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与南方丝绸之路一、南方丝绸之路概况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意指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内容的中西方商路和交通线路。这一巨大纽带,连接并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经济、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古代中国通往海外和西方的丝绸之路有四条: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从四川成都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蜀身毒道”,是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线路,也是富于盛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南方丝绸之路的中线为从四川经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的交通线,历史文献记载为“步头道”和“进桑道”。南方丝绸之路的东线则从四川宜宾出发,沿五尺道经昭通、曲靖、昆明,抵达大理后与西线、中线汇合通往缅甸、印度,还有从宜宾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的“牂牁道”,或称为“夜郎道”。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均出土大量来自缅、印的象牙,三星堆遗址还出土数千枚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海贝。这些外来文化因素集结在像三星堆和成都金沙这样的大型都城和区域中心内,确切说明商代南方丝绸之路已发挥了中国西南与南海地区乃至西方贸易的功能。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商代已开通,古代中国在西南方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交流是经由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的,它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地中海地区文明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史记》多次提到“蜀布”“竹杖”等“蜀物”,是张骞在中亚看到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商品。张骞在中亚大夏(今阿富汗)所看见的“蜀布”即蜀地生产的丝绸,由蜀人商贾长途贩运到印度出售,再转口贸易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二、宜宾(古道)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宜宾古道:泛指各个历史时期、各条交通线路上的宜宾古代交通道路。宜宾古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由宜宾古道(五尺道)进入云南,进而抵达缅甸、越南、印度等地的道路都是我国进行对外交流和商业流通的重要孔道。通过这条商贸通道,古代巴蜀地区生产的丝绸、铁器、食盐、陶瓷、茶叶等地方产品销往东南亚、南亚与中亚国家。与此同时,越南、缅甸、印度和中亚等国的玉石、香料、珠宝和琉璃等也经此路输入中国。宜宾古道作为承载交通贸易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珍贵遗产,不论在社会层面还是经济层面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早在先秦时期,联结川滇黔边境的宜宾古道就是巴蜀和云贵居民之间民间交往和商贸流通的重要孔道。进入秦汉时代,随着常頞略通五尺道和唐蒙开辟南夷道,从宜宾出发,沿南广河和横江河谷而上,经豆沙关至昭通,进而抵达会泽、东川、威宁、宣威、曲靖等滇黔交界地带的山间道路正式成为官道,经由此道的文化和商贸交流日趋繁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秦五尺道、汉南夷道和唐石门道的开辟尤其与云南的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宋代以前,准确地说是宋室南渡以前,历代中原王朝经营云南都是以四川为基地,而四川入滇的道路在整个汉唐时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主要就是石门道(严耕望称之为川滇东道)和灵关道(即清溪道,严耕望称之为川滇西道)这两条。而相比于由邛州(邛崃)、雅州(雅安)出发,经黎州(汉源北),越大渡河,再经嶲州(西昌),渡泸水进入云南的灵关道,石门道较少受到战事的侵扰,畅通的时段更长,商贸交流活动也更频繁。除了互市之外,经由石门道而来的朝贡贸易也在促进内地与边疆的文化和物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五尺道、南夷道的畅通,巴蜀移民从此道大量进入,使昭通、曲靖和滇池一带成为汉族聚居区,中央政府亦在云南设置官吏兼理华夷、派遣使者招抚远近,云南地区从此遂正式纳入中华版图并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宜宾古道作为控扼西南的门户,对于维护我国的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到了宋代以后,伴随着饮茶习俗从内地向西北、西南边疆的普及和宜宾茶业经济的发展,茶马贸易逐渐成为了宜宾古道上商贸交流的主要形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和民国时期。作为沟通川滇藏三地的茶马古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宜宾一方面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网络将川茶运往成都、川北、康藏等地销售,一方面则通过山间古道纳入产自云南的马匹、木材、药材和山货,在清代滇铜京运和川盐入滇的工程中,宜宾古道也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从清末到民国,虽然西南边地的茶马贸易受战乱和印度茶叶倾销的影响一度衰落,但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西南成为战略后方的背景下,叙昆之间的马帮运输的战略地位再次突显。民国37年(1948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宜宾水码头(宜宾港)进出口货运物资,常年输入棉花7000担、棉纱8000包、布匹30万匹、沱茶1800担、药材12万担、巴盐4万包、桐油3万担、大烟8160担、叶烟3400担,火腿3200只;输出药材9万担、猪鬃9400担、桐油5万担、白蜡300担、笋子700担、草席27万张、芽菜1100担、茶叶110担、火腿3000只、叶烟3000担、巴盐3万包、布匹28万匹。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形势下,民国38年宜宾码头的货运总量为3万吨。足见当时宜宾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文化遗产,宜宾古道完全符合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文化线路”的四大特征:在时间上,宜宾古道使用和存续了至少三千年的时间,而其成为国家管理下的官道就有两千年;在空间上,宜宾古道的主线和支线既有江河水网,又有山区陆路,所经之处有众多古镇、商铺、码头、渡口、关隘、桥梁和名胜古迹,遍布川滇黔交界地带,并与同属南方丝绸之路的滇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互相连通;在文化上,宜宾古道沿线历史上就是多民族多文化融汇交流的场所,如今仍然是汉、彝、苗、回等民族杂居共荣的地域,不同的宗教、多样的风俗、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在这里和谐并存;在功能上,宜宾古道在历史时期里持续促进着沿线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在中外文明交流领域也功不可没。可以认为,宜宾古道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文化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