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古诗词”

来源:小奈知识网
浅析中考“古诗词”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一般占选文总篇数的10%左右,所以各地中考都将“古诗词阅读”列为必考的内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内容题材及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作品往往成为同学们语文学习中的“麻烦”,尤其是在中考时,“古诗词”成了不少同学失分的重灾区。 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来说,古诗词阅读命题一般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篇目或《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作品中选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课内为主,以课外为辅;二是以初中为主,以小学为辅;三是以整篇为主,以句段为辅。

古诗词阅读的考查一般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古诗词名句默写”,一部分是“古诗词阅读鉴赏”。前者一般都放在试卷的“积累与运用”部分进行考查,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后者。 一、整体欣赏型。

这类试题主要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或抓住诗词中的重点或关键诗句进行赏析,或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品味。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必须反复朗读或吟诵全诗,并运用抓关键词语或句子的方法,对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然后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生活经历或遭遇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作出准确的概括。

如2010年中考娄底市卷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答时,通过反复

朗诵便可知这首词写的是醉后梦语,以潇洒、豪迈、壮烈的语言,广阔、浩大的战场描写,表达强烈的杀敌报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斗志。再结合作者写作这首词时的处境: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而被罢黜还乡之际,可得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比较欣赏型。

这类试题往往同时出现两首在题材或写法等方面相似的诗词作品,要求同学们在比较中感悟,寻找异同点,品味不同作品的精妙。作答这类试题,首要的是认真研读原诗,理解其思想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然后根据题干明确比较点,再回读诗作,通过仔细地揣摩,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2010年中考贵州市卷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较阅读,“简要分析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作答时,首先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相关知识,抓住诗中关键词语,如韩诗中的“左迁”、“九重天”,刘诗中的“闻笛赋”、“烂柯人?等。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着重揣摩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进行比较、归纳。两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但韩诗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刘诗则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三、选择欣赏型。

这类试题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试题提供若干个对诗词作品的欣赏答案,然后要求同学们在众多欣赏答案中,通过仔细体验、品

味,选出最佳的答案或赏读有误的答案。另一种是试题只提供一个赏析的范围,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程度,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对作品或诗句进行赏析。

对于第一种情况,除了要认真诵读作品,力求读懂弄通外,更重要的是细心品读题目提供的选择项,发现其中的“破绽”以判断错误选项。如2010年中考兰州市卷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阅读,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作答时,只要细心地审读四个选项,并分别将它们与相应的诗句进行比照,便会发现d项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是一首为出塞将士们抒写的诗,虽然诗人在雄浑辽阔的背景下,用苍硬的笔法表现征人们愁寂孤苦的情绪,但它不失豪迈悲壮之气,没有“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也不是“消极悲切”的。

第二种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值得注意的是务必选择自己熟悉或擅长的角度来作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准确率。如2010年中考曲靖市卷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就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作答时,只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并做到言之成理,表述流畅即可。如果选择“绘意境”的角度,可以这样赏析: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

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如果选择“赏字词”的角度,可以这样赏析:“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如果选择“品技巧”的角度,则可以这样赏析:诗歌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四、填充欣赏型。

这类试题一般设置一个赏读的角度,或规定一个赏读的话题,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个角度或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赏读,并在规定处填写自己的赏读结果。解答这类试题,要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特别关注题干给出的语境,并从中明确题目的指向,做到有的放矢。 五、再现欣赏型。

这类试题往往针对诗词语言凝练丰富的特点而设计,要求考生把凝练的诗词语言转换成富有表现力的现代白话文,再现诗词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这类试题,不仅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能够以作品的关键词句为基点,积极主动地生发联想和想象,并力求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当然,这类题目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只要意思相近即可。如2010年中考恩施卷李白的《送友人》阅读,“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作答时,需要根据诗句提供的“青山”、“白水”等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表

达的生动形象,力求富有诗意。答案: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