导人和互动性训练等,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编写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在习题集中,不但要有计算题,还应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问答题、作图题等多种形式的题目,这些习题应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与主教材对应部分紧密相联,难度不应太大;学生完成这些作业后,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按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恰当地使用文字(doc格式)、课件(ppt格式)、动画(swf格式)、三维图形源文件(注明打开软件,推荐CAXA、UG、Pro/E等)、二维图形源文件(dwg格式)、视频(rm格式及含配音)、图片(jpg.gif格式)、试题等元素来描述,拍摄教学录像,编写项目教学实训指导用书,收集学生实训作品,形成直观的梯度样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