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1期 2008年1月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l ̄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iton) Vo1.24 No.1 Jan.2008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欧阳玲 (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因此人地关系 研究是恢复和平衡这一区域生态系统极为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文在总结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北方 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的研究概括为:人地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人地系统的空问结构与地域差异 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农牧交错带的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系统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o08)O1A—o054—03 北方农牧交错带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 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被纳入“三北”防护林工程 括,最后到程序的地理特征和复合生态系统的总 结,从静态的描述到动态的区域,从五十年代自然 因素对该区的影响到九十年代人文因素的重要 性,从植被学、地理学、生态学的角度的单一研究 到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农 牧交错带的内部在不断的变化,概念的侧重也在 变化,越来越发现“人”在该区域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因此农牧交错带的人地关系的研究也就越来 越受到重视. 实施区域,而且在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这一区域的发展有着很 重要的实践意义.众多的学者分别从地理学,经济 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等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近十年来,此带生态 环境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突 出,更引起了相关专家及学者的关注.笔者尝试 从对近十年人地关系的研究作以综述. 2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 1农牧交错带的概念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 心.在人地系统的研究工作中,空间与时间具有 同等的重要性.随着对农牧交错带研究的深人,人 地系统演变的时间过程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回顾我 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历史,我国北方真正 关于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很多,具有代表性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农牧交错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赵 松乔的文章中(赵松乔,1953),他称其为农牧过渡 地带,年降水量在400ram上下.史培军(1989)认为 农牧交错带是指北方半湿润农业区与半干旱草原 牧区接壤过渡处的半农半牧区.周涌(1999)总结农 牧交错带既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生 产方式的界定.它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体,带有强 烈的人为干扰的痕迹.程序(1999,2002)提出农牧 的草原文化是3000a.B.P.左右才形成的,其与整个 欧亚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兴起时代是一致的,因 此,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也只是在3000a.B.P后才 开始存在的.历史上这里也曾经有过兴旺发达时 期,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经有过气候适 宜期,但现在气候恶化了,草场退化了,沙漠扩大 了. 交错带主要受人类长期农耕活动干预和影响形成 的,边际性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并存的特殊生 态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从以上几个概念可以看出,由赵松乔、L史培军 的自然要素的界定到周涌生态景观和生产厅式概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而 发生空间的摆动,对此,相关学者从大、小不同尺 度上进行了研究.刘清泗(1996)指出中国北方农牧 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交错带全新世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变,每当以 作用.突出表现为土地的沙漠化.因此,沙漠化治理 的重点在于着力调节社会系统(蔡博峰等,2002). 从宏观尺度来看,农牧交错带的地域差异是很 牧业为主的时期都是气候干旱时期,每当农业为 主的时期都是气候相对湿润时期,在气候干湿转 变时期,以农牧交错分布为特点.自然环境的变化 大的.部分学者从自然、生态、土地利用、经济等角 度对农牧交错的区域进行了划分.为不同区域的研 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赵松乔(1991)先生通过对内 是农牧更替变化的先决条件.方修琦(1999)从大 量的史料研究表明,标志全新世暖期结束的气候变 化事件所导致的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变化是原始 农业文化衰落、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原因.韩茂莉 (2003)论证了环境变迁与农牧更替的对应关系.部 分学者从小尺度的气候干湿变化与农牧交错带农 蒙古半干旱地区的研究,根据其临界环境变迁和 破坏性自然灾害而划分了四个典型区.它们是毛乌 素沙地、阴山北麓山前丘陵和山麓地带和科尔沁 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王静爱(1999)根据土地利用 牧业的相关性及其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周广胜 1999、章文波2003).武弘麟(1999)从考古学的角 度讨论了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内蒙 古东南和中南两个典型地区古文化变迁与外界环 境的演变过程的关系.邓辉(2001)指出农牧交错带 内农业与牧业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既受当 地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受南北文化交流的影响. 从以上考古学和历史学等角度都可以看出,气候是 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的形成与演变韵最直接的因 素.当然,农牧交错带的演化过程离不开人的活 动,武弘麟、邓辉分析农牧交错带古文化变迁与外 界环境演变过程的关系,指出农业与牧业两种土 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既受外界环境的演变的制约, 又受南北文化交流的影响.杨志秀指出我国北方农 牧交错带人类活动及其文明进程具有深刻的环境 演化背景,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具有显著的相关 关系.总之,农牧交错带是气候和人类活动相叠加 的产物. 3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与地域差异 研究 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不同类 型地域上所表现的结构和矛盾都不尽相同,对此 吴传钧院士(1999)曾指出,必须按地域类型来协 调不同的人地关系,选择一些不同的地域,进行典 型调查研究,特别指出自然环境脆弱区可以黄土 高原北部和蒙古高原南部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为 重点.在人地系统中,人地关系是否协调抑或矛盾, 不取决于地而取决于人.宋豫秦等(2000)在分析 了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农牧交 错带人地系统进行了状态识别,探讨其度量指标, 最后,指m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人地系统具有 脆弱性、低耗散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人地系统的这 一特性,乓原冈在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 东西分异将北方农牧交错带分为三大块,即东部三 北交界农牧交错区,它是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的过渡区;中部晋陕甘农牧交错区,它是 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西部甘青宁农牧 交错区,它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刘钟 龄(2OO1)针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与产业 发展的地区差异,划分了五个不同的生态经济类 型区:嫩江流域低山丘陵农林牧交错区、科尔沁草 原沙地农牧交错区、浑善达克草原沙地农牧交错 区、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农牧交错区、黄河中上游 (内蒙古区段)风水侵蚀农牧交错区. 4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在研究中不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空间的角 度,不论是从自然方面还是人文方面,最终都是为 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关学者(史德宽,1999;董世魁等,2004;金争平, 1999)对农牧交错带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提出调 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 农、牧、林三大系统良性耦合,这是该区农业持续 发展的出路所在.在发展中必须首先注重生态建设 和经济建设的结合(张立峰,2002;相伟,2005).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的确为此地乃至全国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依据,但仍存在着一定 的不足.程序认为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学科问综合与 合成.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系统的观点方法,无论 是研究和治理都是搞不好的.缺乏横向比较和重点 的交叉,尤其是同社会、经济、人文的交叉,以及大 尺度、新思路的研究.此外,对本带治理与开发的关 系、正确的土地利用及农业结构等有方向性的问 题,也举棋不定. 今后的基础性研究似应乍t-对:(1)人地关系优化调 控的实证研究;(2)_卜地的承载力及合理利用、改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良的研究;(3)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的综合分 析、定量研究;(4)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 纪展望.地理学报,1999,54(5):657—663 [11]宋豫秦等.试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 的主要特征及其度量指标.中国沙漠,2000,20 [12]蔡博峰,张力小,宋豫秦.我国北方农牧交错 带人地系统脆弱性刍议.环境保护,2002, 构,特别是探讨土地利用中的最佳作物结构、实行 农牧业产业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1:22-27 [1]赵松乔.察北、察盟及锡盟:一个农牧过渡地区济 地理调查.地理学报,1953,19(1).43-60 [2]史培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降水变化与波 动农牧业.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3 [13]赵松乔.内蒙古东、中部半干旱区——一个危急 带的环境变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5(2):2-9 [14]王静爱,徐霞,刘培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资源科学,1999,21 [3]周涌,汪德水.中国农牧交错带的现状分析,农 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1:18-20 [4]程序.农牧交错带研究中的现代生态学前沿问 题.资源科学,1999,21(5):1—8 [5]刘清泗,武羡慧.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生 存环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地质,1996, ‘ 1:10-18 [6]方修琦.从农业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原始农业 的衰落与农牧交错带的形成.自然资源学报, 1999,14(3) [7]章文波,刘宝元.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极值变 化空间特征.自然资源学报,2003,18(3): 274-279 [8]武弘麟.历史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 演变过程.水土保持研究,1999,6(4) [9]邓辉.试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人大全文2001年文史类专题,[复印期号] 200103 [10]吴传钧.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 ・56・ (5):19-24 [15J刘钟龄,郝敦元.内蒙古草原农牧交错带的生 态保育及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17-31 [16]史德宽.农牧交错带在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特殊 地位.草地学报,1999,7(1):17-21 [17]赵举等.我国农牧交错带资源环境现状与可持 续发展对策冲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4): 176-177 [18]董世魁等.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草地,2004,26 (3):59—64 [19]金争平,苗宗义,史培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 带畜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1999,21(5):66—70 [20]张立峰.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与经济建设的 策略与途径.应用生态学报,2003,1(11): 2054-2056 [21]相伟,丁四保.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可持续 发展成本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