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B2 编号: 工程名称 交底内容: 交底时间 年 月 日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分项工程质量管理 1、依据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2、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预制钢筋混凝土桩: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 2.1.2焊条(接桩用):型号、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一般宜用E4303牌号。 2.1.3钢板(接桩用):材质、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宜用低碳钢。 2.1.4主要机具有:柴油打桩机、电焊机、桩帽、运桩小车、索具、钢丝绳、钢垫板或槽钢,以及木折尺等。 2.2作业条件: 2.2.1桩基的轴线和标高均已测定完毕,并经过检查办了预检手续。桩基的轴线和高程的控制桩,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并应妥善加以保护。 2.2.2处理完高空和地下的障碍物。如影响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或安全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2.2.3根据轴线放出桩位线,用木橛或钢筋头钉好桩位,并用白灰作标志,以便于施打。 2.2.4场地应碾压平整,排水畅通,保证桩机的移动和稳定垂直。 2.2.5打试验桩。施工前必须打试验桩,其数量不少于2根。确定贯入度并校验打桩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措施是否适宜。 2.2.6要选择和确定打桩机进出路线和打桩顺序,制定施工方案,作好技术交底。 3、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就位桩机——起吊预制桩——稳桩——打桩——接桩——送桩——中间检查验收——移桩机至下一个桩位。 3.2就位桩机:打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时,保证垂直稳定,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表B2 编号: 工程名称 交底时间 年 月 日 3.3起吊预制桩:先拴好吊桩用的钢丝绳和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住桩上端吊环附近处,一般不宜超过30cm,再起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对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位置要准确;再在桩顶扣好桩帽或桩箍,即可除去索具。 3.4稳桩。桩尖插入桩位后,先用较小的落距冷锤1~2次,桩入土一定深度,再使桩垂直稳定。10m以内短桩可目测或用线坠双向校正;10m以上或打接桩必须用线坠或经纬仪双向校正,不得用目测。桩插入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桩在打入前,应在桩的侧面或桩架上设置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 3.5打桩:用落锤或单动锤打桩时,锤的最大落距不宜超过1.0m;用柴油锤打桩时,应使锤跳动正常。 3.5.1打桩宜重锤低击,锤重的造反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的类型结构、密集程度及施工条件来选用。 3.5.2打桩顺序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先深后浅;依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由于桩的密集程度不同,可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或向四周进行;也可由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 3.6接桩 3.6.1在桩长不够的情况下,采用焊接接桩,其预制桩表面上的预埋件应清洁,上下节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垫实焊牢;焊接时,应采取措施,减少焊缝变形;焊缝应连续焊满。 3.6.2接桩时,一般在距地面1m左右时进行。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折曲矢高不得大于1‰桩长。 3.6.3接桩处入土前,应对外露铁件,再次补刷防腐漆。 3.7送桩:设计要求送桩时,则送桩的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才能进行送桩。若桩顶不平,可用麻袋或厚纸垫平。送桩留下的桩孔应立即回填密实。 3.8检验验收:每根桩打到贯入度要求,桩尖标高进入持力层,接近设计标高时,或打至设计标高时,应进行中间验收。在控制时,一般要求最后三次十锤的平均贯入度,不大于规定的数值,或以桩尖打至设计标高来控制,符合设计要求后,填好施工记录。如发现桩位与要求相差较大时,应会同有前单位研究处理。然后移桩机到新桩时。 3.9打桩过程中,遇见下列情况应暂停,交及时与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3.9.1贯入度剧变; 3.9.2桩身突然发生倾斜、位移或有严重回弹; 3.9.3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 3.10待全部桩打完后,开挖至设计标高,做最后检查验收。并将技术资料提交总包。 3.11冬期在冻土区打桩有困难时,应先将冻土挖除或解冻后进行。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表B2 编号: 工程名称 4、质量标准 交底时间 年 月 日 混凝土预制桩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表B2 编号: 工程名称 项 序 主 控 项 目 一般 项 目 1 2 3 1 检 查 项 目 交底时间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mm) 设计要求 第5.1.3条 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年 月 日 检 查 方 法 桩体质量检验 桩位偏差 承载力 砂、石、水泥、钢材等材料 (现场预制时) 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尺量检查 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检查产品合格证及试验报告 检查配合比单、计量记录、试验报告 2 混凝土配合比及强度(现场 预制时) 3 成品桩外形 表面平整,颜色均匀, 掉角深度 表B2 编号: 工程名称 交底时间 年 月 日 5.3.3同桩号的桩应堆放在一起,而桩尖应向一端。 5.3.4多层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层的垫木应适当加宽。堆放层数一般不宜超过4层。 5.4妥善保护好桩基的轴线和标高控制桩,不得由于碰撞和振动而位移。 5.5打桩时如发现地质资料与提供的数据不符时,应停止施工,并与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处理。 5.6在邻近有建筑物或岸边、斜坡上打桩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施工时应随时进行观测,确保避免因打桩振动而发生完全事故。 5.7打桩完毕进行基坑开挖时,应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预制桩必须提前定货加工,打桩时预制桩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应增加养护期一个月后方准施打。 6.2桩顶断裂。由于桩身弯曲过大、强度不足及地下有障碍物等原因造成,或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产生断裂,没有发现而致,应及时检查。 6.3桩顶碎裂。由于桩顶强度不够及钢筋网片不足、主筋距桩顶面太小,或桩顶不平、施工机具选择不当等原因所造成。应加强施工准备时的检查。 6.4桩身倾斜。由于场地不平、打桩机底盘不水平或稳桩不垂直、桩尖在地下遇见硬物等原因所造成。应严格按工艺操作规定执行。 6.5接桩处拉脱开裂。连接处表面不干净、连续铁件不平、焊接质量不符合要求、接桩上下中心线不在同一条线上等原因所造成。应保证接桩的质量。 7、质量记录 7.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出厂合格证。 7.2试桩或试验记录。 7.3试桩或试验记录。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受交底人 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交底单位与接受交底单位各保存一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