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8课时 诗歌内容(限时测试)-2016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三章诗歌鉴赏——诗歌内容》限时测试

时间:45分钟 分值:30分

(说明:①诗歌内容考点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②只计诗歌内容题目分数,每小题5分。) 1.(2016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小重山 章良能

【注】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注】章良能:南宋词人,晚年曾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参政知事等官职。 (1)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2)有人认为此词下阕的抒情妙在“起伏摇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2016届湖北华中师大第一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

三岔驿 杨 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1)“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这两句写得极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2)诗的末尾两句“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有着丰富的意蕴,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 3.(2016届吉林长春十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4.(2016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

邯郸道上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5.(2016届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三上零诊)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

晓 行 张问陶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②折:萦绕。 (1)本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6.(2016届河北沧州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 (2)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描写了暮春季节柳荫浓重、百花盛开的景色。小栏杆围着的红芍药已经含苞,好似一支支

玉簪;雨后初晴,风软烟淡,鸟鸣之声细碎;春日迟迟,偶有浮云飘过。(3分)表达了诗人对暮春之景的无限喜爱之情。(2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

象。答题的思路如下:先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描述画面,然后概括画面特点,最后点明景物中表露出的情感。“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柳色浓郁深暗,春花明丽清新,春意已深;小花

②①

栏里的红芍药,尖尖的花苞宛如美人的头簪。柳暗花明,指暮春景色,柳阴浓,花色明。抽簪,形容花蕾状如玉簪。本篇为咏春之作,开篇即描绘暮春美景。柳暗花明,浓淡相宜;芍药抽簪,含苞欲放,笔法练达,形象生动。“春事深”三字,极具概括力,涵括诸般春日景色。寥寥数语,渲染出一派春色浓浓的氛围。“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新雨后的春风温柔轻软,到处响着各种鸟雀啼啭之音。太阳迟迟不动,晴空中尚有一点轻阴。雨余,即雨后。风软,形容暖风和煦。碎鸣禽,指鸟声细碎,清脆动听。“雨余”一句,化自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句。迟迟日,形容春日白昼渐长。阴,此指云翳。此时正值雨后初晴,风和日暖,鸟声细碎,悦耳动听。白天越来越长,湿润的春天总爱播阴弄晴,天空中偶尔掠过几片浮云。虽然这几句全系写景,却在貌似客观的描写中,淡淡地流露出词人惆怅、感慨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诗人先抒发感慨,不要为往事而沉吟,要趁着眼前的美好春光和身闲自在,登临览胜,一快

胸襟;但登临之后却又触景伤神,心情转向惆怅,年少登临时那种豪情壮怀,却已随流光而消逝,无从寻觅。(4分)诗人面对春光将尽之景,登临后百感交集,先自劝自慰,后自感自叹,一种岁月催人老,壮志未酬之情溢于言表。(2分)

【解析】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题干中“下阕抒情妙在‘起伏摇曳’”,这说明下阕在抒情的时候是由

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的,答题的时候要体现这一点。“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往事如烟,不必总去思索沉吟。趁着身闲景美,赶快去登山临水赏心悦目吧。这里由上片写景转为抒情。换头句“往事莫沉吟”是总起,在感慨平生之前先宕开一笔。“莫沉吟”,正说明词人在登临之前对往事已有过一番沉吟。“时序好”,呼应前之“春事深”,与“身闲”一道,皆为暂且登临的理由。往事不堪回首,如今身闲景美,应及时行乐哟。“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日游玩过的迹印,如今处处都可找寻。但没有办法寻到的,就是少年时那纯真而又无忧无虑的心。这三句写登临后触景伤情,与刘过《唐多令》“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语意相似,补足前“莫沉吟”之句意,可谓全篇之警策。沉吟往事者,不外乎欲寻回“少年心”也,可见“且登临”并非是为了及时行乐,而是为了寻回昔日的豪情壮志。然“少年心”既“无寻处”,又何必苦苦寻访“旧游”之处而空惹烦恼呢!这真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其哲理意味,颇耐玩索。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答案】①对比。用“朝”与“暮”、“来”与“去”等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

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落寞清冷、颓丧之气。②叠词。用“扬扬”“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

【解析】“北去南来”的“北去”,指升官北上京师;“南来”谓谪迁南返;“几朝暮”极言时间短暂,

形容宦海升沉,变生瞬息。“朝见”“暮看”两句说:“当那些官员升官内调时,车盖如云,前呼后拥,意气扬扬,不可一世;不料很快又贬官南归,坐着车无声无息地回去。他们北去南来,都要经过驿站;这驿站便成了此辈宦海浮的见证人。诗题《三岔驿》诗用“三岔驿,十字路”发端,立刻使人联想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十字街头,使读者从一个小小的驿站推想到辽阔的人生旅途,具有深广的

象征意义。再看结构,落笔写“三岔驿”,眼前自然出现“十字路”;因为是“十字路”,便看得见“北去南来”的宦游者;这些宦游者浮沉变幻,朝升暮逐,下面便紧承“朝见”“暮看”两句,诗句似顶真续麻,一气贯串,勾连紧密,形成了一种快节奏,越发显得转瞬升沉,变生倏忽,加快了宦海沉浮的速度感。再看声情契合,“扬扬拥盖来,寂寂回车去”,形象鲜明,写出了“北去”时的得意与“南来”时的寂寞;而且“扬扬”二字开口呼,发音响亮;“寂寂”二字齐齿呼,其声哀切,这就是在词语的意义之外,加了一层随采赋声的音乐效果,使声情配合,相得益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降沉浮,荣辱变化,不变的是那流

水绿树。②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③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④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共5分,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诗人无限感慨地说:“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

之徒,升沉出没,荣誉变化,往往一梦醒来,黄粱未熟。但是这个驿站,这送别行人的短亭长亭,却仍然是旧时流水萦绕,当年绿柳依依。面对这变幻的人事与不变的景物,能不令人深刻思考人生的出处行藏吗?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答案】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

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写满3点满分,少点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本题考查情感。题干问的是“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诗歌中情感的表

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草木变衰”“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兵戈阻绝”“思家”“忆弟”;“闻道河阳近乘胜”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

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

日眠”思家忆弟(思乡念亲)的行为和情态,属于细节描写,联系相关词语加以分析。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

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4(1)【答案】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

秋景图(3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解析】此题要从前两句找出构成画面的意象关键词,一般都是找描写景物的词,如秋声(秋风)、古木、

荒祠、潦清(雨水)等意象;第二问,可在感悟整首诗歌的意境基础上,结合着这些意象词,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如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等;由这些画面可以体会出所营造的氛围是萧瑟凄凉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

刺。

【解析】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功名利禄的

“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1)【答案】诗人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故乡渐行渐远,诗人转辗难眠。(3分)表现了沉重的思

乡之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可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诗歌关键词分

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作者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根据诗歌标题及关键词“露气”“残月带鸡声”“客路”“归心”“回怜”等可知,诗人是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距离故乡越来越远,“归心”“回怜”将诗人沉重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雾气

沉飞沙,鸡声带残月的画面,表现了征途的苍凉凄美,抒发了诗人的悲伤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情景关系有哪些,例如,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然后结合着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从运用的情景关系,描写的特点及表现的作者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由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很容易联想到苍凉凄美的意境画面,据此可得出诗人的思乡的悲伤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答案】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

怒放的杏花,是静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3分)(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

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由“平川”“笑语”“鸣鸠”“杏花”可得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欧阳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2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1分)范诗主要

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1分)

【解析】此题其实就是结合着两首诗歌的具体语句分析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田家》这首小诗一、

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第二首则是一首悯农诗,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农民辛酸劳苦的同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