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楹联觅禅趣
文学院03级汉本三班 许雅萍 102012003049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从佛教由印度传入,便在这片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与中国特殊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发展生成禅宗。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最重要、流传最广的一个支派,而禅门随缘自在、心境豁达的超然思想体现在、佛寺楹联中更具有无穷的灵性与大智慧。
禅从来不是古奥艰深、晦涩难解的理论,鼓山上涌泉寺入门可见的“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就十分通俗易懂。当年神秀作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正是为了督促自己常扫心地,抛却贪欲、执迷、嗔痴等杂念,保持心性的空明澄澈。殊不知自心本该空无一物,时时拂拭,岂非愈擦愈黑? 因此这绝不是禅宗的最高心法,真正到达大境界的慧能在当时就反驳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地既然空无一物,又何须打扫。“空门不用关”, 空并不是无,是广阔无碍,无边无际,无所不包,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虫鱼------皆在虚空中。“空门”即佛门,佛教并不是闭关自守、孤立于一方狭小天地,而是人心与人心灵犀相通。遁入空门也不意味着看破红尘,红尘是看不破的,更不必刻意关上“空门”阻隔红尘,因为红尘也在寺庙中。
班禅行宫“圆镜照三千,是空是色;妙香闻二六,即佛即心。”乃乾隆皇帝所题。以心眼去看三千世界,是空也是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禅宗的辩证法,空色本无区别,庸人大可不必为此自扰之。佛是什么?佛在何处?我们孜孜追求的不应该是一尊神像,一部佛经,而要寻求自我的一颗“佛心”。马祖道一说:“即心是佛”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何必去无远弗界的天边找寻,甚至无需到寺院沾染佛性,只要定心安神,体验自我,“我”即是佛,这也是禅宗所坚持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山西崇福寺“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一联所强调的正是“天助自助者”这一常理。学禅之人力求明心见性、拥有无穷智慧,而不是迷信地对神祗顶礼膜拜,执迷不悟。禅宗讲求顿悟,未悟之前,佛是众生,一悟之下,众生是佛。只有抛开执妄、愚痴,转换思维,识见本自具足的佛心,方可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走一条快乐自足的康庄大道,无须所谓“佛”的慈悲救助,因为我便是佛。青云山观音庙的“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及飞来峰的“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莫如求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趣。修禅动静皆宜,但动不如静。人人都有佛性,领略禅的妙理不必去艰涩的书经堆里钻研,不必升天入地地找寻;佛法就在身边,只要平静心灵、修身养性,灵光乍现之际,无上智慧为我所有,身心于是得到莫可名状的极致的轻松释然。
归元禅寺也有妙联“世外人知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不立文字是佛教各派的共同主张,(《说无垢经》“法无文字,语言断故。法无譬说,远离一切波浪思故。诸有智者于文字中,不应执著,亦无怖畏。一切言说,皆离性相”),禅宗尤其弘扬这一传统。佛是不可说的,一说即错。 法无定法,禅理并非一成不变的清规戒律,而是灵活自由、妙趣横生的哲理智慧;学禅也并无生硬的规章可遵循,“无法”便成禅门的最高法则。不了了之,换言之,即是放下。放下身上与心中的石头,人生多苦痛,背负贪、嗔、痴这些石头旅行,苦海更加无边无涯。“放下”是禅宗最机灵便宜的门道,放下恩怨苦痛,放下得失喜乐,便能找回一颗纯净无邪的心,重新获得一片空明宁静的精神空间。禅劝导世人,将“无明”烦恼放下,依旧是海阔天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本来,任它花开花败、日落月升,我心自安,这也是禅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无门和尚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皆是好时节”。禅是一种生活态度,提起它,也就放下了忧虑。
佛寺楹联中蕴含的无穷禅理,既具有生动活泼的意趣,又凝结着智者对宇宙、人生、
心灵的真知灼见,可为痴妄的世人指点迷津;佛寺楹联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千年来以它独特的形式、途径为其锦上添花,继续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