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人物
影响
2011,白酒江湖风起云涌,市场与资本博弈;2011,有人韬光养晦,有人激流勇进,有人豪情壮志。他们是中国酒类市场上活跃的一批争议不断的人物,源于对酒类的深情,源于对企业的迷恋,源于与市场同行的力量,所引起的波澜,所带动的力量,所留下的悬念,都将与这个行业一样源远流长。因为有他们,这个舞台才有嬉笑怒骂,才有唇枪舌剑,才有生机无限;因为有他们,白酒行业终将一路高歌,奋勇向前! 黔酒谋士栗战书 人物简介
栗战书,男,1950年8月出生,河北平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2010年9月起任贵州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一直以来,作为“耗粮大户”、“落后产业”、“夕阳产业”的典型代表,白酒行业被划归于“限制发展”产业一类。这种对于白酒行业的偏见,无形之中束缚了白酒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白酒产业更充分地展示其造福社会的价值。对于这一点,无论是白酒专家还是部分名酒企业领导人都认为,在目前粮食丰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重新客观认识白酒产业已经迫在眉睫!
2011年4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仁怀市召开支持茅台酒厂加快发展专题会议。会上,履新半年的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部署工作。他明确提出,要用5至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为“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为“中国国酒文化之都”,推动全省白酒产业跨越式发展。至此,白酒产业正式被定义为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此后不久,贵州省长赵克志对栗书记的这番话做了一次深入阐述。他指出,抓工业必须抓白酒,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首先要加快白酒产业发展。随后的贵州,掀起了白酒“大跃进”的热潮:相关部门纷纷推出相关政策、制定十二五规划,各地纷纷圈建白酒产业园,各种配套机构兴起发展,黔酒企业信心大振,摩拳擦掌,以图发展。
这种加快白酒发展的氛围被8月份的一场高规格博览会推至了顶点。在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暨2011贵州国际酒业博览会上,贵州白酒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相关人士估计,2011年,贵州白酒的整体销售额增长应该在50%以上。
在栗战书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下,白酒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省级区域的龙头产业,它不仅明确出现在高级别政府文件和讲话中,而且还贯穿了始终。毫无疑问,对于白酒行业而言,这是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促进贵州白酒的整体复兴和发展,更将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众重新认识白酒,更客观对待白酒的一个崭新的开端。 获奖理由
由于他的独到眼光和亲自部署、推动,被社会普遍当做“夕阳产业”、 “落后产业”、“耗粮大户”的白酒在贵州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一跃成为贵州这个传统工业强省的龙头。这不仅是贵州白酒复兴的开始,也将成为政府、社会客观认识白酒产业的开端。 光复骑士乔天明 人物简介
乔天明,男,汉族,四川绵竹人,1949年9月生,毕业于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11月入党,大学文化程度,高级经济师。现任四川绵竹市委常委,四川剑南春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1年11月8日,被业内称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央视2012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茅台、洋河及剑南春组成的“三杯酒”凭借着6.56亿元的总价,一举夺下了2012年全年的19:00《新闻联播》准点报时,再次刷新了央视《新闻联播》报时单元的记录。其中,剑南春无疑是最为引人关注的,它将新闻联播19点报时组合的20秒广告时段价位从3800万的底价直接抬到了1.3亿元,创造了当天招标会上的最快“抬价”纪录!这也是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沉寂多年的剑南春再次在行业里敲响的最强音!
很多人认为剑南春此举有些突然,跟其多年来一直奉行的低调“休养生息”策略不相符合,殊不知,这是剑南春掌门人乔天明心中早已安排下的一步棋。四年多前,白酒还是“茅五剑”的天下。刚刚提出了“2008年销售突破40亿元”愿景的剑南春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乱了前进的步伐,很快跌出了“前三强”,其锋芒逐渐被迅速崛起的洋河、郎酒等“新秀”所掩盖。这是乔天明所不愿意看到的。也就是从那时起,乔天明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光复“茅五剑”盛世!或许在外人眼中,这些年的剑南春似乎将绝大部分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厂区的修复工作上,而无力于市场的推进、产品的研发以及品牌的宣传,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乔天明的带领下,剑南春做了三件大事:其一,坚持做年份酒检测标准研究工作,以建立完善的白酒标准检测体系;其二,推出了500-600元价位区间的主导产品——珍藏级剑南春,目标直指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名酒相继涨价后空出的市场,并加大了在全国市场的推进力度;其三,调整营销公司结构,将营销公司划为三大分区——销售一区分管华北、中原、鲁皖,销售二区分管东北、华东、浙闽、华南,销售三区分管西北、西南、两湖。剑南春将营销决策重心下放到分区市场,使得市场执行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之下,2011年1-2月,剑南春销售收入实现22亿元;1-10月,剑南
春共向国税部门申报入库税款 57278万元,同比增长195%;高端酒销量由震前的70.18%,提升到今年的91.07%。值得注意的是,剑南春震前成品产能为8万吨,目前已恢复到了5万吨,65°原度白酒生产能力已恢复到震前的3万吨能力。种种迹象显示,调整之后的剑南春已经开始焕发出强大的势能,在乔天明的带领之下,人们对于剑南春的明天开始有了新的期待! 获奖理由
2011年,他一改过去的低调,率领剑南春集团力推新品珍藏级剑南春,并在央视招标会上一掷1.3亿元,力夺央视重点栏目广告。人们惊奇的发现,在他的带领下,即使沉寂多年,剑南春依然是中国白酒行业里最受瞩目的、最值得期待发力的名酒企业之一。 柒泉武士张 良 人物简介
张良,男,生于1965年11月,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酿酒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白酒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食品发酵协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泸州老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总裁。 2011年,张良被内戏称为“史上最牛家长”:因为“子孙”满堂,因为旗下品牌越来越多,并且管理得井井有条。无疑,这是张良在公司结构治理调整上结出的硕果之一。
首先,将以前大区制的柒泉模式细化为以省级为单位。这一招吸纳了更多的参与者,也使资本得到了更大的渗透。这种新模式对经销商最直接的好处,用一句业内人士的点评便是:“其造就的亿万富翁堪称行业之最。”柒泉模式在打造厂商一体化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发挥财务效用:该模式降低了收入增速和期间费用率,在形势好转时放大销售,起到了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针对2011年,张良转变思路,计划用品牌升级方式替代过去单纯靠提价来提升特曲结构的方式,将“哑铃形”收入结构转变为“纺锤形”结构,走内涵增长和外延扩张并行之路。 接着,将泸州老窖旗下的4大子公司增至8个,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促使产品的多元化。张良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公司仍将坚持全品项策略,既推出高端产品提升价值重心,也不放弃低价格的高性价比产品。”不难发现,张良通过子公司的增加,产品也随之推陈出新,力图打造一个“全品项”的白酒产品格局。而实践证明,近几年来,无论是高端、超高端产品,还是中低端产品,泸州老窖全系列产品都呈现出增长态势,2011年泸州老窖的销售收入更是直接突破了百亿大关。
最后,剥离华西证券,加大对白酒主业的资金投入。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泸州老窖突出主营业务,做大做强白酒产业的要求,所获得的支付对价将用于进一步发展白酒产业;另一方面,这也是出于稳定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的要求。张良称,
近年来国内证券市场波动频繁,对公司业绩的稳定造成影响,而证券行业整体收益水平低于白酒产业,转让华西证券股权后,公司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转效率将得到提高。
在这一大背景下,2011年11月29日,国窖1573又涨价了。52度普通装国窖1573超市零售价涨至1389元/瓶,一口气上调了48%,为近两年来高端白酒公开的最高涨幅。在张良的带领下,泸州老窖昂首挺胸地一步迈入了千元白酒的行列。 获奖理由
他是白酒行业第一个做全行业的人,其主导的“柒泉模式”成就了白酒行业最多的亿万富翁。2011年,泸州老窖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这无疑是公司结构调整上结出的一枚最漂亮的果实。 狂飙勇士汪俊林 人物简介
汪俊林,男,四川仁寿人。现任宝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11年伊始,郎酒集团团拜会上,从不喝酒的汪俊林,破天荒地喝了3杯白酒。他充满豪情地宣布:2011年,我们有望将原定于2012年突破百亿的目标提前完成!随后的3月成都春季糖酒会上,汪俊林更是一改往日“谦逊”作风,当众定下未来10年目标:“明年郎酒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2015年突破200亿元,2020年达到300亿元!届时,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将由目前的第五跃居第一,赶超茅五!”这一番话,将郎酒欲从现在的“次头狼”变身“头狼”、进而称霸酒坛的雄心表露无遗。短短4个月之后,7月11日,郎酒集团2011年半年工作会议如期举行。郎酒系列酒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67%,其中红花郎增幅达93%,新郎酒增幅94%,新上市的郎牌特曲销售达到了1.54亿元。基于良好市场预期,汪俊林果断地将郎酒集团今年原定的72亿元销售目标又提高了18亿元,剑指90亿元大关!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年底未到,“飞人”郎酒再次传来捷报:今年铁定能破百亿!提前一年破百亿无疑是振奋人心的,然而在汪俊林心中,成为“行业霸主”才是郎酒的终极目标。郎酒的底气究竟在哪里?汪俊林一语道破天机:“郎酒是行业内唯一能生产酱香、浓香和兼香的酒企。未来10年,茅台仍将是酱香领域的老大,五粮液是浓香领域的老大,而郎酒则会凭着‘一树三花’的模式,在总量上成为第一!”
回望郎酒的复兴规律,被很多人奉若神旨的资本与制度并不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郎酒之所以能一飞冲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汪俊林利用“资本杠杆”抓住并撬动了“白酒行业的本质”,在“香型品质、品牌精神、狼性团队”三股内力上挖掘创新、优化组合,以热情洋溢的专业团队精神,高空做品牌、落地做营
销,精心打造区域样板市场,科学布局全国战略市场,最终一步步实现强大的“郎酒帝国”。汪俊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在当前的时代大背景和新消费浪潮趋势下,谁抓住了白酒行业的本质、快速出击,谁就能最终赢得市场,称霸江湖! 获奖理由
一年三次更改销售目标、一路狂飙直破百亿,在世人的瞩目中,他漂亮地行走在从白酒首富向中国首富的跨越之路上,让郎酒成功“飞”了起来。 整合力士张雨柏 人物简介
张雨柏,江苏宿迁泗阳人,江苏苏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江苏省人大代表,高级经济师,国家级品酒师。
2011年是江苏省政府提出“振兴苏酒”目标的第13年,也是苏酒集团整合后进入全面发展的第一年。2010年4月,同处一市、同为中国两大名酒企业的洋河酒厂和双沟酒厂,顺应白酒行业整合的趋势,组建苏酒集团,直接改写了白酒行业格局,成功地打造了中国白酒的“第三极”。
然而,整合之后,洋河与双沟如何融合?产品结构如何调整?后期发展如何规划?产能瓶颈如何克服„„要让两大知名企业从“整合”到“融合”,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便成为了摆在苏酒集团掌门人张雨柏面前的首要问题。 对此,张雨柏提出了“边整合,边转型,边发展”的战略思路。首先,在资源整合上,将两大企业在“产——供——销”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系统搭建等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调整;接着,调整产品结构,力推“蓝色经典”系列和“珍宝坊”两大系列,推动“海之蓝”到“天之蓝”的全面升级,将洋河蓝色经典原有的400元以下的市场,逐步让位给珍宝坊“君坊”、“圣坊”;第三,今年4月,苏酒集团推出了整合后的第一款高端新品——绵软新苏酒,1200元的定价致力于追赶茅台、五粮液的涨价步伐,以期在未来超高端市场的争夺大战中抢占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彻底解决困扰苏酒集团发展的产能问题,张雨柏启动了苏酒集团“三大工程建设”。今年10月16日,苏酒集团年产3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项目、名优酒酿造技术改造工程(三期)和双沟酒业园区包装物流项目三大工程同时开工。其中,3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项目预计投资16.3亿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每年3万吨名优酒的新增生产能力,可进一步优化公司酿酒资源配置和产品结构,提高名优酒所占比重,为苏酒集团的持续跨越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名优酒酿造技术改造工程(三期)预计投资13.26亿元,投产后企业每年将增加2.65万吨的名优酒生产能力;双沟酒业园区包装物流项目预计投资4.95亿元,建成后也将新增4.5万吨的成品酒包装能力。
苏酒集团的发展无疑是苏酒整合的风向标。从整合到深度融合,从区域到全国市场的全面铺开,对于苏酒集团而言或许还需要经历更多的考验。然而,凭借80%
的年增长速度、跨入“百亿俱乐部”、产品结构成功升级等成绩,张雨柏作为苏酒集团掌门人的第一次“年考”无疑是合格的。 获奖理由
苏酒集团的成立无疑代表着现阶段中国白酒整合的最高水平。作为此次整合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他的带领下,整合后的苏酒集团一路突飞猛进:2011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72亿元,同比增长76.99%,年内跨入“百亿俱乐部”已成定局。 清香侠士李秋喜 人物简介
李秋喜,1961年9月出生,山西晋城人,高级政工师,现任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2011年是李秋喜就任汾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第二个年头,也是他连续被评为《新食品》“年度十大风云人物”的第二年。今年,李秋喜吸引业内目光的缘由再不是特立独行的言行和为“大清香”如痴如狂的状态,而是摆在面前的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2010年,山西汾酒的销售收入为30.17亿元;2011年初,李秋喜将汾酒的年度销售目标定为65亿元,下半年又上调至70亿元,增幅接近 130%!
为确保全年销售目标的完成,李秋喜和汾酒今年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梳理产品线,提高以青花瓷系列年份酒为代表的中高档酒在整个产品线的比重,调整后的中高档酒占据了汾酒目前总销量的20-30%;其二,产品提价,如青花汾酒系列20、30、40年的提价基本上在10%-20%,大大提升了汾酒系列的利润空间;其三,对竹叶青保健酒进行了剥离。2011年初,汾酒在太原成立了保健酒竹叶青营销公司,黄帅旗出任总经理,计划在5—10年之内,把保健酒做到20—30亿的销售收入规模。将保健酒剥离出来成了汾酒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李秋喜对汾酒进行彻底改革的决心。
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汾酒完成销售额47亿,利润超过10亿,同比增长率达到80%!按照这一速度,年内实现70亿元的销售目标并不遥远! 在李秋喜的心中,大清香理想是他的致力追求,“一切以汾酒发展为中心”是他的行为准则。9月,他再次与茅台公开叫板,争夺“共和国国宴首款用酒”的“名分”。然而,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如今的李秋喜虽然依旧特立独行,但他的身上已经开始有了一股“侠”的味道。在今年的“中国白酒东方论坛”上,从来不惧挑衅行业、挑衅巨头,四处树敌的李秋喜提出了中国白酒要建立以“中国标准”战胜“国际标准”的信心,要合力创造自己的高雅文化,要对时代承担起社会责任,应该把“反哺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等四点建议,用自己独到的视觉为行业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具有“侠者”之风的李秋喜是狂傲的、睿智的,同时更是令人尊敬的。清香的发展、汾酒的壮大,他功不可没。
获奖理由
他是白酒行业的搅局者,总是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来解决发生在自己和企业身上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2011年汾酒的销售额翻了130%,在“追赶—超越—领先”的大清香之路上越走越稳。 慢热剑士倪永培 人物简介
倪永培,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元月生,安徽霍山人。现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迎驾集团总裁、集团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安徽省政协委员、六安市政协常委、霍山县政协副主席。2011年10月10日,被授予“中国酿酒大师”最高荣誉称号。
如果说在2010年末,白酒30亿阵营的“三剑客”中,相对于西凤、今世缘的知名度来说,迎驾贡似乎稍逊风骚,那么2011年当迎驾问鼎40亿元时,它已远远地将两名竞争对手甩在了身后。
一群自诩为“山里走出来的人”,一家前身为县办企业的小酒厂,一个传承了千年文化的白酒品牌„„今天,他们已化身成为了一个全国白酒行业14强、销售收入达30多亿元、下属十几个子公司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随着北京市场传来“突破亿元规模”的捷报,迎驾贡在河南、河北、天津、江西、江苏、上海等外埠市场节节攀升,其全国化战略也开始从“地下铁”进入到了大江南北的“铺轨战”!
“迎驾模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在倪永培看来,它是常在企业里提及的十六字精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勤于学习、善于研究,并且将脚踏实执行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迎驾贡只会做事,不会讲话。
倪永培很少有惊人的话语。作为一位埋首白酒行业40年的“老人”,你永远看不到他说出多高深的理论,但你能看到他对于白酒产品质量与营销战术的绝妙组合:推出生态年份酒、品牌定位于“国人”的迎宾酒,设立“分公司+分销商”的终端网络控制„„倪永培将做酒的毫厘不差巧妙地应用到了外围市场的预算与判断上,他充分总结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徽酒首轮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开创性地启动了由迎驾带动的第二轮徽酒外拓的稳健步伐,所到之处的破坏力由“慢热”正转为着“狂飙”。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走出去”的大幕背后,倪永培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走入央视2012年招标会现场,捧回了中国酿酒大师之桂冠,加快迎驾贡酒的上市步伐,引领徽酒启动香型多元化„„倪永培的举手投足引起了全国无数区域品牌的效仿与追随,而倪永培的慢热节奏,也成为了本年度最快的进攻方式。 愿望的同欲者越多,愿望的力量就会越大。倪永培正在以十二五规划的百年迎驾、百亿目标这个宏大愿望来凝聚迎驾模式更多的“同欲者”们。愿望就是力量,迎
驾模式的未来破坏力让人不容小觑,倪永培终于要从小步快跑换上大步流星了,在他的带领下,迎驾很有希望成为区域强势品牌行列中一个崭新的翘楚。 获奖理由
他一直游离在主流视线之外,但他一手缔造的迎驾模式却给区域强势品牌们带来了2011的阵痛与震撼,他的慢热节奏,成为了本年度最快的进攻方式。 商业壮士黄星耀 人物简介
黄星耀,男,土家族,1971年12月8日生,籍贯湖南龙山,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湖南同舟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年,无论黄星耀怎么低调,他都无法躲开媒体的聚光灯——作为湖南武陵商贸公司董事长的他,因为武陵与资本巨头联想的联姻一战成名,成为了资本和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
6月18日,泸州老窖(000568.SZ)发布公告,武陵酒业决定同意引入联想控股和自然人黄星耀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增资扩股后,联想控股和黄星耀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9%和14%,而泸州老窖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32.9%。换句话说,联想控股成为了武陵酒业第一大股东,而黄星耀成为了新武陵公开的重要股东。据业内人士透露,无论是武陵早前与泸州老窖的结盟,还是今年引入新的大股东联想,黄星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显然,这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并非仅仅是一个普通酒商所能完成的。
其实,在中国酒商圈里,黄星耀成名已久。一方面,因为他拥有着持久深厚的上游关系,与很多名酒厂都有着十余年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他是十来家公司的董事长,通过分权治理,将数家公司管理得有条不紊。早在几年前,黄星耀就以泸州老窖产品为武器,带领着一帮强势经销商在湖南各地攻城拔寨,打下了行业中公认的“老窖样本”市场。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业内也有着很多猜测。江湖有传言,2011年,黄星耀旗下的数家酒业公司整体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仅国窖1573的销售额就超过了5亿元;也有传言,黄星耀旗下的企业2011年仅利润就可能过亿! 无论如何,黄星耀今天的成功跟他超前的战略眼光有关,也是他自身商业天赋和出色管理、整合能力使然。2011年,黄星耀和他旗下企业的表现,值得我们向他近十年的经营与努力致敬。 获奖理由
他是中国名酒商中为数不多的懂名酒、懂名酒厂、懂名酒销售的酒商。他之于酒的能力可以为一个品牌谋划出最华丽的画轴,也可以为竞争对手布下密不透风的
铁阵。他在完成一个酒商卖酒本分的同时,还实现了从跟厂家做买卖到同上游谋发展的“非凡一跃”。 热血志士郭守明 人物简介
郭守明,1963年出生,青海互助县人,曾任互助县水电局局长,现任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年对于郭守明和他的互助青稞酒业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首先,1至10月,互助青稞酒提前完成了10亿元的全年销售目标;其次,8月30日,公司正式推出专为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外市场研发的天佑德海拔系列产品,在当地率先打响了省外拓展的第一枪;第三,12月22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实现上市,为企业发展壮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地产青稞酒是青海当地传统酒类的主销品,然而近年来,以川酒为代表的外来酒在青海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甚至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残酷的市场竞争让郭守明明白,重压之下成功是唯一的选择。要想让互助青稞酒厂赢得生存,就必须抛弃原有的国企落后思维模式,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武装头脑,先立足市场,然后再谈发展。
2011年,郭守明从德令哈、玉树等省内二三级市场入手,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全省、全渠道覆盖销售,互助青稞酒旗下的天佑德、八大作坊、互助头曲、七彩互助、永庆和五大系列的60余款产品迅速遍布青海的每个角落,铺货率和销量占整个青海白酒市场容量的90℅左右,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年前定下的10亿元年度销售任务。
与此同时,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前景,8月30日,郭守明带领着他的团队又推出了天佑德海拔系列。这个系列专门针对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外市场研发,它既是互助青稞酒向甘肃、宁夏等周边省外市场拓展的一把利器,也是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的青海地产酒勇敢外拓的第一次试水。很显然,在郭守明的心中,有着比做“青海王”更为宏大的理想和目标。
郭守明的谋略与智慧,让竞争对手产生了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然而郭守明并不满足于此。在他的规划里,互助青稞酒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20亿元的销售规模,力争“十三五”实现40亿元。如今,郭守明正在积极与北京盛初营销咨询公司合作,共同探索互助青稞酒的新营销模式。这一切都让2012的互助青稞酒值得期待。 获奖理由
在整个青海地产白酒处于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他带领着互助青稞酒业一路打下了青海白酒市场90%的江山,成为在当地赫赫有名的“青海王”。今年,他更勇敢地迈出了外拓的第一步,成为了振兴青海地产酒的第一人。
白酒卫士“七人团” 人物简介
沈怡方,高景炎,高月明:白酒行业“三剑客”;曾祖训,著名白酒专家;胡永松,著名白酒专家;钟杰,白酒专家,国家酒类检验检测中心主任;许燎原: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大师。
2011年,白酒行业持续增长。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1-9月,白酒产量714.05万千升,同比增长29.2%;销售2483.55亿元,同比增长39.02%。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实话说,白酒这些年的发展不可谓不快、形势不可谓不好,业内业外叫好不断。然而,就在这一派鼓乐齐鸣的喝彩声中,却有这么七位白酒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对白酒持续高速增长表现出了忧虑。
作为行业技术权威的“三剑客”——忱怡方、高月明与高景炎,是最早提出白酒危机预言的“批斗士”。“最近十来年,我们白酒确实存在过分热衷营销、技术进步力量不足的现象。”沈怡方指出,“更重要的是,白酒文化路线也在偏离,应该从‘厚古薄今’转变为‘薄古厚今’的路子上来。”高景炎在新食品商学院举办的“品酒味、论商道”现场严厉地批判了当下白酒行业的浮躁心理,号召白酒企业在追求产能大干快上之际,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实现品质的优化与提升。“当数量与质量产生矛盾时,盲目追加销量去做产品概念,而忽视了产品质量最基础的保障,最终要被消费者所抛弃。”而东北白酒专家高月明还亲自为本刊撰文大声疾呼:“跳跃式发展是白酒行业没落的开始!”
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曾祖训与胡永松指出:“在市场旺销的鼓动下,白酒行业扩产忙,产能过剩征兆越发明显,产品质量与饮用安全也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国家酒类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年轻一代的白酒专家钟杰,充分利用在全国开展的品酒师培训活动大力宣讲高增长背后的白酒隐忧。在他看来,白酒危机存在于三方面:一是优质酒产能缺口在增大,普通酒产能相对过剩;二是浓香型白酒产量相对过剩,而小众香型有待丰富与增加;三是食品安全如剑悬在头上,白酒提防上世纪末的假酒教训。
“白酒已经出现了诸多伪文化。”白酒包装设计大师的许燎原指出,“今天的白酒已经严重缺失美学价值,白酒不美了,反而是葡萄酒成为了消费者心中最美的产品。”
宋范仲淹《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表》:“念三圣之艰难,而成丕业;求七人之蹇谔,以补大猷。”拥有这七位诤臣,是白酒行业的大幸。白酒不仅需要走得快、增长快,更重要的是要走得稳、走得久,那么处于失控增长的状态之下,谁来为白酒保驾护航呢?这不仅仅需要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或许,这七人还只是众多直谏白酒弊病的代表,我们祈愿更多热爱白酒的仁人志士加入这个临时组合“七人团”!
获奖理由
在白酒行业持续高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在一片鼓乐齐鸣的喝彩声中,他们不惜触犯“众怒”,处处宣讲白酒高速增长下的危机与忧患,为本年度白酒行业敲响了一记最响亮的警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