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WORLD采编札记调查研究是记者走基层的硬功夫○杨育才【摘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传递党的声音,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无疑是新闻工作者走基层必备的硬功夫。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才能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关键词】调查研究走基层硬功夫.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自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离开了调查研究,就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新闻就成无本之木。记者要采写出好新闻来,最重要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果离开调查研究,文章就会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甚至出现不实报道。朱穆之同志1964年3月17日在新华社召开的农村报道工作会议上作题为《记者要革命化》讲话时说:“专业人员而不会调查研究,有点像医生不会诊断,不会号脉,不会望闻问切。”、“深入调查研究,今天就是记者革命化的标志:一方面这要有革命干劲,要做艰苦的工作,要跑腿,动脑筋;另一方面,思想方法上又要掌握辩证唯物论。掌握了这一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以把我们的工作大大推向前进,这是克服我们报道工作中种种缺①点的关键”。《文明花开乡村美》,通过农村一个个朴实真切的小故事,展现出勤劳致富后的现代农民,为美化家园献计献策,捐资出力的感人精神。记者的现场报道使观众身临其境,仿佛走进乡村,看到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为报道漳州各地“再干150天,实现五大战役新突破”的感人事迹,《漳州新闻》栏目拍摄了系列报道《大热天里走基层》,3路记者分赴各县(市、区)的建设工地,与建设者交流谈心,体验建设者的工作生活,通过用事实说话,用劳动者的切身感受说话,达到主题报道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目的,使观众感到入眼入心、入情入理,反映了在大热天里劳动者为“实现五大战役新突破”而忘我工作的精神面貌。可见,记者只有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怀着对群众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二、调查研究是捍卫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必然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级电视台都相继开辟了“走基层”相关栏目,将镜头对准基层,反映基层火热的生活和各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和现场采访,一批质朴而生动、清新而感人的群众喜欢的基层新闻呈现在观众面前。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是记者通过对事物进行多侧面的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各种现象,而提炼报道出来的。这样的新闻能代表事物的“闪光点”,能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一、调查研究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根本上说是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问题,新闻工作贯彻群众路线,才能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才能有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工作路线,也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传统作风。新闻舆论要建走基层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沉下去,做认真的调查研究,使新闻报道符合“三贴近”要求。一段时间来,漳州电视台记者采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稿件,这都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结果。例如,新闻专题82采编札记NEWSWORLD新闻要真实,要求记者深入到实践的第一线去,直接接触群众,掌握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把采访、拍摄、写作的过程,作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实际情况。要从新闻事件中提炼出值得让人们思索或回味的东西,而这又必须以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以及新闻事件内部因果关系为前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记者编辑因缺乏调查研究而出现差错的情况。一是疏于调研,责任心不强造成失实。如:政府部门某个方案或措施还在研究讨论修改中,记者道听途说不调研就急于发稿造成差错。又如:市场某种商品涨价,百姓议论纷纷,记者采访不深入便发消息,造成误导。二是主观片面,以偏概全造成失实。如:甲乙两方因某事闹纠纷,记者偏听一方,造成报道不实。三是缺乏常识,工作不认真造成失实。如:采访地点、采访对象职务姓名、材料数字搞错等等。这些都是采访不深入,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的结果。得好,对党对人民的帮助就大;做不好,帮助就不大;如做错,来个‘客里空’,故意夸大,反映得不真实,就害死人了。因此,这是个很严肃的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地从事你们的事业,要对党对人民有很大的③责任心。搞‘客里空’是会受处罚的。”的呼声,了解群众的心态,在“三贴近”中加深对大局的理解,正确把握大局,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来拓宽我们的报道思路,从而更快更准确地做好新闻报道,把更多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传递给群众。梁衡同志在谈到写文章观察事物时说:“事物是立体式多侧面的。我们用手拿起一件物品会不由地正面看完反面看,可是对一个问题却常常看到一面,忘了其他侧面。因为问题和具体的物比更抽象,更深刻,更复杂。记者的功夫就在于拉着读者的手,从一个问题的正面走开,绕到侧面、后面,从不同的角度停下脚,多看看,指点指点。将读者没有发现,没有注意的地方指给他看。这样你的文章就有新鲜④感,就能醒目。就能引人。”坚持实事求是,才能避免零碎地、孤立地、表面地反映实际的弊病,做到全面地、系统地、本质地反映客观实际。我们应当牢记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这应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三、调查研究是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途径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增强报道内容的吸引力,必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新闻的唯一源泉中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获得丰富多彩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才能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调查研究,抓住每个时期群众关心的热点,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观众必定会欢迎。漳州电视台《漳州新闻》开设了《走基层访民生》栏目,关注民生,报道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比如,城市乡村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市场物价变化等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百姓的生产生活内容,同时聚焦普通人的生活,注意报道凡人中间的真情,凡事之中的群像。要做好这样一个栏目,没有到基层去认真调查研究是办不到的。过去我们常常抱怨新闻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有的报道内容正确但吸引力较差;导向正确但引导水平不高。重要原因是没有“吃透两头”,调查研究不扎实,写作欠讲究的结果。“吃透两头”,就是要研究大局的发展变化,认真把握中央的精神和方针政策,把“上头”精神吃透;同时要深入调查下情,了解民心民意,把握实际工作跳动的脉搏,把“下头”情况吃透。新闻工作者尤其要注重深入第一线,倾听来自基层可见,采访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调查研究是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途径。新时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要不迷浮华,坚守职责,不畏艰险,乐于奉献。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我们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而这,必须提倡新闻工作者树立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硬功夫。□参考文献①朱穆之,《风云激荡七十年,记者要革命化》[EB/OL].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n/zt/tbbd/fyjd70n/02/t20070110_198049.htm②成美、童兵:《新闻理论简明教程》[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214③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399-400④梁衡:《没有新闻的角落》[M].新华出版社,1993:275(作者单位:漳州电视台)责编:周蕾.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有的记者到基层去了,但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只是走过场应付了事,写出来的新闻或内容肤浅,手法雷同;或枯躁乏味,干瘪无力。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走基层是要不得的。新闻工作者要有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反映事实真相。“新闻工作者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报道权。不作调查研究就写不出新闻,或者写不出真实的新闻,也写不出有价值的内部参考材料。就不能起到它作为党和人②民的耳目的作用。”刘少奇同志说:“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因此,你们做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