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应对措施研究
作者:白亮 高春阳 崔明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第35期
摘要: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发生机理、特点分析,提出了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应该重在预防,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主动介入。建立有效地沟通渠道,澄清事实真相,化解矛盾。
关键词:网络舆情;疏导;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19-0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在为我国社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及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严重威胁我国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详情如下:其一是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参透,侵蚀我国人民的思想,进行所谓的“西化”,“分化”。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使用网络进行传播谣言、煽动会比现实中更容易,在互联网上会更有效率,同时也更隐蔽不易被发现。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等可以很容易地渗透进我们生活方式[1]。近年来,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如“钓鱼岛事件”、“郭美美事件”、“动车追尾事故”等事件,对社会影响巨大,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宁。对于各种舆论,社会管理者应能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因此,对于研究网络舆情,寻找应对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舆情分析 1.1 网络舆情定义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各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1.2 网络舆情的发生机理 网络舆情的发生机理如下[2]:
1)一定的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一定的时间内,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增加,产生了许多社会危机,所以我们可以说,网络舆论是社会固有的矛盾逐渐积累的结果,是主观和客观的结果冲突的互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公共问题。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如住房问题、拆迁、腐败、贫富差距、社会道德等话题,非常容易引起不同群体的关注,对于出现的不平等事件,人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呼叫、鼓动、串联传播、上诉等集群行为,以达到目的和。因此网络舆情是植根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之中的。
3)网络心理作用。当人们的心里需求,现实需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满足时,更倾向于向虚拟世界寻求满足。当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刺激,人们会丧失理性的认识,盲目的听从别人,去做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
4)受到意见领袖的鼓动。网络意见领袖掌握和传播信息,并对消息进行鉴别,进行高层次的价值判断,引导网络成员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模式的支持,并提供意见。个别成员由于对网络舆情“不明真相”,往往受到这些人的鼓动。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见领袖的引导和煽动,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社会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会造成系统组织损害,因此如政府、社会组织、媒体等系统将会对其进行修复,以减少事件的破坏性影响,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如果社会控制不当或失败,是很容易造成危机,将使网络群体性事件转化为现实的群体性事件。 1.3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3]:1)直接通过网站、BBS、新闻评论、微博和博客等,网民可以直接评论,表达民意,立即采取行动;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一种情感意见的表达,可能引起极大的反响,往往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爆发的导火索;3)偏差性,因为网络发言者身份隐蔽,同时互联网缺乏有效监管与规范,网络成为一些网民的情感空间。因此,在网络中更容易出现庸俗、不实、灰色的言论。
我国的网络舆论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思想观念落后,容易受到外来的观念和文化冲击,不能有效地辨别真伪。二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等如不能及时处理,容易使一些人出现情绪冲动,进而引发冲突。三是一些社会管理者的不作为或逃避,引发群众的不满,引发网络舆情。 2 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面对网络舆情的层出不穷及其影响力的日趋扩大,根据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具体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4]:
1)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实施网络实名。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网络安全的保障。由于我国的网络法制发展明显落后于网络的普及速度,当出现网络事故时,通常“无法可依”。对于突发的网络舆情,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保证社会秩序正常。因此,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积极落实防范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早期预警和应急机制,要实现对网络舆情的主动控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网络信息、舆论的焦点和热点,建立异常信息监测系统和预报指标体系,及时删除有害的、错误,负面的或反动的信息。对于网络舆情的可能发生,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迅速占领媒体舆论的制高点,引导和控制舆论的方向,减少误解、传闻,将网络舆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3)主动介入,快速反应,厘清真相。遇到网络舆情,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及时让广大民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对于参与的网民要合理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明辨是非,提高觉悟,自觉约束自己。对利用网络故意煽动闹事并不听教育劝阻,将网络事件扩展成现实暴力的人员,要果断依法处置,坚决打击。
4)使政务公开,政策透明。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引导网民合理表达诉求。当遇到人民群众不能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及时解决问题,让人民放心。应该了解网民的实际情况,加强与网友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和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和公布。在互联网上,对于网民不合理的请求,加强沟通解释,有条件解决问题,取得互联网用户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引导网民正确表达上诉。
5)网络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念。建立和谐社会,强大的宣传和教育体系,是预防网络舆情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部门应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用户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引导广大网民加强自身修养,建立是非标准,培养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不参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3 小结
总之,预防和监测网络舆情,加强引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产生机理,我们才可以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网络舆情的预防,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3):115-120.
[2] 孟超.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J].中国报业,2011,12(2):28-29. [3] 田振华.试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和应对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4):99-102.
[4] 罗霄峰,罗万伯.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通信技术,2010,43(4):81-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